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出现后,人们可以把发生的事全都记下来了!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设立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和国家大事。商代和周代也有史官,他们不仅记录国家大事,还记录占卜的结果。把上至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重要史料汇编在一起,就是《尚书》。
《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经考证,《虞书》和《夏书》不是夏朝的作品,而是后人的追记或经后人加工。其中《商书·盘庚》真的是商代的作品,堪称记言文的老祖宗。
不过《尚书》最初不叫这个名字,只是被称为《书》,到了汉代才被称为《尚书》,以表示对这部经典的敬意。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非常宝贵,却险些失传。
秦始皇一怒,点燃了“焚书”的熊熊烈火。私自藏匿禁书会被处死,咸阳城升起滚滚黑烟,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都被烧毁了。
值得庆幸的是,暴虐的秦朝统治仅存在了15年。秦亡汉兴,西汉朝廷鼓励人民献出家中的藏书。
这时有人报告:“济南有一位老儒生,他好像藏了一本《尚书》。”
汉文帝非常高兴,想让这位老人到长安教授《尚书》。可是报告的人又说:“伏老先生已经90多岁了,恐怕不能长途跋涉来见陛下。”
汉文帝一拍桌子:“他不能来,我就派人去!”
于是,汉文帝就派他最信任的官员、曾任他秘书的学者晁错,亲自去济南向伏生讨教。
晁错来到伏生的家,伏生颤颤巍巍地说:“当年秦始皇帝要烧书,我舍不得,就把书藏在了墙壁里。一开始打仗,我就离开了家,等我再回来时,竹简都烂了,只剩28篇了。可惜啊,真可惜。”
晁错安慰他说:“您曾教授过此书,是这方面的专家。现在陛下有意提倡儒学,从此您的学生会遍布天下,《尚书》再也不会失传,这也是因祸得福啊。”
就这样,根据伏生口述整理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录,成为当时学者研究的经典,被称为《今文尚书》。
汉朝很重视研究经典,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还可以收弟子,于是研究经典的人越来越多,还分出了不同的派别。
汉武帝时期,又冒出了一本《尚书》。五经博士都不相信,纷纷表示:这本书一定是假的!
可是来献书的却是正宗的孔子后人、如假包换的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
孔安国说:“这本《尚书》是在孔子的旧宅发现的。景帝时,鲁恭王想要扩大宫殿,就拆了先祖的旧宅,没想到竟然在墙壁中发现了很多竹简。恭王把它们交给我,我整理了很久才弄好,不敢藏私。”
博士们围上来,发现孔安国献上的《尚书》比伏生版本多出了16篇!最奇怪的是,这本《尚书》是用先秦的文字写的,不是秦朝通行的小篆,他们根本看不懂。这本书一定是假的!
于是孔安国辛苦整理的《古文尚书》,只好寂寞地躺在皇家图书馆中。
关于这两本书谁真谁假的争论,却一直延续了下去。
推崇《今文尚书》的人,研究的理论叫“今文经学”;琢磨《古文尚书》的人,写出的论文就叫“古文经学”。他们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读的书才是正版的。
这两派打得热闹,也促进了汉朝民间私塾的兴盛。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古文尚书》又散失掉一些篇目。三国末年,有一个叫王肃的人,仿照孔安国的文笔,又写了一本《古文尚书》献上去。
不过,西晋末年的战乱,让这本书也散佚了,直到东晋时期,才被学者梅赜发现,献给朝廷。这本伪造的书竟然堂而皇之地流传下去,就连唐太宗下令编写的《五经正义》,也以此书为蓝本。唐高宗年间,《五经正义》成了天下学子的教科书,科举考试从这里出题。
不过,随后的一千多年,一直有人质疑《古文尚书》是假的。直到清朝,终于有学者发现了王肃是罪魁祸首。
这个公案,也得到了科学技术的证实。
2008年,一位清华校友在国外拍卖会买到了一批竹简,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经过碳十四技术测定,这批竹简是战国中晚期的,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就埋在地下了。
竹简中发现了《尚书》的内容!和梅赜所献的版本比较,可以证实,晋代后流传的《古文尚书》是伪作,即混入了一些后世文人的作品。
真正的商周记言史料,是28篇的《今文尚书》。它虽然文字很难懂,但是生动地记载了盘庚迁都的慷慨演讲、周公治国的深沉忧思。
这些古朴的话语,能够穿越千年的时光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应该感谢那些在绝境中仍然守护文化火种的学者。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历经波折,仍然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