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DeepSeek是一把学习利器,但是我们也应遵循其使用的基本原则。否则,它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还会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要想使用DeepSeek时不翻车,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希希是班上有名的“问题王”,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她总是第一时间举手问老师。同学们都羡慕她的积极,觉得她肯定能学好。然而,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希希总是徘徊在中下游。老师也很困惑,明明课堂上讲解过的问题,希希却还是答不对。
在很多同学眼里,遇到问题问老师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表现。这样不仅能避免自己做无用功,还能快速获得正确的答案。看似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容易养成依赖思维。一遇到问题就去问老师,慢慢地,我们就失去了发现的乐趣,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另外,长此下去,我们也会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状态。遇到问题,听老师讲解,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这就形成了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即使我们记住了,题目一旦发生变化,还是难以应对。这也是希希连老师讲过的题目都不会的原因。
在使用DeepSeek时,我们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并且问题会更严重。首先,相比问老师,我们问DeepSeek可以更频繁,毕竟老师并不是总在身边,而DeepSeek却随时都在身边。其次,我们问老师的问题,多少会思考一下,避免问出一些太基础或低级的问题,而问DeepSeek则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两点会导致我们对DeepSeek产生更严重的依赖,形成更彻底的被动学习。由于DeepSeek没有老师的权威,我们连死记硬背的动力都缺失,所以很容易出现“问完就忘”的尴尬局面。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就需要进行一些独立思考。
在提问之前,可以花上一分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在向DeepSeek提问时,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DeepSeek,让DeepSeek分析一下。
例如,现在有一道几何题:“若 n 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4倍,则 n 为多少?”我们先做一下快速思考。这是一道与多边形内角、外角度数相关的题目。我们现在知道内角和的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外角和是否有计算公式。于是向DeepSeek进行求助,提问如下:
问:
若
n
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4倍,则
n
为多少?这个题目如何求解?我现在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度数问题。我记得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但我不知道外角和的计算公式。
答: 首先,题目要求解一个 n 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4倍时的 n 值。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内角和公式为( n -2)×180°。
2.多边形的外角和:
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无论边数 n 是多少。这一点可以通过绕多边形一周转过的总角度为360°来证明,或者通过每个顶点的内角和外角互补的关系推导出来:每个顶点的内角和外角之和为180°,因此 n 边形的内角和外角之和为 n ×180°,减去内角和( n -2)×180°,得到外角和为360°。
3.题目中的条件:
内角和是外角和的4倍,因此内角和为4×360°=1440°。
4.解方程:
代入内角和公式:
( n -2)×180°=1440°
解这个方程:
……
最终答案为:10。
DeepSeek的回答首先肯定了我们的判断,这是一个关于 n 边形内角和外角的题目。其次,它使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最后,它指出外角和计算公式,并应用于题目求解中。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对题目的分析能力,也知道自己的欠缺在哪里——外角和计算公式。这样,我们就只掌握外角和计算公式即可,而不用记忆整个题目,下次再遇到涉及外角和的题目便能轻松搞定。
希希为作文《笨鸟先飞》绞尽脑汁,偷偷点开AI助手DeepSeek:“求类似名言!”屏幕上跳出十几条推荐,她一眼相中“鲁迅:所谓天才,不过是每天积累成才”,工整地抄在结尾。次日作文发回,老师鲜红的批注很刺眼:“鲁迅说过这句话吗?”她涨红脸翻出《鲁迅全集》,终于找到原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希希大怒:“DeepSeek,你竟然坑我!”
我们在某个平台的DeepSeek上提问“请列举与‘笨鸟先飞’相关的名言名句”,它会这样回答:
答:
以下是和“笨鸟先飞”主题相关的名言名句,均体现勤奋、早行或努力弥补不足的精神:
1.中国经典
……
2.外国哲思
……
3.现代启示
(8)“所谓天才,不过是每天积累成才。”
——鲁迅
(日积月累的勤奋胜于天赋)
……
4.成语俗语
……
这些名言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笨鸟先飞”的核心——承认不足而加倍努力,通过早行和坚持超越局限。无论是治学、修身还是处世,皆是永恒智慧。
在“现代启示”部分中,确实有鲁迅说的这句话。明明鲁迅没有说过这句话,DeepSeek为什么要说谎呢?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DeepSeek获取的信息本身可能存在问题。当源头出现问题,后续的内容都会跟着错。例如,如果把错误的单词发音抄在笔记上,那么按照笔记复习,我们的发音自然是错的。
其次,DeepSeek会出现一种“AI幻觉”的错误,把可能有关联的两个事物直接联系在一起。当推理的步骤越多,它越容易出现这种错误。例如,鲁迅说过类似的话,AI就会跳过中间的联系,直接将鲁迅和这句话的大意联系在一起,认为大意就是鲁迅的原话。
所以,DeepSeek的话并不完全保真。虽然它大部分时候不会犯错,但是我们还是要经常验证它的回答。常用验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向多个平台的DeepSeek问相同的问题,对比答案,找出最可信的部分。
(2)追问答案,要求DeepSeek给出依据,判断回答的逻辑性。
(3)利用手头书籍进行验证。课本、字典、词典具有更强的权威性,都可以用来验证答案。
(4)向老师求助,验证DeepSeek回答的正确性。
例如,追问DeepSeek “所谓天才,不过是每天积累成才”的出处,来验证回答的正确性。提问如下:
问:
“所谓天才,不过是每天积累成才。”出自鲁迅哪篇作品?
答: 您提到的这句话“所谓天才,不过是每天积累成才”并非直接出自鲁迅的原文,而是对鲁迅相关思想的现代转述或概括性总结。鲁迅确实在作品中多次强调勤奋和积累的重要性,但原句表述有所不同。
鲁迅原句考据
鲁迅在杂文《未有天才之前》(1924年)中写道: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收录于《鲁迅全集·华盖集》)
……
利用DeepSeek的回答,我们马上就推翻了它原来的回答,并且获得了“正确”的名言。对于这句名言,我们还需要进行确认。例如,让DeepSeek提供《未有天才之前》的全文,检验其中是否有那句名言。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DeepSeek同样适用。
自从使用了DeepSeek,希希重拾学习的信心。每天回到家之后,她就抱着手机,与DeepSeek讨论各种学习问题。除了作业还写在纸上,其他的所有学习任务都被她转移到了手机上。她的成绩快速提升,但是她的眼镜度数也在飙升。大夫已经警告了三次,要是再不控制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她很快就会高度近视了。
DeepSeek为很多同学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通过DeepSeek,大家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更轻松的方式掌握。但是,使用DeepSeek就不得不接触电脑或者手机。长时间使用这些电子设备,视力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导致近视。
为了身体的长久健康,我们需要调整使用DeepSeek的方式。
控制连续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在使用之前,可以准备一个番茄钟,设置25分钟的定时。使用DeepSeek 25分钟后,休息5分钟。站起身四处走走,或者眺望窗外。休息过后,再进行25分钟的DeepSeek使用。
将电子设备设置为护眼模式。例如,开启显示器的护眼功能,减少对眼睛的刺激。如果使用手机设备,可以在App的设置中找到“主题设置”选项或者“颜色主题”选项,将其改为“深色模式”。另外,晚上使用手机时最好开着灯,保持自己处在明亮的环境中。
把DeepSeek的回答打印出来。DeepSeek每个回答的左下角都有一个复制按钮
。只要点击该按钮,然后把内容粘贴到一个文档中便可进行打印。这样,我们就能在纸上进行学习,而不用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