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它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这标志着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以前,机器和其他人工系统基本上只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人使用机器的方式比较直接,即人力直接作用于机器的操纵部件(如推杆、旋钮、按钮等),然后通过肉眼观察(视觉)、听取声音(听觉)或感受振动(动觉)获取机器的状态信息,进而基于相应的操作知识判断是否达到操作目的。在此过程中,机器仅呈现少量信息,向操作者表明人工系统的状态,用户并不直接对信息执行操作,而是基于特定的知识,利用这些信息判断系统当前所处的状态,进而制定操作决策,展开下一步的操作。
1945年现代电子计算机出现,它与之前机器的最大差别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完成部分脑力劳动,即信息的处理。由此,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性成为计算机研发的重要方向,最终孕育出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这一研究领域。从打字机移植而来的键盘提高了人们输入文字到计算机的速度。1963年,道格拉斯博士(Douglas C.Engelbart)设计出鼠标最初的原型,并于1968年12月9日制成世界上第一款“鼠标”,这一人机交互设备沿用至今。1972年,第一台带有显示屏幕的计算机出现后,关于计算机显示技术和图形学的研究迅速发展。梅尔祖加·威尔伯茨(Merzouga Wilberts)于1980年提出的WIMP(Window, Icon, Menu, Pointer)界面范式直至今日依然应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依赖计算机硬件存在,而本身没有实体形态的软件产品(software)。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ID)的工作对象从原有的纯实体产品扩展到包括软件的实体产品,甚至纯粹的软件产品。世界著名工业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在1984年提出“软界面”(soft-face)一词,用于描述把包含软件的实体产品作为主要对象的工业设计活动,并于次年和比尔·弗普朗克(Bill Verplank)一起提出“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IxD)一词,用以表示“设计交互式数字化产品、环境、系统和服务的活动”。除了关注数字化之外,交互设计在开发物理实体产品、探索人与之互动的可行方式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从人类造物的历史沿革来看,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孕育了新技术,新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催生出新的人造物类型,而设计正是协调新型人造物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创造性活动。如图1-1所示,设计活动经历了从早期针对纯手工制品的手工艺设计,到针对机械化生产产出的工业产品的工业设计,再到针对“无实体形态”的数字化产品的交互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历史沿革来看,可以说IxD是ID的一个分支,但两者的设计对象有着巨大的差异。实体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加工材料、加工工艺、包装、运输等问题;软件产品设计则需要考虑开发语言、信息显示技术、信息组织架构、信息呈现方式、运营和盈利模式等问题。
图1-1 人造物及其设计活动的发展历程
当前,嵌入式计算、传感器监控、无线通信以及云计算等技术迅速发展,使控制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可以深度嵌入物理过程和物理对象,实现物理设备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而催生了集计算、通信和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CPS通过对物理环境和资源的动态感知、信息的实时可靠传输、数据的综合计算处理、物理过程的反馈循环控制,实现系统的自动运行和管理,以智能化的方式主动向人类提供服务。CPS与人的交互关系区别于传统的人-计算机交互关系,这一对象的设计将是未来5~10年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