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悠久的长河中,设计与机器演进的轨迹鲜明地勾勒出三大标志性时代的壮丽变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工业革命曙光初现之前的手工艺时代,那时,匠人们凭借超凡入圣的技艺雕琢着世界,每一份作品都深深镌刻着匠心的炽热与温情。紧接着,工业革命如狂风暴雨般席卷全球,为机械化生产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生产效率的空前飞跃彻底重塑了生产模式与经济版图。随后,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蓬勃兴起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欣然迈入自动化时代,设计与计算思维的深度融合,让创新如同插上了翅膀,以前所未有的高效与精准翱翔于天际。
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IBM引入的穿孔卡时代标志着计算机技术的初步发展。在这一时期,用户通过打孔机输入指令,而这些指令被精确地记录在打孔卡上,随后被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这种独特的方式构成了计算机的第一个用户界面,尽管在今天看来显得原始而有趣,但它无疑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时间跳转到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时代由伯纳斯-李的发明所引领,Netscape公司推出的Navigator浏览器更是实现了全球网站的便捷导航。网络的普及和深入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广泛。至今,网络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全新的时代。2011年,IBM推出的Watson计算机在《危险边缘》游戏节目中大放异彩,成功击败了人类参赛者,这一壮举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了超越人类的能力。我有幸领导设计团队,在这一时期将AI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实现了AI的首次商业应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形式的AI仍存在诸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从而推动AI技术的更加成熟和完善。
设计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关键时期,每个时期都标志着设计理念的重大转变。首先是人因工程与可用性工程时代,这一时代横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其核心聚焦于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用户测试,旨在通过提升任务效率和消除用户错误来优化产品。随后,用户中心设计时代应运而生,由Norman和Draper在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引领,这一时期强调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用户体验,同时继续依赖可用性测试来评估设计效果。进入21世纪,设计思维时代开启,自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它不仅融合了用户中心设计的精髓,还融入了强大的沟通与协作方法,我在IBM有幸共同领导了这一设计思维的转型,并将其成功推广至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推动了设计实践的全面革新。
回顾往昔,那段波澜壮阔的旅程清晰昭示着我们正屹立在一个前所未有且激动人心的时代——这便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深度融合、共同成长的第四时代。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目睹了设计与计算思维从原本的独立并行逐步走向协同共生,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更是一场颠覆性的思维模式革命。它打破了学科壁垒,推动了多学科间的无缝对接与创新融合,使得人类、AI与地球能够携手共筑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然而,面对这一全新纪元,我们也需直面新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生成式AI所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主张采纳一种创新的视角,即将第四时代定义为“人类、AI与地球的共生时代”。为此,我将IBM企业设计思维的精髓融入这一新范式,着重于探索人类、AI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任务分配为研究起点,例如在提升设计师或研究员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项目中,我们首先明确研究范畴,随后展开深入的生成性研究,包括细致的访谈、全面的调查和利益相关者的深入剖析。我们以播客制作为例,展示了在这一共生模式下,AI如何辅助生成问题、优化编辑流程,同时确保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价值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现。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实现了人类智慧与AI能力的有效协同,共同推动了项目的高效推进与品质提升。
AI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决策质量,但也伴随着技术滥用等风险。我们需要设立防护措施,并制定指导原则,明确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人类应该继续完成的任务。例如,IBM在制定AI在用户体验研究中的使用指导原则时,就考虑了AI的能力、工作的完整性和伦理等因素。通过共生关系和新的设计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AI技术,同时确保人类技能和伦理价值的持续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用户体验研究副总裁,深耕IBM 36载,引领了全球设计变革。他成功推行新设计系统至公司各业务,惠及数百家企业,强化了设计与战略融合。作为设计领袖,他构建庞大设计团队,推动了文化与专业并进。他兼任多校教授,共创了“设计教育未来”倡议。此外,他还发起了UX/R for Good,旨在以设计应对全球挑战。其专业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博客与播客深受欢迎,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与实战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