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谨言慎行,凡事不密则成害

嘴上不把门,事就守不住。世间多少祸事,不是因为力不够,而是因为话太多。话多了露底,露底了就成靶子,再好的牌面,也会被几句闲言碎语打个粉碎。

真正的高手,从不把打算挂在嘴边。他们懂得,“言多必失”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度洞察。信任这个词,永远比你想象的脆弱。一旦话出口,哪怕只是一丝风声,也足以成为他人翻盘的筹码。

刘旦,就是一个栽在“嘴巴”上的皇子。他不傻,也不弱,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颇有才气。可惜才气越盛,越是容易急功近利,嘴巴一松,人生便全盘皆输。

巫蛊之祸之后,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相继死去,汉武帝痛彻心扉,皇位继承者陷入空窗。作为第三子,刘旦此时年龄最长,在兄弟中也算“无功无过”,他心里那个念头开始活络起来:“皇位,是不是就该轮到我了?”

这份心思,他一开始还是藏在心里的。但人一旦被欲望点燃,情绪就开始冲破理智。公元前89年,汉武帝病重,刘旦等不及了。他一面上书表忠心,一面主动进宫“宿卫宫城”,以示孝顺。

但这份“孝顺”实在太刻意了,满朝文武都能看出他在表演,就连病榻上的汉武帝也心知肚明。一个儿子,在父亲还在位时,便表现得如此“迫不及待”,简直是明目张胆地宣示野心。

果然,汉武帝震怒,同时又因为刘旦被指控藏匿逃犯,汉武帝下令削去刘旦三个县的封地,以示惩戒。这本是一次敲打、一个警告:别太急,别太露,藏着,才能留一线生机。

但刘旦没醒。他不是不知道皇帝的态度,而是不愿认输。他以为汉武帝不过是一时不快,只要自己再表现得“积极”一些,皇位依旧有望。

这就是他的第一次“瞎折腾”。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刘弗陵被立为汉昭帝,由霍光、金日 、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辅政。一个年幼的新君,四位大臣辅政,对于心有不甘的刘旦来说,无异于看到了一扇“再次登场”的门。

新帝登基后,按照惯例大赦天下,赐予宗室大量财物。刘旦却满腔怨气地说出一句话:“皇帝该我来做,这些赏赐也该我来赐。”这句话传出,举朝震动,一个宗室王爷当众质疑皇位归属,不等于公开宣布野心吗?

这不是无心之言,而是他心中真实的倾诉——也正因为真实,才最致命。他的这份“坦率”,不是勇气,而是愚蠢。皇权之争,最忌讳的就是“让人知道你在争”。

此后不久,他便与刘长、刘泽两位宗亲密谋,打算趁霍光等人尚未稳固,发动政变。几人频繁往来,毫无防备,就像在自家厨房讨论晚饭吃什么一般大大咧咧。

这就是他的第二次“瞎折腾”。

谋反之事,本就忌讳泄密,但他们竟毫不遮掩。不出所料,消息很快传入朝中耳目,刘长与刘泽被迅速处死。考虑到刘旦是先帝之子,皇帝年幼且未亲政,霍光等人出于稳定大局考虑,并未立即下手。

得以保命的刘旦,本应引以为戒,安心做回封地王爷。但他心里那团火还在烧。他不服,不甘,不认命。

他开始筹谋第三次“翻身”。

这一次,他不再只是和宗室亲戚私下议论,而是试图搭上更多的“高枝”——上官桀、桑弘羊、鄂邑长公主。几人本就与霍光政见不合,是削弱辅政力量的重要人物。刘旦顺势勾结,图谋借刀杀人。

刘旦写信给皇帝,诬告霍光擅动禁军,图谋不轨,同时主动请缨“入京保驾”,说得忠心耿耿。其措辞、逻辑,和当年“诛晁错,清君侧”如出一辙,意图再明显不过。

汉昭帝虽然年幼,却不糊涂。看到奏章,汉昭帝立刻识破其意图,下令逮捕送信人。送信人吓得连夜出逃,刘旦的图谋再一次败露。

但这还不是终点。

刘旦依旧不死心。他开始频繁与上官桀、鄂邑长公主书信往来,重金收买朝中大臣,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安插党羽,筹备武力,随时准备发动政变。

他忘了,计划不是越多人知道越安全,而是越多人知道越容易被击溃。

他的秘密,早已不是秘密。最终,朝廷彻查,刘旦党羽被诛,刘旦走投无路,上吊自尽,了结此生。

刘旦不是天生失败者。相反,在宗室中他也算得上有胆有识之人,饱读诗书,也有政务经验。但他败在了“口风不紧,欲望外露”的人性弱点上。

他一次次地暴露意图,一次次地让人摸清底牌。他以为自己的计划足够周密,却不知道最危险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嘴里那些“说早了”的话。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你能藏多少。

博弈关键词 秘藏

成大事者,嘴上都有一把锁。

你可以动,你可以谋,但你不能说。

你能守住嘴,才能守住命。你能捂住秘密,才能掌控全局。 /PvUkT8SCK/eanFmfFYyiJ2MeW3vhb7wyfCXECuf487yjBRD80zEShjO5DuFiU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