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六年前,我来到了香港,目前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院长。我的任务是将一个相对传统的设计学院转型,以应对范式变革的浪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术界担任教授。但在2010年,我接到了LG电子的电话,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希望我能加入他们,帮助他们将公司从产品驱动转变为更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最后,我在LG电子担任了三年的首席设计官,其间我意识到教育领域存在重大问题。从产业和现实世界的角度来看,大学就像是温室里的象牙塔,我们需要做出重大的改变。
目前,设计问题已经从产品设计转变为更为复杂的领域。例如,苹果公司是首个提出“我们不仅是在设计产品,而是在设计与人类交互的方式”的公司。随后,星巴克的CEO表示“我们不仅在卖咖啡,我们卖的是社交体验”。Uber和Airbnb则强调整个客户旅程的服务设计。而现在Google等公司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超越单一学科的庞大系统,我们设计师必须与其他学科协作。
在LG电子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领域存在着重大问题。从产业和现实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学和教育机构就像是温室里的象牙塔,与真实的世界脱节。我们确实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让教育更加贴近实践,更加有用。
说到实践,其实任何学科的建立都是从实践开始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经验,然后尝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教育中,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然而,在设计领域,却存在着一个特殊的问题:那些从事设计的人和那些教授设计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紧张关系。一些人认为研究和实践之间存在差距,而另一些人则自豪地声称自己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这种分裂的状态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设计教育。我发现,设计教育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工业革命之前的工匠时代,到后来的美学形式研究,再到现在的用户中心设计和设计思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设计问题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和单一设计师的能力范围。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设计教育模式,来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认为,设计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涉及设计方法和过程的变更,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师的新角色、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新关系以及工作方式的变化。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设计师。
在我担任设计学院院长期间,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我们对基础年进行了改革,让学生在入学时学习各种通用技能和理论,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我们创建了更加综合的毕业设计项目,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聚在一起解决一个大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设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制定生成式AI的指导方针。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开始在某些方面替代设计工作。然而,我认为AI目前主要占据的是“怎么做”的部分,而“为什么”的部分仍然是人类远胜于AI的。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怎么做”的部分,而应该更多地教授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等更重要的能力。
我发现当新技术出现时,新的模式也随之而来。我们有三个阶段,我称之为3C。首先是配对。你只是把技术应用到你现有的方法上。然后在使用生成程序一段时间后,你开始定制。最后会创造出全新的方法。今天已经有很多定制化的东西,但最终,我们需要做的是创造全新的设计方法或流程。
最后,我想说,设计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在人本设计中,设计师不再只是引领整个设计过程的人,而是需要与用户一起合作、共同设计的人。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全新的设计师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商业思维、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设计师。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在加入香港理工大学之前,他曾担任韩国科学技术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和以人为本的交互设计实验室主任超过30年。他是IASDR(国际设计研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和名誉主席。他还曾担任LG电子公司设计中心的首席设计官(执行副总裁)。他是亚洲著名的设计研究、用户体验设计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领域的先驱,并因此被评为设计研究学会荣誉会员和CHI 2015本地英雄。他拥有独特的产业界和学术界经验,一直致力于建立新的设计教育范式——设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