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以聪明,但别锋芒毕露;你可以知道全部,但不必揭穿所有。
人在局中,最难的是两件事:一是看清真相;二是闭紧嘴巴。
前者需要智慧,后者需要城府。
很多人一旦看懂了局势,便忍不住想揭穿;以为自己说出实情就显得更高明,以为当场指出错误就能赢得尊重。
可真正高明的人,恰恰懂得适时装糊涂。
因为,他们明白:真话不一定要说在当下,有些台阶,不仅是给别人的,更是给自己留的退路。
人际关系如棋局,走一步容易,收一步难。一个人若总是把话说满、把事点破,不仅失了情面,更容易引发对抗。真正的破局者,懂得在看破之后,不动声色地引导,而不是不顾情面地揭穿。
在这一点上,春秋时期的晏子,早就玩到了极致。
晏子是齐国名臣,以睿智的谋略、冷静的应对著称。他辅佐齐景公多年,既是谋臣,又是诤友。齐景公暴躁、好面子,有时昏庸易怒,但也能听得进去谏言,而晏子最大的本事,就是在维护事实的前提下,同时保全了齐景公的体面。
有一次,齐景公最心爱的战马突然暴毙。盛怒之下,齐景公认为一定是马夫失职甚至蓄意谋害,于是当即下令,以最残忍的酷刑——“肢解”,来惩罚这个“罪人”。
刽子手已到场,刀已磨好,马夫被绑在堂下,吓得浑身发抖。这时,晏子赶来,喊停了即将动刑的行刑官,然后冷静地对齐景公说:“尧、舜这样的圣明君主,在处置死刑犯人时,通常是从犯人哪个部位开始肢解的?”
这句话不是求情,而是激将。
晏子没有直接说“您这样不仁”,而是巧妙地把齐景公与“仁君”的标准并列,让他自己去比较、去反省。果然,齐景公听后一怔,知道晏子在暗讽自己施刑太重,当即改口说:“那就不肢解了,改为斩首吧!”
可晏子并未就此罢休。他知道,仅仅改变死法无法救人,必须进一步消除齐景公的怒火。但这时候若直接劝阻,只会让君主恼羞成怒,于是他转了个弯。
晏子顺着齐景公的话说:“这人罪大恶极,但也不能让他死得糊涂。不如让我来替您宣布他的三大罪状,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点头同意。
晏子转身看向那个快要吓昏的马夫,朗声道:“你听好了,你有三条大罪”:
第一,君王让你养马,你却养死了,这是失职之罪;
第二,死的还是国君最宠爱的马,这是罪加一等;
第三,你这一死,其他诸侯会以为我们的君王重马轻人,败坏了齐国名声,这是你最大的罪!”
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把马养死是罪,又没有直接否认齐景公的决断;既指出了惩罚过重的后果,又把责任引导到“外人怎么想”这个方向上,让齐景公面子、里子都挂得住。
齐景公听后,顿时醒悟,叹道:“罢了罢了,放了他,不能毁了我仁德的名声。”
至此,一场差点酿成冤杀的风波,悄然化解。晏子既救了人,又保全了君主的权威,更维护了齐国的声誉。
晏子身材矮小,本事却高得让人一眼看不到头。他智救马车夫,展现出了高手的分寸感:看破不说破,只借“看破”去引导,而不是用“说破”去击溃。
生活中,太多人把“直言不讳”当本事,却忘了:有时候,讳莫如深才是智慧。
你一时的快意,可能换来的是领导长期的不信任;你一句戳破事实真相的真话,可能堵死的是自己今后的路。
真正的高手,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讲真话,什么时候讲场面话;什么时候详陈利弊,什么时候退一步看全局。
因为很多时候,揭穿别人,就是断了自己的退路;留下台阶给人,才等于为自己留出空间。
说破,是制胜一时;不说破,是赢得全局。
不是所有事实都要揭穿;
不是所有错误都要当面指明;
有时候,给别人留一步,就是给自己多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