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末开始,各国政府强化了大学在创新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大学面临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我国的大学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受“双创”政策的影响较大。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年5月7日,他再次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
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的浪潮,大学成为主战场。以大学生为主的创业在2018年掀起高潮,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在各大高校展开。同时,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大学生类创业项目。
清华x-lab于2014年成立了创业DNA基金,为创业项目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1年底,清华x-lab创业DNA基金已经投资41个项目,其中21个创业项目获得了后续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6亿元,投资范围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疗、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板块。清华x-lab创业DNA基金在创立之初,大力支持学生创业,以“快进快出”为投资理念,在帮助学生项目实现概念验证之后便迅速退出。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鼓励下,很多学生开启了创业之旅,以互联网模式创新为主的学生创业形式在国内层出不穷。
清华x-lab平台上典型的学生创业包括AOD智能3D打印机项目和光合未来项目。AOD智能3D打印机项目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位硕士生发起的,企业定位是通过开源技术研发桌面3D打印机。随着3D打印行业风口的消失,企业没有硬科技的缺陷逐渐显现,桌面级3D打印机市场成为一片红海。AOD智能逐渐将业务转型到了K12的教育市场,致力于成为K12一站式科技课程平台,通过开放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开放式教具体系,为中小学和教培机构赋能,使这些学校和教培机构能够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快速开展科技教学。
光合未来项目团队的创始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位硕士生,主要从事与新型绿化相关的产品开发与销售工作。该项目整合科技与艺术,为客户提供高成活率的绿化墙及其他绿化产品。该项目在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是在经营模式的可复制性上存在短板,导致迟迟不能实现业务的大规模复制。创业DNA基金联合清华x-lab平台,除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之外,还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教育服务,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向创业者的快速转变。在该阶段,创业团队中的成员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博士生和本科生。学生创业模式下的团队成员构成,如图1.2所示。
图1.2 学生创业模式下的团队成员构成
以学生为主的创业模式虽然有足够的灵活度,但后劲不足。学生创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快速组建团队,整合相对较少的资源并开启创业之旅。这些企业在经历行业的风口时能获得迅速成长,但由于缺乏行业经验和特定领域的知识,在打开早期市场之后,面对大企业和新创企业的激烈竞争,往往无法在更广的领域拓展,只有少数企业能生存下来。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后,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科研界与产业界之间技术商业化死亡之谷的概念验证基金,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清华大学于2016年10月出台《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处置和利益分配管理办法》,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TTO)为中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为该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在政策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接科研界与产业界的主体仍然是学生群体。所不同的是,这类学生群体大部分是在校博士生或博士后,与学生创业模式阶段的大学生主体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往往在某一个技术领域内有长时间的积累,对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深刻认识,并承担起导师所在实验室的“代理人”角色,致力于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受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流程的影响,通过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进行技术商业化效率相对低下。很多拥有先进技术的团队更倾向于绕过TTO新设企业,实现隐性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清华x-lab以及创业DNA基金开始共同探索师生共创模式。
顾名思义,师生共创模式是指由老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创始人建立企业的模式。相较于学生创业模式,师生共创模式将拥有先进技术的科学家与创业企业深度绑定,消除了传统TTO模式下技术拥有者与技术使用者分家的现象,提高了企业对技术的吸收能力。除此之外,师生共创模式的一大亮点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建立了彼此信任关系,而信任机制的完备是联合创业的重要前提。
清华x-lab师生共创模式的应用典型代表是深鉴科技。深鉴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汪玉老师和他的学生姚颂联合创立,又于2018年7月被美国赛灵思并购,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风投快进快出的第一个案例。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清华大学明确科技成果处置规则以来第一家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并实现现金回报的公司。深鉴科技的成功证明了作价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师生共创模式的可行性,也对其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起到了示范和激励作用。
在深鉴科技的运作模式中,学生姚颂作为公司CEO冲在与产业界接触最紧密的一线,并将产业界的需求反馈给大学实验室。而汪玉老师则利用多年来在芯片研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指导企业完成技术走出实验室后的工程优化。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校企之间知识断层的困扰,让双方在同一个语言体系下实现对话。在以往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企业通常会觉得科学家的思想“高深”,很难理解。例如,山西阳煤集团的总工程师在谈到与清华能源院的合作时说:“刚开始,我们不懂老师说的是什么……在引进一位科研界的老师之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这一事例说明,尽管科研界拥有能够解决产业问题的技术与知识储备,但由于双方存在信息沟通障碍,在沟通效率和效果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师生共创模式中,学生与老师同处于一个语言体系,加速了知识传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共创模式将产学研集合到一个“组织”内,使得产学研所链接的主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郑方教授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微妙变化,称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从“混合态”到“化学态”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师生共创模式还明确了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职责,这种权责明晰的分工也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家是否适合创业的问题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有很长时间的讨论。现有研究表明,科学家与企业家遵循不同的思维逻辑,两种思维逻辑之间甚至存在冲突。创业的科学家首先要转变思维逻辑才能真正地融入产业界,转型为成功的企业家。
然而,思维模式是长期职业训练的结果,短时间是很难转变的。在师生共创模式下,学生作为科学家的“代理人”,承担着企业家的职责,避免了科学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逻辑冲突。比如,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谈道:“我在这个领域有32年的积累,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我还是希望技术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他的博士生作为代理人正在寻找技术商业化的路径。因此,师生共创模式也是一种解决科学家创业困难的有效方式。
师生共创模式深耕大学实验室技术的特征,决定了该模式下的创业项目以硬科技项目为主,而团队成员构成则以“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为主。总体来看,在创业DNA基金已投项目中,博士和教授组成的团队比例高达62%。通过支持师生共创模式企业,创业DNA基金可以实现资金回收,并可以更好地将一部分投资收益捐赠给清华x-lab“三创”教育平台。
结合清华x-lab的实践,本书将分别选取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四个领域中的典型师生共创团队,对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做法、技术商业化的历程,以及团队组建过程和投融资情况展开叙述。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创办过程,我们分别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创始人(包括导师与学生)和投资人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入访谈,每次访谈持续3个小时左右。为了支持本书的写作,清华x-lab创业DNA基金举办了“师生共创云沙龙——科技成果转化之师生论道”活动,共举办了14期,历时一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