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回想我的大学时光,最有趣的专业必修课是“文学史”。李山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竹林七贤”的故事,康震老师娓娓道来李白的一生,王向远老师细腻解读日本文学的“物哀”。

文学史课程从古代讲到当代,从中国讲到外国,教室外面的玉兰花开了又落,银杏叶绿了又黄,转眼三年匆匆而过。

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我将文学史教材再一次细细读了一遍。教材编写者在字里行间融入了个人的情绪,他们赞叹传世佳作的想象力,也同情饱经磨难的诗人。既然“不平”是创作者的动力,那么文学史怎么可能是波澜不惊的呢?所有“惊人句”的背后都是深刻爱过、恨过、憧憬过、绝望过的人。

可惜,佳作背后的故事和细节,在中小学阶段都只能浓缩为寥寥几句的“文学常识”,一旦脱离考试的语境,我们就更难有时间了解文学史了。既然都说读史明智,那么花点时间,读一读文学史,也能由古及今,洞见自己。

怀着写出轻松易懂的文学史的信念,我从中国文学的萌芽一路写到《红楼梦》,过程比我预想的要艰辛很多。删删改改,推翻重建,核实信息,从动笔的那一刻算起,倏忽过去了四年,好在它终于完成了。

我希望这些故事是生动有趣的,就像搭好了舞台,等着你来落座,听主人公讲述他一生的故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上升通道封闭,可不可以躺平?人生有意义吗?……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或是我们未来会遇到的问题,答案都潜藏在故事的角落里。

读这些故事,像翻开一本小说,不需要查字典,不需要记住朝代的更迭,只需要跟着人物的命运轨迹,猜猜他能最终抵达哪里。或许某个转弯让你揪心,或许某个结局你不甚满意,但是我想,当你穿过了历史的诸多险滩,应该就能明白如何撰写自己的剧本了。

祝你好运,祝你不负此生。 gf7eqy0rLv8QybjFKmd931Y7QVAQqt4G0qcgQJXvCwEDVTqGZHsF56eAMUnDGv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