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能穿透人生低谷的,不是才华,而是定力。
真正能撑起命运格局的,不是运气,而是抵御诱惑的意志。
一生之中,我们要面对无数的挑战。有些挑战来自于他人,而有些挑战则源于自己。破他人的挑战不易,破自己的挑战更难。欲望,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挑战中最难的一项。如果你向欲望低头,那么不论你曾付出多少努力,你都会被生活轻易打回原形。
能做到不为所动的,从不是没有欲望的人,而是能扛住欲望不爆发的人。范仲淹,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贫寒之家,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幼时随母入朱氏门中,在山东长山度过少年时期,取名朱说。直到长大后,他才从旁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并非朱家子弟,而是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他不是愤怒,不是逃避,而是选择离开朱家,从零开始,孤身一人,前往南京求学。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脱离家庭庇护,在那个时代等于断绝了所有后路。但范仲淹心里有一杆秤,他要靠自己的本事活着,也要靠自己的本事出人头地。
在南京应天府书院的那几年,范仲淹过得异常清苦。
寒冬时节,他没有厚衣御寒,就在屋内来回走动取暖,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泼脸,以此驱散睡意。长期食物匮乏,他便煮一锅稠粥,等粥冻结后把粥分成四块,每天两顿,一顿两块,咸菜都舍不得多放。他说:“这就够了,只要还有气力读书,便不是苦。”
但最难抵御的,却不是饥寒,而是诱惑。
他身边有同学出身富贵之家,衣食无忧。有人怜悯他苦读太苦,回家后告诉了父亲。那位同学的父亲是南京的大官,感动于他的精神,派人送来几案美食。
这是一次恩赐,也是一场试探。
几天后,那些饭菜依旧原封不动地放在桌上,同学好奇地问他为何不吃。
他只是淡淡一笑,说出一句让人肃然起敬的话:“若是我今日吃下这美味,将来我便再也吃不下稠粥了。”
如果范仲淹吃了这一顿能怎样?一顿饭还能把前途吃没了,还是能把本事吃进肚子消化了?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然而,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是因为故作清高,而是了解自己的弱点。
一旦你习惯了舒适,就会排斥清苦;一旦你靠近了享乐,就会远离志气。诱惑并不是糖,而是毒;它不会立刻要你的命,却会慢慢剥蚀你的心志。那些看起来“享受一点也没关系”的时候,其实是你最危险的时候。能戒掉享乐,才是真正的刚强。
他不是天赋异禀,更不是命运厚待的幸运儿。真正把他推向人生巅峰的,是他从年轻时就练下的“稳”。
抵御诱惑,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需要你日日控制,夜夜提醒自己:不要让眼前的轻松,毁掉长远的奔头。
后来他中进士、做宰相、推行新政,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局早已深入人心。可人们往往只看到他后来的风光,却不知道,他真正成就不凡,正是在他面对热腾腾的饭菜而转身离开的那一刻。
那一刻,他赢了自己。
欲望像绳子,一旦你被它拴上,就会永远被它牵着走。
你越是向往安逸,它就越会把你困死。
你越是舍不得诱惑,它就越会吞噬你的锋芒。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在于他多努力,而在于他能不能抵住“容易”的诱惑。
不是诱惑太多,是你不懂拒绝。
不是路太难,是你先软了心。
真正的强者,是在“最馋”的时候也不伸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