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企,靠什么赢得市场?
● 创企萌新,靠什么获得客户支持?
● 面对投资,如何才能让企业做自己?
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智嘉)是一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并引领全球智慧物流变革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根据 Interact Analysis 的统计,目前公司在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极智嘉成立于2015年,4位创始人均来自清华大学。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同时,在南京和盐城开办了自有工厂。在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数量过半。公司拥有超过500项专利,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支持服务。
极智嘉的专业技术实力得到了微软、英特尔等行业巨头的认可,并与他们结成了生态式合作伙伴关系,强强联手,共同为企业的智能化升级赋能,以引领智慧物流开创式变革。
在技术方面,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从货架到人的拣选、货箱到人的拣选、协作拣选、智能搬运、智能分拣和无人叉车等功能,不仅能解决企业招工难、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下以及管理困难等问题,还能帮助企业提升物流效率,实现产业智能化升级。
极智嘉的产品凭借高投资回报率、高可靠性和敏捷性,赢得了超过300家合作伙伴的信任。其服务项目覆盖电商、时尚快消品、线下零售、医药、物流、电子、制造和汽车等行业。可以说,有物流业务的地方,就有极智嘉产品的用武之地。
极智嘉的客户遍及全球超30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满足庞大的业务量需求,极智嘉建立了全球性的备件中心,国内有4个备件仓,海外有8个备件仓。除此之外,公司还提供全天候的中英文线上技术支持,保证了客户提出问题时,能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得到响应,并及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依靠稳定可靠的产品,丰富的全球项目经验,以及高效优质的售后服务,极智嘉已成为华为、宝马、顺丰、DHL、西门子、耐克、迪卡侬、沃尔玛、戴尔、苏宁、博世、永辉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智慧物流合作伙伴。
从2015年开始的6年间,极智嘉获奖无数,创造出了很多个行业第一。2020年,作为唯一登榜的中国自主移动机器人企业,极智嘉荣登全球机器人行业的权威大奖RBR50榜单。
2021年,极智嘉更是凭借过硬的创新实力囊括全球物流及供应链设备和产品创新的风向标奖——美国MHI两项权威大奖。
2021年3月,经过之前多轮累计4.5亿美元的融资,极智嘉的注册资本已经增至10.48亿元人民币。现在,公司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公司名称也由北京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极智嘉和中金公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准备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在为移动机器人行业输送大量人才。极智嘉的4位创始人均来自清华大学,他们凭借清华大学的顶尖技术,以师生共创的模式成立了极智嘉。短短几年时间,公司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全球AMR市场的占有率达10%,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即便如此,极智嘉的创始人兼CEO郑勇依旧对市场怀有敬畏之心。他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认为,这个行业的技术前景广阔,不过进入该领域的门槛不太高。以机器人室内无人驾驶技术为例,除了涉及导航、定位、避障(通信)、充电等方面的基础问题,还需要构建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操作软件系统。除此之外,也需要让机器人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使用场景自己学习,以保证高效运转并不断迭代系统后台算法。这些技术入门很容易,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已经被各个领头公司建立起来了,所以一些新公司想要复制前人的成功会很容易,这也意味着未来市场会有更多的竞争者。
但是郑勇对此并不担心,因为这些技术虽然入门不难,但要想在每个关键点都达到90分以上的水准却非常困难。有了这个认识,面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极智嘉团队会帮助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增加公司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所以,将客户需求用技术变为产品的通用功能才是最优解法。
随着客户的增多,做通用功能的思路又会导致产品的功能越来越繁杂,反而会影响客户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公司对产品进行重构和优化,以满足客户更新的需求。所以说,移动机器人技术不是单独某个点的技术,而是一个体系。只有努力让产品保持迭代,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不同需求的客户满意,而这正是极智嘉的创新之道。
岁月回首,时间倒流回多年前。
2015年的一天,清华大学的李洪波教授像往常一样打开邮箱,在一堆邮件中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当天的邮件一如既往地多,除了大量的校内工作邮件,还有一些是全国各地发来的合作信息。李洪波教授对这类邮件一直保持着相对谨慎的态度。和以往不同的是,当天,他被一封陌生的邮件吸引了。
这封邮件很特别,邮件的开篇就令他眼前一亮:“我是清华大学97级工业工程系的,算是你的学长。”李洪波教授本人2005年至2009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97级学生的确是他的学长,这没错。
李教授向来对清华校友有着天然的信任和好感,所以他愿意了解这位学长邮件里的内容。发送这封邮件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极智嘉的CEO郑勇。此时,他的身份还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后管理专家,专门帮助被投企业做供应链方面的提升。做投资的时候,郑勇接触到许多创业者和企业老板,这些人的创业经历重新燃起了他的创业热情。同时也因为工作的关系,郑勇看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所以就冒出了找人合作创业的想法。
根据之前的经验,挑选合适的合伙人是迈出创业第一步的关键条件,郑勇很想找到一个既能互补、又能相互支持的人作为合作伙伴。但找合伙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郑勇最先对北航的一个自动化团队抛出了橄榄枝,因为同是做移动机器人的小伙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对方竟然没有人愿意出来一起全职创业,这让满怀期待的郑勇郁闷了一段时间。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2015年的9月。一天,郑勇突然想到对物流机器人来说,最重要的也许不是机器人技术,而是软件技术。随即,他决定从母校的计算机系搜寻,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这个方向的老师能做合伙人。很快,郑勇就发现了李洪波教授,无论是从学科背景还是研究方向上看,李洪波教授都非常符合他的条件,于是就有了李教授看到的那封邮件。
谈及建立公司的初衷,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采访时,李洪波教授又提到了当年那封邮件,他是这么说的:“看完这封信还是蛮激动的,一方面是对校友和学长的身份有信任感;另外一方面,这个提议符合自己做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所以这封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缘分。而且这个缘分既有信任的基础,也符合创业的风口。”
李教授觉得郑勇的想法非比寻常,让他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他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本质上都是通过应用来为各个行业提供产能升级帮助的,目前移动机器人产业刚刚兴起,尚在风口。要知道,产业化的风口基本上就只有一次,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风口的停留时间明显是越来越短了。
时间不等人,机会也不等人,创业势在必行。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李洪波教授也是很纠结的,因为当时要参与创业就必须辞职。对于一个清华大学的教授来说,辞职创业不是一个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
选择还是放弃?李洪波教授想起了自己之前看过的一句话:“人生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年轻时不犹豫,二是年老时不后悔。”年老时后悔不后悔很难说,但是年轻时犹豫不犹豫却是当下就可以改变的。莫问前程几许,只顾风雨兼程。最终,他放弃了清华大学老师的身份,毅然决然地跟着郑勇出来创业了。
坚定信念的两人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个咖啡厅见了第一面。在这里,李洪波还邀请了另外两位伙伴刘凯和陈曦一起加入团队,共同成为联合创始人。古有桃园三结义,今有清华四联盟。就这样,极智嘉就此悄然而隆重地成立了。
经过讨论,他们4人很快明确了分工:郑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负责产品运营;李洪波,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负责整个算法开发;刘凯,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凭借踏实、务实的个性和过硬的软硬件技术加入创业团队,担任产品部副总裁,在公司主要负责软件开发;陈曦,北京科技大学原来的机器人比赛队长,曾获得过全国机器人比赛总冠军,在机器人硬件的研发包括机器人本体的研发方面有着相当多的经验,加入团队后,他担任机器人部门的副总裁,在公司主要负责软件开发。
这4个人彼此信任,互补互助,携手开启了极智嘉创业的序幕。
“极智嘉Geek+”(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是4位创始人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来的。对企业来说,最有价值的当然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创始人对这个名字的诠释和再创造。
在这个公司名称中,英文的“Geek”(极客)代表公司做的是科技类的业务,代表公司做事“极致”的坚定决心,也表达了企业对“工程师文化”的不懈信仰。在“Geek”后面,他们特意添了一个“+”,这个“+”其实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极智嘉希望把人工智能机器人这样的技术叠加到不同行业和客户的场景应用中去,让它真正发挥出商业的价值,帮助客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敏捷供应链。这层含义也体现了他们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层含义是,这个“+”也代表着公司不光要做Geek,希望能够做到“Geek+”,也就是说要比一般的Geek做得更好、更加完美。这也体现了4位创始人极致创新的追求。
第三层含义是,公司LOGO里的“+”是圆弧形的,还设计了5种不同的颜色。这体现了4位创始人拥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他们希望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具备多样性特征。
以上三点是对公司名称、对极智嘉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诠释,也是公司长期发展并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公司后来的成功与其难以分割。
从业务链上看,极智嘉在物流机器人行业里与其他对手差异最大之处是海外业务量大,极智嘉的海外市场业务占到公司业务的60%以上。这个成绩说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极强的实力。但是谁都无法想象,极智嘉曾经根本就没有信心做好海外市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倒回到2017年,当时,极智嘉公司来了一名日本客户。按理说,公司有新客户,肯定得赶紧安排人去接洽。但此时极智嘉的几位负责人却认为,目前自己的产品还没有达到极致完美状态,不足以对接海外市场。
就这样,初出茅庐的他们愣是把这个客户晾在会议室里干等了一个多小时。郑勇觉得,这样让人家一直等着也确实是不好意思,就决定先聊一聊。沟通中,郑勇发现,这个日本客户的思想非常开放,也比较有远见,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都能达成共识,聊得很投缘。最终,通过这个客户,极智嘉在日本做成了第一个海外项目。
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经他们做项目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要获得日本客户的认可相当不容易。但极智嘉第一个项目呈现得非常成功。
这次成功跟极智嘉的产品有关,也跟日本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发达国家面对人口红利消失的困境,会希望通过人工智能代替人工。而极智嘉采用优质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这个日本企业解决了仓储物流上遇到的挑战。
后来,这个客户成为极智嘉在日本市场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甚至一起联手,超越了像日立这样强大的本地对手,使极智嘉在日本市场上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
值得称道的是,除了这样优质的客户,极智嘉还有不少由客户演变而来的合作伙伴。比如2017年,一位来自香港的客户找极智嘉谈合作,一来二去,他被极智嘉的实力所折服,后来干脆加入了极智嘉团队,成为极智嘉海外业务的负责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公司的潜力与实力。
郑勇总结道:“客户变成合作伙伴,或者变成了自己团队的一员,让我觉得很幸运。同时我更相信,这种志同道合的背后是大家价值观一致的体现。如同‘Geek+’里面所蕴含的开放、包容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促成了极智嘉在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郑勇认为,公司现在的成就是由很多这样的点累积而成的,公司在发展中的战略布局,都是创业者乃至创业团队理念和价值观的进一步体现。
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时,郑勇在清华大学校庆沙龙上动情地说:“我们创业的历程还算顺利,这里面包含运气的成分。比方说,遇到李洪波几位创始人,便是幸运的事情。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几个关键的节点,也并非故意设计出的战略发展规划。这都是极智嘉的理念和价值观吸引到同频的人,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像企业的优质基因一样,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对创业公司来说,外部资金当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盲目为了资金而不顾一切。因此,在极智嘉看来,不同的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人。
物流机器人系统技术复杂,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也不一样。对于刚成立的创业企业来说,他们没有什么资历,能找到客户,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就很不容易。幸运的是,极智嘉成立半年左右,就凭借着其天使战略投资人的资源,顺利拿到了天猫超市仓储机器人的订单。
但郑勇根据做专业投资咨询的经验,并不想在创业初期就寻找战略投资人。因为他觉得,创业企业应该有自己的战略性诉求,如果受到外力影响,就有可能无法按照自己最初设定的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
当时郑勇经过一番衡量,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位能让公司更快获得订单的天使投资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帮助公司拿到天猫超市仓储机器人订单的投资人。
不过极智嘉对融资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成功迈出第一步以后,为了保障公司后续的需求和利益,他们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只选择与那些纯财务的投资人进行合作,不再过早地依赖战略投资人以及他们带来的客户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智嘉终于迎来了公司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他们更需要一个战略投资人。因为如果公司想要IPO上市,就需要战略投资人为公司做业务支撑,这是必将迈出的一步。公司成熟时期跟初创时期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更期待此时会有多个战略投资人一起来投资,共同帮助公司做强、做大。
极智嘉的师生共创模式与传统意义上老师带着学生创业有所不同。这个项目先是发起人郑勇捕捉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再主动组织团队,然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这个项目快速推动起来,并最终实现了商业化。
可以说,这种模式比传统的带着技术找市场要好得多。现在很多高校老师想去创业,却苦于没方向。或者明明手里有东西,却不知道哪个能够在市场上推。上面这种情况,都可以借鉴极智嘉的模式——去找到那些已经捕捉到方向的人,一起实现合作共赢。
清华人搞创业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强大的母校在背后作支撑,有遍布全国的校友资源作依托,加上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清华的创业者更应该充满信心,去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