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PD)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北欧国家,最初的概念强调“参与性”,希望政府管理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吸纳公众的观点,之后才被引入设计领域。参与式设计强调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邀请用户与设计师、研究者、开发者合作,一起定义问题,定位产品,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做出评估,改进解决方案,再评估,直到产品面市——这种设计过程也被称为共创(Co-Creation)。软件产品更加强调快速部署、不断迭代,因此,这一过程可以持续到产品寿命终结。
PD设计师要认识到,虽然自己有可能是所设计产品的用户之一,但自己的想法并不完全等同于所设计产品的最终使用者的观点,所以要邀请用户参与设计过程,倾听他们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用户访谈等了解新的设计需求以及现在人们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使用各类技术鼓励人们一起参与设计,而不是做一小部分人的专属定制设计。
在PD范式中,设计师与用户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用户成了产品的设计者和改变者,而设计师和研发工程师在PD中则更多地扮演协调者(facilitator)、配合者(partner)和观察者(observer),在PD中获取关于用户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作为PD的主要组织者,在此过程中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挖掘用户的观点和需求。
组织参与式设计活动的原则如下。
· 建立联系:不要一开始就想着组织一大群人来参与设计活动,从你熟悉的小规模人群开始会更加容易。
· 协调已有人际网络:如果是面向某一群体开展设计工作,那么最好与这一群体信任的人取得联系(例如,老年活动中心的“意见领袖”),然后让这个“代理角色”进一步协调设计活动的参与者。
· 到用户所在的地方去:很多用户并不经常参加类似的活动,所以设计师的邀请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所以,最好在用户群体住所或工作场所附近开展设计活动,邀请他们参与。
· 保证信息的可读性:在开展设计工作坊的过程中,确保邀请的项目团队之外的参与人员能清晰理解所交流和沟通的内容,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 提供协助而不是解决方案:不要仅仅询问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让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去实现他们的想法;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提出并创造解决方案。
· 招募中立的协调者:整个设计活动的协调者应该处于中立位置,对于活动的产出不带有任何好恶倾向,且与活动的参与者处于平等地位。
· 测试和重定义:针对设计概念构建小尺寸原型,并让设计活动参与者对其进行测试,提出改进意见。聚焦于快速的设计方案迭代,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抽象的讨论上面。
· 少说,多做:很多时候,设计活动的参与者所提出的概念并不能通过语言表达清楚,让他们参与动手制作原型的过程,并把这种表达方式培养成他们的习惯。
· 不要呈现完美的解决方案:有意留出一些“漏洞”和“不完美”给参与者,让他们提出完善办法。看上去处于最终状态的产品会让人感觉不需要再做任何改进了。
· 找出用户擅长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事情,鼓励参与者将自己的一些技能和资源带到设计活动中来,这样有助于产出更优的结果。
· 帮助用户建立一些能力:针对设计活动的主题开展一些培训,提升参与者关于设计主题的能力和知识。
传统UCD方法中,用户参与产品设计过程的程度较浅,形式偏于被动,主要是接受访问、接受观察、填写问卷、按研究者设定的任务对产品进行可用性测试等。无论是用户自身还是设计师和研究人员,都普遍认为用户是被研究的对象,是配合的一方。而PD更加强调发挥用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访谈、填写问卷、从不同的方案中做选择、表述观点,而是真正参与设计创意和原型设计,甚至被吸纳到设计团队中,短时间内与设计师一起工作。借助实验者提供的材料,用户可以亲自提供设计方案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整个过程,用户感受到他在和设计者一起创造、解决问题,是产品的创造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