



【原文】夫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以百年有常。 (《寓意草·论金道宾真阳上脱之症》)
【释义】只要人身体中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维持动态平衡而不相互离决,人就能够活到一百岁而不衰。
【原文】真阳者,父母媾精时,一点真气结为露水小珠而成胎之本也。 (《寓意草·金道宾后案》)
【释义】所谓真阳,就是父精母血相结合而形成的、真气凝聚成为如同露水般的小珠是胚胎的根本。
以上两条原文都说明,人之神始于阴阳相交而不能相离。即神的本质,就是父母之精血相合而成的新生命,也可以说神的本质就是生命,而生命的外在体现就是神。神包括人的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正如《灵枢·本神》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神包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表现,也包括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怡神要保养肾中之真阳
【原文】肾为水脏,而真阳居于其中,在《易》坎中之阳为真阳,即此义也。真阳既以肾为窟宅,而潜伏水中,凝然不动,嘿与一身相管摄,是以足供百年之用。惟夫纵欲无度,肾水日歇,真阳之面目始露。 (《寓意草·金道宾后案》)
【释义】肾在人体中是为属水之脏,而人体的真阳就居住在其中。在《易经》坎卦中之阳为真阳,就是说的这个意思。真阳是以肾作为窟宅(宿舍),而肾又为属水之脏,所以真阳其实是潜伏在水中而坚定不动,且与全身阳气相互管理与统摄,并且给人体提供足够使用一百年以上的阳气。只有纵欲无度,导致肾水日益枯竭的情况下,真阳才会露出真面目,即阴虚阳亢,水亏火旺,虚阳上亢。
原文中真阳乃神之物质基础,而肾阴又称之为真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所以,肾中内寄真阴真阳(或言真火真水),共同为生命之根本。正常情况下,真阳(肾阳)必须潜藏在肾中而凝然不动,与肾阴互根互用。如此保养真阳,其提供的生命物质可以供人体使用至少一百年,此即怡神。如此则寿长,至少活过百岁。如果不懂得保养真阳而纵欲无度,则肾水日益枯竭,真阳耗尽,则寿命不保。纵欲,尤其是性欲过度,最易耗伤肾中真阴(肾精和肾水),又因人体中的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阳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所以,只要阴阳任何一方有所损伤,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甚至枯竭!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纵欲最先伤的是肾精(阴)、真阴,真阴一伤,真阳无所依附,故亦随之耗伤而散,最后出现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寿命不保。
所以,怡神必须注意保养肾中之真阳,尤其要杜绝纵欲。
2.怡神必须积累和爱护阴精和阳气
【原文】惟是积精以自刚,积气以自卫,积神以自旺,再加平日之把持,庶乎参天之干,非斧斤所能骤伤者。 (《寓意草·金道宾后案》)
【释义】唯有平日积累、爱护、保养好体内的阴精,则身体自然刚强;平日积累、爱护、保养好体内的阳气,则体内的卫气(免疫力和抵抗力)自然强盛。再加上平日能很好地把持自己,不纵欲,不妄自消耗阴精阳气,那么,身体自然就会像参天大树一样,不被突如其来的外力伤害。
所以,怡神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平日里要善于把持住自己,时时注意不断地积累和爱护好体内的阴精阳气,就能使自己精神旺盛,长寿。
3.以神怡神
【原文】问曰:每见人之神采外扬者,病发恒多汗而躁急,不识何药可以治之?答曰:上药以神治神,盖神既外扬,必须内守,方可逆挽。老子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真对症之药也。若夫草木之性,则取其下达,而味沉厚者,用之恒使勿缺,仿灌园之例,频频预沃之以水,而防其枯竭可也。 (《寓意草·答门人问蒋中尊受病致死之因》)
【释义】人之神,贵在内守而不宜外越。生病时神采外扬伴汗出、脉躁急,此为神不内守而有外越之象。治之以神治神,即指用味厚沉潜之药以收敛神气。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即是指阴阳互根之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药物之性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味淡者为阳,味厚者为阴。所以,治疗神采外扬者,要用味厚而沉的滋阴药治之。此即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神属阳,以神治神,即以增强神之物质基础的滋阴药来治疗,谓之以神治神,亦即以神怡神。
“味沉厚者,用之恒定勿缺,仿灌园之例,频频预沃之以水,而防其枯竭可也。”即是说在用味沉厚的中药时,要效仿浇灌菜园一样,要经常使用,使这些养阴的药物如同浇花(或菜)的水一样,经常滋养于人体,人体中阴液才不会枯竭。
关于生病时神采飞扬伴汗出、脉急躁的病证,临床多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治之。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功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能从根本上治疗神采飞扬、脉躁急之主症。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功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温,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三味配合,滋阴益气,生津复脉。方中三味药有两味是属于味厚而沉的滋阴药,在人参的主导下,能够快速形成神之物质基础——气与阴,达到以神治神,以神怡神。
喻氏的这种以味厚而沉潜之药收敛神气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治疗学中称之为阴中求阳。如金匮肾气丸即是在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附子和桂枝(或肉桂)而成为补肾助阳方的。还有《景岳全书》中的左归饮、右归饮与左归丸、右归丸,都是尊崇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治疗原则所制的温补肾阳和滋阴补肾的方剂(左滋阴,右补阳)。
4.淡泊宁静以怡神
【原文】淡泊宁静以御神,病邪无从窃入…… (《寓意草·面议少司马李萍槎先生误治用急疗之法》)
【释义】平素以淡泊宁静的心态保养、维护精神,则任何病邪无从侵犯人体。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就是说,人的欲望太多、情欲太过,这些欲望、情欲作为一种精神和肉体的企盼、渴望,在体内会暗暗地耗伤体内的阴精和阳气。久而久之,就会使人的精气日益衰败,营血枯涩,卫气消散,身体日益衰弱,从而出现疾病,甚至死亡。所以,喻氏才告诫后人要淡泊宁静以御神、养神。只有人的精神健全、气血充盛,抵抗力、免疫力才强大,任何细菌、病毒都无法入侵人体,人体才能健康长寿。此即淡泊宁静以怡神。
5.寡欲以养精怡神
自古以来,人们把保养精、气、神视为健康长寿的人生三宝,因为它们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功能综合活动的结果。“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怡神就需要保养好精、气、神。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三寡”是养人生三宝的根本。
(1)节欲
【原文】夫男子平人,但知纵欲劳精,抑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转虚转劳。脉从内变,色不外华,津液衰而口渴,小便少,甚则目瞑衄血,阴精不交自走,盗汗淋漓,身体振摇,心胆惊怯者,比比然也。 (《医门法律·卷六·虚劳门》)
【释义】一般男人平素只知道沉湎于房室之事而损伤精液,又岂知阴精日益损伤,可以导致饮食无味,这种情况就叫房劳,即因为房事过度而使肾精日益虚衰而成为房劳,就是一种以肾虚为主的虚劳病。因劳致虚,再因虚空致劳,互为因果。由诊脉即可知其内虚之变化。而在外,可以见到颜面没有荣华血色。又由于阴精、津液的耗损而出现口渴、小便短少,严重的可能还出现视物不清和鼻衄、齿衄、肌衄(皮下出血),没有性交而遗精,盗汗不止,身体摇摇欲坠,站立不稳,时时心惊胆怯。
这里所说的精,不只指男子的精液,而是泛指人体的精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元气,精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精为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养精就是要保护好各个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欲多则损精,多欲则志昏。纵欲不仅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损及五脏之精,则“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弱;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肾主藏精,若纵欲过度,肾精耗竭,损伤肾中之真阳,真阳乃神之物质基础、生命之根本,正常情况下,必须潜藏在肾中而凝然不动。如果不懂得保养真阳而纵欲无度,则肾精日益枯竭,真阳耗尽,则寿命不保。男子真阳亏耗则出现遗精、早泄、阳痿、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女子肾精亏虚则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泄,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流产或早产,甚至经血亏枯而经闭、面黄肌瘦而成劳损。
(2)保精
【原文】肾主闭藏,不欲外泄。 (《寓意草·面论大司马王岵翁公祖耳鸣用方大奇》)
【释义】肾主贮藏精,包括先天生殖、发育之精及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净之气精。这些精气都是生命和健康最为宝贵的物质基础。肾主贮藏精,自然是不能外泄。
【原文】夫收摄肾气,原为老人之先务…… (《寓意草·面论大司马王岵翁公祖耳鸣用方大奇》)
【释义】老年人正常生理,一般都处于气血阴阳俱不足的状态,而肾精与肾气又是人体的先天之本,所以收敛和固摄肾气与肾精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故怡神养生必须注意节欲保精。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也。故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6.寡言以养气怡神
【原文】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尤在于气与神焉。经谓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医门法律·卷一·一明闻声之法》)
【释义】主持人体一身的重要物质是气与神。《黄帝内经》认为如果中气盛,脏气满,说话声音重浊,如同从密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所困;声音低微,说话重复,表明正气衰败。
肺主一身之气,心主一身之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同居胸中,气血相因(依),相辅相成。大叫伤气,多言伤血。言为心之声,即语言是表达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根据《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由心(心气、心神)所主管的,故多言必定要消耗心(气、神)的物质基础——心血。而血之与气相互依存,血伤则气、神必伤。多言伤气,气既伤,血必少,神必微。所以,多言伤气之后必然气虚,气虚之后,再要说话必无力以继,故出现声低息微,语言断续重复,上气不接下气,因而出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的病状。
因此,平时不要经常喋喋不休,大喊大叫,即便说话也要轻声细语,如此才能保持人体气血充足。气足则神旺,神旺则寿长。
7.寡思以养神怡神
【原文】原夫疾之所始,始于忧思,结而伤脾。 (《寓意草·面论姜宜人奇症与交肠不同治法迥异》)
【释义】人之所以患病,多半开始于忧思过度,忧思过度而气机郁结,肝气不舒,肝木之气不舒则克伐脾土,脾因而受伤。
脾胃共处于人体之中脘,生理上“以膜相连”,共同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化生人体的气血。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人之精神又是以水谷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如《灵枢·决气》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既伤,气血化生乏源,水谷精气不足,神无所供养,临床就可以见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作缓慢、思维迟钝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思伤脾”。平素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做到不胡思乱想,不想入非非,更不要欲望无穷而损伤自己的脾。
大脑为人体指挥机关,如果让其过于劳累,得不到必要的休息,指挥就会失误。如经常用脑过度,使中枢神经过度疲劳,就会感到头晕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久之,则百病丛生,妨碍身体健康,诸如失眠、神经衰弱、月经不调、闭经、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冠心病,甚至癌症等,接踵而至。“凡人不能无思。”但要有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思冥想,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苦心。“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疲。”如此这般,才可以把思想负担尽量减轻,有利于达到“全神息虑”,以防“神虑精散”,方可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