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看起来吃了亏,实则是在蓄势。有些人,看起来低了头,实则是在抬脚。只有不断抬脚,才能步步登高。
人的才能有很多,有些在表面上,人人都看得见,而有些则沉淀在心里,只有在他成功时才被人发现。情绪控制,就是这样一种“隐性”的才能。而能够控制好情绪的人,才能容人所不能容,也就能得人所不能得。
真正的尊严,不在嘴上,而在事后能不能赢。那种愿意为局势“低一次头”的人,往往才能在关键时刻“抬一次手”,扭转乾坤。
这个道理,西汉开国功臣张良懂得很早,也用得很精。
张良年轻时也不是个好脾气的人。他本出身韩国贵族,世代为相,家学渊源,颇有傲气。在秦灭六国后,张良便立志“为韩国报仇”,早年还曾花重金雇刺客行刺秦始皇,未遂,被迫隐姓埋名,避居下邳。那时的他,满腹经略,满腔郁愤,但这股锐气如果不懂得调伏,只会化成杀气,不足以成大事。
真正改变他的,是一位神秘老人,还有一场看似“羞辱”的试炼。
那天清晨,张良正在桥上行走,一位衣着破旧的老人走到他面前,故意把鞋踢下桥,回头命令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
这句话,要多无礼有多无礼。若换作他人,怕是早就翻脸。但张良只是愣了一下,虽然内心恼怒,却忍住火气,默默走下桥,将鞋捡回来。
老人却还不罢休:“给我穿上。”
张良没有争辩,也没有发作。他跪下身,双手为其穿好鞋。老人哈哈大笑,转身离去。
常人看到这,或许会以为这是个笑话,张良被当猴耍了。但张良站在原地,久久目送,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这场“羞辱”背后,藏着试探。
不一会儿,老人回来了,说了一句话“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并约定五天后天亮时再见。
张良如期赴约,却迟到一步,老人不悦而去。第二次,张良天刚破晓便赶到,仍旧迟到,老人依然离去。到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便在桥边等候,终于先于老人赶到,老人送给张良一本《太公兵法》。
老人说:“读此书,可为帝王之师。”张良拜谢,而后终其一生修习此书,奉为圭臬。
一个贵族之后,面对粗衣布袍的陌生老人,三番五次地“受气”,竟然不动怒、不质疑、不放弃。这不是天性温顺,而是识局懂势、能忍能屈。容得下这点“羞辱”,也就扛得起日后兴汉安天下的重任。
世人皆羡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却不知他最关键的一步,恰恰是忍辱负重迈出的。
你在当时或许看不起那个“跪地穿鞋”的张良,会以为他懦弱;但十年后再看,你就会发现,他只是把锋芒收回,换取更大的势能。
很多人败就败在这一步上:不愿忍、不能让,一时之气压倒全局之势。
但局不是靠脾气赢的,是靠分寸与气度博出来的。
张良愿忍,是因为他看得远;他能屈,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的不是一口气,而是一整局。张良后来助刘邦定天下,功成身退,步步精妙,皆源于其心中那份沉静。
这种气度,不是卑微,而是清醒。真正聪明的人,从不急着逞一时之快。你让得出一步,才能走得出全盘。
有时的“容”,不是退,而是蓄;不是忍,而是铺垫。你低下头的时候,也许不是在认输,而是在换一个角度看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对手。
哪怕你再有本事,一开口就伤人,一动手就翻桌,那就注定只能在“小胜”的路上原地打转。
张良明白,谋大局之人,不计小辱。能容天下所不能容,才有可能得天下所不能得。
气度不是软弱,而是留白;不是放弃,而是收招。
容人,是因为不急于争。让步,是因为清楚要得更大。
你以为他输了,其实他早已在布局。你以为他低头,其实他在蓄势。等你准备出手之时,他早已在背后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