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章四友”和宋之问
学霸男团对律诗的改造

除了“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诗文男团—“文章四友”。这个组合可了不得,四个人全是进士出身,全员学霸;有两个人拜相,一个人撰修国史,一个人的后代照耀了唐朝诗坛。和初唐四杰的命运相比,“文章四友”算得上人生赢家了。

让我们先从两位宰相说起。

苏味道和李峤都是河北人,李峤比苏味道大三岁。两个人都是自幼聪颖,都是20岁考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难度不同,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熟读“四书”“五经”,记忆力好就能通过明经科考试,30岁才考中就算晚了。而想要通过进士科考试,需要出众的文采和对时事的独特理解,50岁能过就谢天谢地了。苏、李年仅20岁就登科及第,可谓年少有为、前途无量。

不过,考中进士只是拿到了“入场券”,想要真正开启职场生涯,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得到考试合格的消息,新科进士才会迎来狂欢宴会—杏园宴。早春三月,杏花初放,苏味道和李峤都曾在曲江畔的亭中,和同科的文人一起饮酒吟诗,在欣赏长安城蓬勃春意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人生和大唐一样旭日东升。

刚入职场,苏味道和李峤都被分配去地方做县尉。虽然是九品芝麻官,但县尉相当于一个县的CEO(首席执行官),具体的行政、司法、财政事务都由县尉执行。新人到这个岗位锻炼,算是比较恰当的安排。

苏味道在地方历练时,被贬西域的裴行俭调回长安,担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和考核官员。裴行俭看中了苏味道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几年之后,苏味道就迎来了第一次升职加薪:随裴行俭一起去西域对抗突厥的叛乱,做随军秘书。

裴行俭用计谋平定了叛乱。直到去世,他都一直为平叛突厥的事情操心。

裴行俭去世后一年,唐高宗也驾崩了。操心的人轮到武太后了。她既要解决李氏宗室的叛乱,消灭所有反对她的人,还要一步步施行称帝的计划,最终她成功了。她改朝换代,在神都洛阳建武氏宗庙,把儿子的姓改为“武”,在则天门受群臣朝拜,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

普天之下再也没有反对她的人了,武皇帝开始选贤任能,她想起了去过西域的苏味道,将他提拔为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没有“宰相”这个职位的,宰相的权力被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大机构分割,武太后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凤阁鸾台”,凤阁鸾台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

从九品县尉到跻身相位,苏味道用了23年。而李峤用了30多年。

和苏味道不同的是,当年李峤参加了制举考试,从地方调回到长安,很快就和骆宾王一样有名气。他也曾随军平定过岭南地区的叛乱,也是在武太后称帝之后受到重用。

李峤喜欢写咏物诗。这些诗歌的题目都只有一个字,内容只咏一个事物。他一共写了120首诗,将其分为12大类,集成《李峤杂咏》(又称《杂咏诗》)。他既咏文人常写的菊花、梅花、青松、柳树,还吟咏车、床、帘、扇、烛等日用品;不仅吟咏象、熊、马、牛、豹、兔等动物,还吟咏云、雪、雾、露、烟等没有生命的自然现象。

这些《杂咏诗》都讲究辞藻华丽,大量运用典故,后世评价不高。反而是一首五言绝句,清丽脱俗,传诵至今。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 斜。 ”是什么让树叶在秋天飘落?是什么唤醒了早春的花蕾?是什么掀起大江上的巨浪?又是什么令竹林倾斜低头?整首诗像是元宵节的灯谜,而谜底就是诗歌的题目—《风》。用叶、花、浪、竹四种寻常可见的事物,去描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又使所咏之物形象可感。而这种精练、准确的描写,又是通过数字( 三、 二、千、万 )的对仗实现的。诗歌虽然没有大格局,但处处都是精巧的小心思。

尽管《杂咏诗》被后世评为匠气过重,但日本遣唐使非常喜欢,并将其带回日本。这种语言精致、形式小巧的诗歌,恰好符合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审美,最终成为贵族阶层重要的童蒙读物。

作为宰相,李峤和苏味道都没有什么建树。为了保全自己,他们先是依附武皇帝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后又惧怕武皇帝的侄子武三思,从未对时局提出过有益的建议。苏味道甚至经常宣扬自己的职场“老油条”之道:“ 处事不欲决断 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旧 唐书 · 苏味道传》) 处理事情为什么非要分出对错呢?就像有棱角的东西,拿哪一面不都行吗?稀里糊涂、似是而非,才能低调发财、长命百岁。因此他得了一个“苏模棱”的绰号。

苏味道确实如愿,不仅没有在纷乱的政变中入狱,还寿终正寝。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十几首,其中最有名的是描写洛阳元宵灯会的《正月十五夜》。

唐朝都城虽然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但是严格执行宵禁制度。每天晚上敲完600下“闭门鼓”,所有居民必须待在家中,不能随意走动。如果有人在宵禁时夜行,就会被打20下板子。每年只有上元节会“放夜”,从正月十四“试灯”到正月十六“落灯”,连续三天解除宵禁,人们可以通宵达旦狂欢。

又是一年正月十五夜,连接百姓居住区和皇城禁苑的星津桥已经打开铁锁,任平民通行。人们聚在皇城端门外,争相观看点燃的巨大灯轮。苏味道也在狂欢的人群中。他看到璀璨的灯火将树木照得通明,他看到马蹄溅起尘土,明月追随花枝招展的歌伎,听到《梅花落》的歌声混杂在欢笑声中。此时此刻,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人们都唱啊、跳啊,仿佛这美好的夜晚永远没有尽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

这首诗因“火树银花合”一句而广为传诵,但评论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是那个“暗”字。正因为“暗”,才呼应了题目中的“夜”,才证明了诗歌描写的是“夜游”,是不可复制的独特景象。最难得的是八句诗都对仗工整,称得上初唐律诗的典范。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被称为“苏李”,可是有一个人却看不上他们。他就是恃才傲物的杜审言。

杜审言没当过什么大官,脾气却不小。在参加官员选拔考试时,他就曾大放厥词:“主考官苏味道看到我写的文章,一定会羞愧而死。”他还认为,屈原、宋玉只配给他打下手,连“书圣”王羲之见到他的书法也只能甘拜下风。如此自视甚高,杜审言自然人缘不好,屡遭贬谪。

有一次,他又因为乱说话得罪了同事和老板。不过这次他不仅被贬官,还被陷害入狱,被判死罪。没想到,杜审言的二儿子年仅13岁,竟然闯进司马府,用匕首刺杀了陷害父亲的人,自己也命丧当场。这件事令朝野震惊,武皇后知道后,召见了杜审言,发现他的诗写得确实不错,就免去了他的死罪,让他做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好在哪儿呢?先来看看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题目叫“和晋陵陆丞”,说明这是一首唱和诗。陆丞写了一首《早春游望》,杜审言要回复他,就要用同样的韵再写一首。陆丞的诗没有流传下来,或许他是去郊外踏青,看到春光明媚的景色,兴之所起,写诗送给朋友。而江南的春景,在杜审言的眼中,却别有一般滋味:“ 独有宦游人,偏 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 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海上云霞灿烂,曙光乍现,仅仅一江之隔,梅花和柳树在南方已欣欣向荣;鸟声欢快,绿 生长,万事万物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这一切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宦游人”)看来,是新奇的,是令人惊讶的,也是伤感的。陆丞的诗和眼前的景,都勾起了杜审言的思乡之情,让他忍不住想家,忍不住落泪。

后世评论者或认为“独”“偏”“忽”这几个虚字用得好,体现出游子被早春景象点醒,忽觉又在异乡度过一年的心境;或是赞赏“渡”字用得妙,展现出江北和江南进入春天的时间不同。

自南朝的沈约积极应用“永明体”,律诗一直在逐步发展,许多初唐诗人都写过律诗,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发展的过程中,四声被分成平仄两类:没有变化的平声,和音调有变化的仄声(上声、去声、入声)。诗人们发现,要想让一句诗读起来抑扬顿挫、音节好听,就要以两个音节为单位,平仄交错。如五言诗可以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初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要求到完全定型。最终,每句诗的平仄都要遵守严格的规则,即“对句相对,邻句相黏”。意思是一联的上下两句,平仄相对,比如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接下来再写一句,第三句的平仄应该与上一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相同,就叫“黏”。

这个规则看起来非常复杂,实际上就像做数学题,将各种情况推演一遍,就会发现无论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只会得出四种符合这一规则的格式。写诗的人只需要把这些格式烂熟于心,就会掌握这种戴着“镣铐”的创作方式了。

而检验一首律诗是否写得好,从此也有一个公平的评价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失对”或“失黏”。失对,说明写作者连最基本的平仄相对都不会,只是诗歌界“门外汉”;失黏,说明写作者在锤炼字句方面还差些火候,离形式完美还有些距离。

了解了评价标准,再来看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整首诗完全符合五律的格式,没有失对和失黏。而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诗,只有一首失黏,其余皆符合“黏式律”。他还写过一首共有40韵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是初唐第一首长篇近体诗,展现出他在格律方面的卓越成就。

“文章四友”之一的崔融,没有苏味道和李峤的趋炎附势,也没有杜审言的狂傲,他默默做着低调的“学霸”。在制举考试中,崔融考过了八门科目,达成“大满贯”成就,之后做过东宫侍读、武皇帝的秘书,负责撰写国史。最终他因劳累过度去世,被追赠谥号“文”。这一谥号是对逝者极高的评价,很少有人获得。

在繁重的公务之余,崔融也研究并总结了诗歌写作的格式,形成《唐朝新定诗格》一书。他的代表作是仿乐府诗《关山月》:“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 非一状。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 望。 ”展现出苍茫辽阔的边塞景象,在那些吟风弄月的宫廷诗作中别具一格。

律诗的完全定型,是由宋之问、沈佺期完成的。

俗话说“文如其人”,但宋之问是文章和人品极其不相符的典型,他的文采有多么出众,他的人品就有多么卑劣。据说他为了将外甥刘希夷的诗歌《代悲白头翁》据为己有,竟然命令仆人杀害了刘希夷。

为了一首诗去杀人,正说明写诗对于宋之问来说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他不要名垂青史,也无意做出超越时代和前人的贡献,他只要名利双收,只求尽快“变现”。对于他来说,走红要趁早,否则红得发紫也不那么痛快。

宋之问虽然出身普通家庭,但他的先天条件是很好的—父亲做过整理图书典籍的学士,不仅擅长书法和作诗,还孔武有力。宋之问继承了父亲的“工专文辞”。他19岁就进士及第,和杨炯做了同事,34岁就升为五品学士。

不仅如此,宋之问的才华还得到了武皇帝的“盖章认证”。这一年,武皇帝去洛阳龙门佛寺游览,她心情很好,让随行的文人比赛作诗,谁第一个完成就赐予锦袍。这一比赛规则,颇像当年曹操在铜雀台对武臣的测试。一件锦缎制成的衣服,对普通官员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宝物,重要的是能在皇帝面前拔得头筹,技压群雄,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而对皇帝来说,乐得看见群臣争相献技,享受坐拥天下人才的飘飘然感觉。

宋之问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决定写一首长篇应制诗,尽情描摹龙门佛寺的秀丽景色。不过他没有王勃的才思敏捷,想法虽然好,却没有第一个完成。锦袍被赐予了第一个写完的东方虬。宋之问心里着急,也没办法。

但是“裁判”上官婉儿认为,东方虬虽然写得快,诗却不太好,可以再看看其他人的。宋之问紧赶慢赶,第二个交卷。上官婉儿读过之后点点头:“这首《龙门应制》文理兼美,应为第一名。”武皇帝看到结尾两联—“ 先王定鼎山河 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龙心大悦,决定把锦袍拿回来,改赐给宋之问。

尝到了一次用华丽辞藻赢得名利的甜头,就会一次又一次尝试,直至上瘾,将“作诗=利禄”的念头刻入骨髓。宋之问辗转于武皇帝、张易之兄弟、太平公主等权贵之间,已经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歌功颂德的诗,讲过多少奉承谄媚的话。他不在乎别人用什么眼光看他,他只想写更多华丽的诗篇,流连于更多华美的酒宴。大唐盛世,就如一场盛大的宴席,人人可以入场欢歌,凭什么他不可以坐在主宾的位置?

他真的就不可以。因为主办宴席的人换了。神龙元年(705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武皇帝已经是80多岁的老妪,卧病在床。宰相张柬之趁机发动政变,诛杀了张易之兄弟,逼武皇帝退位。李显再次成为皇帝,武周的所有改制轰然倒塌。

树倒猢狲散。李峤、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因为参与《三教珠英》的编纂,被视为依附张易之兄弟,都被贬谪到外地。而一直巴结张氏兄弟的宋之问,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

泷州位于岭南,传说冬天的大雁到了此地都不再南飞。宋之问离开京城,去往这个陌生的异乡蛮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在大庾岭北面的驿站,最后一次眺望家乡的方向,此时江潮初落,昏暗的山林中萦绕着南方独有的瘴气,就像萦绕在他心中挥之不散的愁绪。或许唯一能算得上慰藉的,就是南方农历十月就绽放的梅花。(“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这首《题大庾岭北驿》,通篇没有一个“愁”字,却把背井离乡的愁苦展现得细致入微、真切可感。

而度过大庾岭之后,岭南的花并没有让宋之问心情畅快,他的魂魄早已随着候鸟飞回北方。( “度岭方辞国,停轺 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但是望着山雨过后即将变晴的天空,在云彩即将变成晚霞的时候,他只能暗自期许可以早日回到长安,不敢对现在的境遇有所怨恨。这首《度大庾岭》和《题大庾岭北驿》相比,在对仗和格律方面更严整,情景交融方面却稍逊一筹。

被贬谪的官员,没有朝廷的改任或赦免令,是不能私自返回家乡的。别看宋之问在表现“思乡”这一主题上文采卓越,他用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他只是说得比做得好听。

他在岭南只待到第二年春天,就和弟弟偷偷逃回洛阳。好友张仲之收留了他,他却告发了张仲之和别人密谋要除掉武三思。真是别人把他当朋友,他把别人当换取名利的筹码。最终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用“朋友”的血换成自己的官服。

世人都不齿宋之问的所作所为,但他依然如故,出卖灵魂的生意他已经熟门熟路,不愿再停下来。或许他得意扬扬地认为:当权者都是虚荣的,“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靠山倒了,再找一个更硬的靠山就是了。不管是武皇帝还是武三思,武周还是李唐,他都会紧紧抱好大腿不动摇!

这时,有一个人踹醒了宋之问的美梦。她就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李显的妹妹,她非常厌恶宋之问谄媚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于是她就让哥哥下旨,把宋之问贬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

这次,宋之问不敢再偷偷逃回来,也不会有人再收留他了。途经杭州,他去游览了百年古刹灵隐寺并以此为题赋诗。据说他写完了诗篇的开头两句,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这时,寺中一位白发老僧帮他写出了第二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灵隐寺》) 既对仗工整,又写出了灵隐寺所处的地势极高,居然能坐观沧海日出,开门对着钱塘大潮。借着这一神来之笔,宋之问一气呵成了剩下的诗句,等他想要感谢老僧时,却发现老僧早已消失,似乎从未存在过一样。

有人说,这位神秘僧人就是当年下落不明、隐居寺庙的骆宾王。这一说法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从侧面肯定了宋之问的这联诗能比肩“初唐四杰”,毫不逊色骆宾王的苍凉风骨。不过人们更相信传说,也从侧面证明了宋之问的文采和人品存在极大的差距,人们宁可相信这联诗是世外高人所作,也不愿相信“马屁精”宋之问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诗句。

抵达越州的宋之问,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积极学习民歌,不再雕琢词句;他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但这样的“忏悔”,未免来得太晚了。

人生的最后三年,宋之问奔走于被流放的南方小县,最终被唐玄宗赐死。

他算罪大恶极吗?依附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的佞臣,做过更多丧心病狂的事情。

他算趋炎附势吗?李峤畏惧武三思的权势,参与审理张仲之案却无所作为,最终还拜相封公,寿终正寝。

宋之问不过是盛世宴席上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客,一个闻到了酒香就忘乎所以的小丑。

也正是这个小丑,完成了律诗的定型。至此,诗歌的形式臻于完美,一个诗歌的盛世即将来临。 klwfYhyMFxoF9fELB0feVqvJJRyFAuCGs/rfODeJEdTGyq+CJH88tdDzcMNjM8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