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导向设计(Goal-Directed Design,GDD)是面向行为的设计,旨在处理并满足用户的行为目标和动机。GDD的提出者艾伦·库珀(Alan Cooper)认为:深入理解用户的行为目标比关注产品的功能更为重要;应该以用户的使用目标为设计方向。GDD综合了人种学研究、利益相关者访谈、市场研究、详细用户模型、基于场景的设计,以及一组核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和模式等设计工具和技巧。这种设计方法强调通过对用户和使用情境建模明确用户在不同交互情境下的目标,从而提供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达成商业和技术目标的产品。GDD设计流程大致分为研究、建模、需求、框架、细节优化和支持六个阶段(见图2-11),具体的步骤如表2-5所示。
图2-11 GDD各设计阶段
表2-5 目标导向设计的流程和步骤
研究阶段运用人种学研究技术(实地观察和情境访谈)获取有关产品的真正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定性数据。这一阶段的工作还包括考察竞争对手产品,研究分析市场现状、技术白皮书和品牌战略,并对产品利益相关者、开发人员、行业专家和特定领域技术专家进行访谈。
实地观察和用户访谈能得出用户行为模式,帮助设计团队对现有或正在开发的产品的使用方式进行分类。这些模式暗示着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动机(即希望达到的具体结果)。在商业和科技领域,这些行为模式往往与特定的职业角色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对于日常消费品来说,这一模式则与用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用户的行为模式以及目标用于在建模阶段构建用户模型(Persona)。开展市场研究能帮助设计团队选择出适合商业模型的有效用户模型。利益相关者访谈、文献研究以及产品审查能够加深设计师对相关行业领域的理解,明确设计必须支持的商业目标、品牌属性以及受到的技术限制等因素。
通过实地观察和情境访谈能发现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流程,基于此可以建立用户模型和领域模型。领域模型包括信息流程图和工作流程图。用户模型(或人物角色、角色模型)是一种详细的用户原型,代表研究阶段所发现的拥有各种行为、态度、天赋、目标以及动机的用户群。
用户模型主要用于基于场景叙事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在“框架定义”阶段迭代式地生成设计概念并提供反馈,以保证“详细设计阶段”设计方案的一致性和适当性。它还是强大的交流工具,围绕用户模型讨论设计概念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理解设计的合理性,并基于用户需求确定功能的优先级。在建模阶段,设计师利用多种工具来分析用户模型、对其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用户模型的优先级,研究不同类型的用户目标,覆盖所有类型的用户行为,保证没有缺失或重复。
设计团队在定义需求阶段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不仅为用户与其他产品模型建立了所需的联系,还为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框架。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基于场景的设计方法,其重要突破在于,将满足特定用户模型的目标和需求置于首位,而不是关注抽象的用户任务。用户模型能够帮助设计团队找出真正重要的用户任务及其原因,从而使创造出的界面尽可能减少完成任务所花的力气,同时保证能实现最大的效果。用户模型是这些场景的主角,而设计师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探索设计方案。
需求定义阶段需要分析用户模型的特征和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不同情境下用户模型的目标、行为及与其他用户模型的交互关系定义了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这种分析通常需要经过反复提炼情境场景(Context Scenario)完成。从用户模型使用产品的“典型日常生活”开始,描述高层次的产品接触点,然后一层一层深入,不断定义设计细节。除了场景驱动的需求外,设计师还要考虑用户模型使用产品的技能和体能状况,以及与使用环境有关的问题。商业目标、用户渴望的品牌属性以及技术限制因素也应一并考虑,而且要平衡它们与用户模型的目标、需求的关系。这一阶段输出的结果是需求定义文档,它需要平衡用户、业务和设计遵循的技术要求之间的关系。
在框架定义阶段,设计者创建产品的整体概念,为产品的行为、视觉设计,以及(如果适用的话)物理形态定义基本框架。交互设计团队采用两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再加上情境场景,整合成一套交互框架。第一种是通用交互设计原则,它能够定义各种情境下恰当的系统行为。第二种是交互设计模式,也就是分析问题过程中得出的通用解决方案(根据情境的不同会有所差异)。这些模式类似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模式后来由埃里克·加马(Erich Gamma)等人引入计算机编程领域。层级化的交互设计模式会随新情境的出现而不断演化,它不仅不会遏制设计师的创造力,反而能利用已经过检验的设计知识解决设计师面临的难题。
当产品的数据和功能需求明确后,设计师就可以按照交互原则,将其转变为设计元素,然后利用设计模式和设计原则将其组织成设计草图和产品行为描述文档。这个过程就是交互框架定义(Interaction Framework Definition),即固化设计概念,为后续设计细节提供逻辑和高度形式化的结构。接下来需要在细化阶段聚焦于交互场景,不断迭代设计方案。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自上而下(面向设计模式)的设计和自下而上(面向设计原则)的设计之间进行平衡。
一旦交互框架浮现出来,视觉设计者便开始着手创建一些视觉框架,有时这也称为“视觉语言策略”。视觉设计师基于品牌属性和对整体界面结构的理解定义字体、配色和视觉风格。
细节优化阶段的工作类似框架定义,但更加关注细节和设计的实施。交互设计师此时专注于任务的一致性,通过走查关键路径场景验证详细定义的各个界面元素。视觉设计师需要定义字体风格和大小、图标以及其他视觉元素,以清晰的可供性(affordance)和视觉层级提供吸引用户的体验。细节优化阶段的最终目标是提供详细的设计文档,即一份产品视觉外观和行为规范或蓝图。根据情境需要,这些文档以书面文字或者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
即使是精心构思并经过验证的设计,也无法预料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技术问题。设计师需要在开发者构建产品的过程中及时回答他们随时提出的问题,这非常重要。开发团队经常会为了赶工期而将其工作按照优先级做些取舍,此时产品的设计也必须进行调整。如果交互设计团队不能及时调整设计,那么开发人员有可能因时间紧迫而自行改动,这有可能会严重地损害设计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