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家争鸣
不想要领导管的道家和崇尚法律的法家

除了追随者众多的墨家学派,战国时期还有一个派别广受欢迎,那就是杨朱学派。孟子曾痛心疾首地说:“ 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孟子》)

不过这个派别没有流传下成体系的著作,属于道家学派的一支。

道家学派共有四个分支,他们思想的源头都是《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这本书具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最著名的就是这一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 ”灾祸、幸运是统一的,倒霉时可能隐藏着走运的机会,运气好时灾祸也可能很快就来了。矛盾的双方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就像道教的“阴阳鱼”图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万事万物的常态。这就是“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说理,并不成系统,但是它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轻巧的几个字蕴含值得细细琢磨的道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顶真,“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 ”(排比,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点滴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比喻,天道的审判如同一张稀疏但不遗漏的大网。)

这些精巧的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因为它们具有押韵又有旋律的美感。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朗读《老子》,就能感受到独特的音乐美。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如此称赞:“ 《老子》的隽语,像 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老子》可不是为了写漂亮话而诞生的。它也对终结战国乱世提出了解决方案,不过和儒家、墨家完全不同,《老子》的方案是“无为”。

国君为什么又管收税还要打仗,操心那么多事情呢?有一种爱叫作放手。明智的国君应该学会“大撒把”,顺应自然规律,让老百姓自由发展,不折腾,不掺和,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基于“道”的理论。《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人力是无法改变“道”的,就像人类会死亡,但是宇宙和自然会永生。我们应该向自然虚心学习,清静无为,才能以柔克刚。

什么是“以柔克刚”?水,是全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谁都不会被一杯水伤害。但是当水汇聚起来成为洪水时,可以瞬间击垮铁路、桥梁、墙壁,无坚不摧。(“ 天下莫柔弱于 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柔弱的力量。这种力量比看起来刚强的东西更强大。

《老子》中的智慧思想,总是值得细细品味,后来《老子》甚至成为很多西方哲学家最欣赏的书。著名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这本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相传《老子》是周朝一名管理书籍的官员写的,他的名字到底是不是叫“老子”,他到底活了多久,到底有没有这个人,都是个谜,众说纷纭。

不过《老子》的思想却启发了后面的人,形成了道家学派。到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出身没落贵族的宋国人,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所写的抒情说理文是诸子百家中最有文采的。

这部以寓言为主、具有奇幻想象的书就是《庄子》。

北方的大海中有一条叫“鲲”的大鱼,它的身体有几千里长,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大。当它变成鸟时,脊背也有几千里长,奋力拍动翅膀飞起时,大大的翅膀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它叫作“鹏”。鹏要去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扶摇直上到九万里的高空。

自在遨游的大鱼、惊天动地的巨鸟,这就是《庄子》开篇《逍遥游》的内容。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想—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学识也很渊博,但是他看透乱世的人心险恶,弃官归隐。楚王曾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请他做相国,庄子正在河边钓鱼,悠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年,死了之后,你们的大王把它用绸缎包好放在竹匣里,摆在宗庙中祭祀。你们说,神龟是愿意死了享受尊贵的待遇,还是愿意活着趴在烂泥塘里呢?”

两名使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更愿意活着吧。”

庄子摆摆手,“那你们还不回去?我更愿意像乌龟一样趴在烂泥塘里。”

庄子就是这样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表达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因为他看到,在乱世中,人们追求名利、学识、财富,做出了种种残害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于是他认为,只有摒弃所有利益和欲望的奴役,才能返璞归真,享受到“逍遥”的精神境界。

无欲无求的庄子,在其他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怪老头,行为十分奇葩:陪伴他多年的妻子去世了,庄子两腿张开坐在棺材边,既不哭天抹泪,也不起身招呼吊唁的客人,竟然边敲破瓦盆,边放声歌唱。好友惠施看不下去了:“你看淡生死,不悲伤哭泣也行,但是你唱歌就太过分了吧!”

庄子摇摇头:“我也是人,哪儿能不悲伤。只是我想到,我的妻子在出生之前,不过是天地的一缕魂气。她走完了一生,死亡又将她接到了天地大屋。这一切和四季的演变多么相似啊!我嗷嗷大哭,才是不懂生命的道理。”

其实,庄子“放飞自我”的行为,是用游戏的态度来超脱人生的痛苦。

他不仅游戏地对待生死,还游戏地对待名利。惠施在魏国做了丞相,担心智慧的庄子会取代他,庄子却不屑地说:“有一种鸟,不是梧桐树不停下来休息,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猫头鹰捡到腐臭的老鼠,害怕这种鸟抢走,就发出吼叫吓唬它。你也是要拿魏国吓我吗?”被惠施当成宝贝的丞相职位,对于庄子来说只是一只臭老鼠啊!惠施又被讽刺得哑口无言。

《庄子》的寓言故事,“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 《艺概·文概》) ,总有让人捉摸不透的奇趣,总有让人惊叹的浪漫想象。后世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都曾写诗赞赏庄子,清代学者金圣叹则认定《庄子》是“天下奇书”。

《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在现实中当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的思维方式,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心灵避风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说过:“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 内心永远是庄子。 ”意思就是,读书人希望能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社会,但是内心里都为自己留有精神自由的空间。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免于焦虑,享有呼吸自然的生活。这也是道家学派追求的境界。

不过,战国时期的国君寻找的是能够生存下去的方法,道家学派的思想显然不受他们的青睐。于是到了战国末期,另一个派别兴起,那就是重在解决问题的法家学派。但派别的思想基础,却和一位儒家学者有密切的联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荀子提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天论》 )的观点。那个众人认为至高无上、神秘莫测的“天道”,其实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间是否有明君统治而改变。而与“天道”对应的“人道”,也有自己的规律,不受“天”的支配:“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 治人也。”(《荀子·礼论》)

把“天”和“人”分开,是个了不起的创见。这样人们才不会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天”上,遇到事情就求神保佑。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要迷信上天的恩赐,要学会掌握管理人的规律,由此引出了他的“性恶论”。

儒家学派可是一直认为人天生就有善心的,荀子却恰恰相反,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欲望,无论是圣君尧、舜,还是昏君夏桀、盗贼跖,本性都是一样的,“ 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 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

每个人本性一样,为什么有人成为圣人,有人作恶多端呢?

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荀子·荣辱》) 荀子认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是决定因素。如果能用礼法教化,就会压制人的本性,如孟子所愿,“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 子下》)。

荀子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些教育观念不谋而合:成为好人是一种选择,而良好的教育能导人向善,把顽劣的人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法家学派沿着荀子“化性起伪”的主张,更强调君主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推行教化,特别是要用严刑峻法来管理人民,权力要高度集中在君主的手中。因此法家学派成了国君的“香饽饽”。

荀子在楚国教学时,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学帝王之术”。其中有两位学生成为法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也间接改变了历史,他们就是韩非和李斯。

韩非姓“韩”,一看就是出身韩国的王室。但是韩王不重视人才,任用的都是不学无术之徒,对韩非提的建议不屑一顾,韩非气愤又无奈,只能埋头写书。

韩非和李斯同窗,一别十多年,再次相见,却是李斯奉秦王之命,来到韩国劝韩王速速投降。老同学成了秦王面前的大红人,韩非仍然寂寂无闻。韩非倒没觉得丢人,同学叙旧,他把刚写完的文章给李斯读,终于找到“懂行的”交流多年的研究心得,韩非很开心。

李斯却自有打算。他读完《孤愤》《五蠹》等文章,大为震惊,没想到这位话都说不太利索的老同学,竟然比老师荀子的思想还精深!韩王要是用了韩非的思想治国,还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李斯下定决心,这种文章,绝不能留在韩国,一定要让秦王看到!

于是李斯装作镇定的样子,趁韩非不注意,把文章带走,匆匆告辞回国。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感叹道:“天哪,寡人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和他谈天论地,就是马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韩非的文章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嬴政赞不绝口?

后世学者都认为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所谓的“集大成”,就是集众家之长。韩非不仅继承发扬了荀子的学说,认为要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还采纳了商鞅的变法思想,认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的潮流,改革治国的措施,才能成为头号强国。为此,国家要制定严格的法律,还要“ 以法为教 ”,让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权有势的人犯了法也要受到惩罚,匹夫有功也能得到奖赏。

为了阐明自己的思想,韩非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他写的寓言和《庄子》中的寓言相比,多取材于历史和现实,没有拟人化的动物和超自然的人物。《韩非子》中的寓言数量位居先秦诸子散文的榜首,“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至今仍是人们熟知的故事。

韩非构建了实现“大一统”的蓝图和路径,太对嬴政的胃口了。但是秦国想要统一天下,最先要除掉的国家就是占据中原的韩国,因为只有除掉它,才能打开东进之路。秦国步步紧逼,韩王走投无路,只好请韩非出山,去秦国游说。

韩非来到秦国,提交了《存韩》一文。李斯得知消息,害怕嬴政被韩非说服,坏了他灭六国的计策,或许也害怕韩非得到重用,于是声称韩非图谋不轨,只是想利用秦国。可怜的韩非被捕入狱。过了一段时间,嬴政后悔了,想放韩非出来,才知道韩非被逼服毒自杀了。

思想明星虽然陨落,但是《韩非子》成为各国国君争相研究的著作,而嬴政也是在法家学说的影响下完成了统一大业。

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也宣告了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法家,诸子百家都是理想世界的设计师,力图提出改变世界的解决方案。诸子散文从言简义丰的语录体,逐渐发展为中心思想明确的说理文章;不仅包含充满智慧的论辩故事,还开辟了新的文体—寓言。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给了思想论辩的空间,从而凝结出耀眼的文学珍宝。 UdsdTgdZisp99JKyCEOCyoTqNRYnYdhGRdUfQEpKAMKNljRJek5RRjbQ27mc2Z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