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施恩,实则图谋,看似退让,实则推进,不硬碰,不翻脸,却刀刀见骨、招招封喉,这就是“刚柔并济”的智慧。
人们常说“柔不能守,刚不能久”,想要万无一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刚柔并济。但一提起柔,人们就难免想到阴谋诡计。其实,“柔”也可以是阳谋,“柔”也可以来得堂堂正正。
“柔”的本质不过是“刚”的另一面,它们不是始终并行的两条道路,而是首尾相连,如同“阴阳”一般,形成闭环。因此,能够使用刚柔并济的阳谋时,事情的一切走向,都是对我们有利的。
汉朝刚刚建立时,汉高祖刘邦采用封国制,分封了七位异姓王和诸多宗室同姓王。封异姓王乃是形势所迫,只有分封这些异姓王,才对得起他们的功绩,才能稳定局势,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效力。而对于同姓王呢,刘邦认为同宗同族的人更可靠,将来他们能够拱卫皇室,保证刘家的江山千秋万代。
后来,七位异姓王大多都因为谋反被诛杀。但让刘邦这位“布衣天子”没想到的是,一国与一家大不相同,同姓王也不可靠。很多同姓王在逐渐坐大后,根本不拿中央政府当回事,违抗政令是基本操作,还因为骄奢淫逸干出不少天怒人怨的事。靠这样的货色能保护中央朝廷?简直荒谬。
汉景帝时期,诸侯王们的势力已经强大到能威胁中央政府了。汉景帝刘启本就是个暴脾气,10岁的时候就因为下棋的事把吴王刘濞的儿子打死了。如今登上皇位,他哪里还忍得住,当下听从老师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他最先瞄准的,就是吴王刘濞。
刘濞也不是吃素的,早年儿子的死已经让他对皇帝心存芥蒂了。如今削藩的刀第一个砍到他头上,这口气他如何咽得下?于是,刘濞联合了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削藩对于诸侯王来说影响巨大,七国之乱虽然被平定,但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至少在最开始,刘启为了平息叛乱,诛杀老师晁错满门。因此,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即便想要对封国动刀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削藩了,他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
“推恩令”,顾名思义,是将“恩”推开来。根据制度,诸侯王需要选定一位继承人,将自己的封国与爵位传承下去。一旦没有了子嗣,封国就要被收归国家。没有哪个诸侯王想要平白丢失封国,因此,多多地生孩子成了他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推恩令”呢,将继承封国的“恩”推给诸侯王的每一个子嗣,每个人都有资格获得一块土地。之前生下的诸多子嗣,从让封国不丢失的保险,变成了分割封国的祸害。
诸侯王知道“推恩令”是在用软刀子割肉,有的懊恼,有的愤怒。但他们的继承人之外的子嗣可不这么想,原本他们是什么都得不到的,现在怎么不比之前强?因此,“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麻烦。
“推恩令”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将“柔”运用得极好的例子。其实不然,“推恩令”并非只靠“柔”,“柔”能够起到效果,是与背后的“刚”分不开的。当时大汉国力鼎盛,军事实力非常强悍。若是有诸侯王想要违抗“推恩令”,相信讨伐的兵马不久就会抵达,刘彻将会亲手收回封国。
有人会说,既然兵强马壮,直接讨伐封国不就好了?但若是像汉景帝那样强硬地削藩,师出无名,难免会发生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拼个鱼死网破的情况。只有刚柔并济,才能保证不管诸侯国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能让其形不成威胁,让权力重新回到中央政府手中,回到刘彻的手中。
谁都知道刚硬有力量,柔顺能周全,但真能把这两样东西用明白的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要么逞强到底,把局撕烂;要么一味退让,最后连底线也丢了。他们要么是不会刚,要么是不懂柔。而能刚能柔的,早就不在你面前争输赢了,而是在布局里收全局。
高手从不逞一时之快,也不靠表面风光。他们不抢风头,不争口舌,而是慢慢把每件事都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你以为他是顺势而为,其实是他设了势;你以为是他让你一步,其实那一步你永远也达不到。
刚,是旗帜;柔,是缰绳。能在进退之间调配力量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不管牌面如何变化,都能打赢。因为他早就想明白了真正的赢,不是赢了当下,而是直到最后你才发现,他从没输过。
社会就是这样:看起来讲规则,其实比的是分寸。
你太刚,会被人绕过去;你太软,会被人踩下去。
别人不一定比你聪明,但只要比你稳、比你懂变通,就能把局面掌控在他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