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家争鸣
不受待见的儒家和人气冠军墨家

春秋时期终结于“三家分晋”,晋国最终被三位士大夫瓜分,分裂出三个新国家—韩、魏、赵。

在这之前,诸侯国都是由周王册封的,名义上都效忠于周天子。但是周王室逐渐衰微,最终能够统治的范围只有洛邑附近的六百里。失去了权力的周王室,就像没有爪牙的老虎,根本没有诸侯国把它放在眼里。

于是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在春秋时期,小国被打败,只要乖乖听话就还能苟活,可到了三家分晋,这场大鱼吞小鱼的游戏,终于撕下了虚伪的面具,开启残酷的淘汰赛阶段,不能投降,也不能退出。只要失败,就会彻底亡国—宗庙被毁,国君被杀。

这场游戏从公元前475年开赛,诸侯国玩命厮杀,最终产生了七名晋级选手:齐、楚、秦、燕、赵、魏、韩。看到了吧,孔子出生的鲁国,已经出局了。

“战国七雄”继续冲级,最后的结果,你可能已经知道了:来自西北的“草根”选手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成为最终赢家。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于是我们就把这个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每个国家,无论是大是小,都要解决一个终极问题—如何活下去。小国希望能够保命,中等国家希望变强,大国希望富国强兵。

所以出现了游走在各个国家的“士”。他们是读书人,有文化,也有抱负,希望能遇到聊得来的国君,自己的学说能够被采纳。每个士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才能够拯救国家。天下的士人多如牛毛,他们的学说也像过江之鲫,后世统称他们为“诸子百家”。

说是“百家”,实际上当时的学说有上千家。不过,有一些学说影响较大,支持者也较多,就发展为“学派”。

我们先来看看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第一位创办私立学校并任教的金牌讲师—孔子。

春秋时期,读书是贵族的事情,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读书的。孔子却认为“ 有教无类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是一心求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就是贫苦农民出身,有时连饭都吃不起。

孔子教育学生,不是仅辅导作文课,他更重视“德”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谦虚勤奋、不耻下问、关心他人、孝顺父母。

他的教育渗透在日常言行的点点滴滴中,没有留下洋洋洒洒的文章,正是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孔子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言行让他们受益匪浅,既然老师不愿意写文章,那我们就自己来吧!

所以《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学生“后援会”的记录。《论语》也因此具有了独树一帜的文体—语录体。

翻开《论语》,千年前的智者,音容笑貌一一浮现,宛若就在眼前。

孔子会教育学生要经常复习知识—“ 温故知新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还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白天睡懒觉的学生,孔子痛斥“ 朽木不可雕也 ”,他和现在的老师一样,为学生操碎了心。

《论语》20篇,核心思想是“仁”。这既是孔子对学生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他对国君的期望和拯救乱世的解决方案。

孔子想要恢复上下有别、等级明确的周朝礼乐制度。因为他看到各个国家为了地盘、面子大打出手,他想:如果能像以前,每个国家安守自己的本分,效忠王室,爱惜民力,天下就不会再有流血的战争和饥饿的灾民。

可惜,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一生奔走各国,始终没有国君采纳他的学说;他虽然桃李满天下,但是终其一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儒家学派到了战国中期,出现了一位擅长论辩的儒家学者,他就是孟子。

他有多么擅长论辩呢?

有一次,孟子去见齐宣王,说:“有一个人把他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朋友,然后去外地办事。等到回来时,他发现家人没有被好好对待,饥寒交迫。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办?”

齐宣王说:“这样的朋友当然要绝交!”

孟子又问:“领导管理不好下属,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免了他的官。”

孟子最后问道:“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该怎么办?”

齐王不说话了,看看旁边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孟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用层层论证的方法,一步步推论到国君应该担负治理国家的责任,否则就应该被罢免。他严密的逻辑,逼得齐宣王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十分狼狈。

孟子把他游说国君的经历、与其他学派的论辩以及自己对儒家学说的思考都写进《孟子》一书中。这本书经过其学生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约35000字,是《论语》总字数的一倍。

孟子在齐王面前大胆论辩,我们能看出,孟子在国君面前不惧权威,是挺直腰杆的,因为他坚信“ 民为贵,君为 ”。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国君不过是为百姓谋福利的管理者,并不享有尊贵不可侵犯的地位。这一思想,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思考朝代兴亡的原因而总结出来的。他认为,夏朝、商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的末代国君残暴不仁,失掉民心。因此,对于本是商朝属臣的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孟子是这样评价的:“损害仁义的人,是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杀了独夫纣王,没听说过臣子杀了国君。”(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也就是说,在孟子的心中,国君损害人民的利益,可以被罢免,可以被杀掉,这都是正当的。

这样的学说,各诸侯国君听得心惊胆战,自然不会买账。

所以,孟子的一生和孔子很相似,同样广收门徒,同样游说国君,同样不受待见。他们期待的“仁政”“王道”也同样无法实现。

不过孟子的文章有充沛的情感力量,精彩又富有感染力的排偶句为说理散文注入了新生命。他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为民请命、舍生取义、赤忱爱国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最终《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在南宋时期被合称为“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也被尊为“亚圣”。

孟子在政治上失意,在文学上却引领新风。他擅长用比喻和寓言,我们经常用的很多成语都出自《孟子》,如“五十步笑百步”“始作俑者”“揠苗助长”“杯水车薪”“一曝十寒”。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不是国君青睐的人气选手,那么当时最吃香的到底是谁呢?是写文章比孔孟更厉害的人,还是学生比儒家更多的派别呢?

百家争鸣时期的“人气王”是墨家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曾经是儒家学派的一员,最终他舍弃儒家,也成为孟子论辩最强大的对手。

这个人就是木工大师—墨子。

墨子心灵手巧,关于他的木工技艺,有许多神奇的故事,有人说他会制造能飞上天的木鸟,有人说他研发的战车可以自动发起攻击。

如果这些故事是真的,墨子岂不是第一个发明飞机和无人驾驶车的人吗?

故事不能尽信,这些传言只能说明墨子的技艺举世无双。他也确实在文章中记录了各种兵器、攻城器械和城门建造等技术。

墨子研究这些技术,不是为了帮助强国攻城。恰恰相反,他的技术是教给弱国防守的。因为他相信,只有掌握了守城技术,弱国才能存活下来,才能阻止不义的兼并战争。

墨子的一生,比孔子、孟子更加拼命地在各国奔走。他不去向国君兜售学说,而是直接办实事,带着学生去帮助弱小的国家。

有一次,他听说强大的楚国要攻打宋国,于是急忙赶路去见楚王,整整走了十天,鞋子都走烂了。

楚王说:“我已经让鲁班造好了攻城的云梯,你就打消念头吧。”

墨子却说:“他那一套根本不值一提,请让我当面破解他的战法。”

于是闻名天下的工匠鲁班和默默无名的墨子,用腰带和木片演习攻城和守城。鲁班的方法都被墨子一一破解,最终无计可施,而墨子还有很多方法没施展出来呢。

鲁班被打败了,很生气,他瞪着墨子说道:“我知道怎么赢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却一点儿都不怕:“你是想杀了我吧。你觉得,只要我死了,就没有人能救宋国了。可是你想错了。我的弟子禽滑釐已经到宋国了,正和宋国人等着你们去送死呢。”

楚王只好打消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从《墨子》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墨子帮助弱国是不图回报、不谈条件的。他施以援手,只是为了阻止战争。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墨子的学生都很厉害,一个人就能指挥一个国家的军队作战。

墨家学派之所以非常强大,就是因为他们有严明的纪律。最高领导者被称为“巨子”,所有人必须服从巨子的命令,随时可以赴汤蹈火。

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实用技术的影响下,很多贫苦的百姓都追随墨家学派,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墨家学派同儒家学派一道被韩非子称为“显学”。

墨子最重要的思想,除了反对战争的“非攻”,就是提倡人人平等的“兼爱”。他在文章中擅长使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围绕自己的论点说理,也开拓了说理文的一种途径。

不过墨家学派后来分裂成三派,渐渐没落,墨子的文章也遗失了很多,西汉刘向整理出71篇,到宋朝时又散佚了一些,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只剩53篇。

《墨子》的文采虽然不如《孟子》,但是其中涉及力学、数学、光学等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UdsdTgdZisp99JKyCEOCyoTqNRYnYdhGRdUfQEpKAMKNljRJek5RRjbQ27mc2Z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