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炯
我加入了有风骨的唐诗男团

初唐文坛,有个赫赫有名的男子“组合”,他们的诗文都刚健有力、自成风骨,后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四个人排名有先后,“ 天下称王、杨、卢、骆”(《新唐书》) ,公认王勃为四杰之首。

排名第二的杨炯很不服气。他倒不是想排第一,就是单纯地对排在王勃后面非常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才学不如卢照邻,但远远胜过那个只会拍皇帝和李贤马屁的小天才。

好大的口气!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杨炯和王勃的综合实力对比。

杨炯是名门望族之后,从汉朝到唐朝,无人不知弘农杨氏的名气。杨氏一族出过丞相—杨敞,出过大儒学者—杨震,还出过恃才放浪的文人—杨修。杨炯的祖上是隋末的将军,父亲虽然没做过大官,但家族的影响力仍在。

王勃出身于普普通通的王氏家族,和王羲之出身的望族王氏没有半毛钱关系。王勃的曾祖最高官职只做到隋朝的县令,爷爷王通是隋朝的大学者,著书立说,门生众多,不过没有官职。王勃的父亲担任太常博士,是负责礼仪和祭祀的七品官。

第一轮家世比拼,杨炯完胜。

初唐四杰都是早慧神童,骆宾王7岁写了《咏鹅》,卢照邻10岁就拜大儒为师,王勃9岁就会写书,那么杨炯呢?

杨炯或许会微微一笑,说道:“在下不才,显庆四年应弟子举及第。”

唐朝允许地方官员或有识之士举荐聪慧过人的孩子,这些神童只要通过了考试,就能被授予官职或进一步深造。杨炯中举时,才9岁。

也就是说,王勃上学时,杨炯已经上班拿工资了。第二轮天赋比拼,杨炯还是完胜。

杨炯没想到,他一路“开挂”抢跑,把王勃远远落在后面,但他见证了王勃献赋走红,见证了王勃被逐出京城,但一直到听闻王勃的死讯,他还在弘文馆工作,整整16年没有升职。

尽管他性格比较沉稳,但“冷板凳”坐了这么久,还是有些不太舒服。于是他写了两篇赋排解情绪。《青苔赋》,用青苔不争不抢的谦让品格,勉励自己要在不为人知的处境下坚持君子的操守;《幽兰赋》借歌颂“ 不以无人而不芳 ”的幽兰,婉转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

机会终于来了。就在王勃去世的上元三年(676年),高宗下诏开启“制举”。这种考试和固定时间举行的“常举”不同:一是考试时间不固定,完全取决于皇帝的诏令;二是选拔标准不同,制举是为了选拔超凡出众的人才,无论是普通读书人还是现任官员都可以参加,考中者就能大大提高升职的概率。

杨炯一次就过,升职为秘书省校书郎。名头听上去不赖,其实不过是个九品芝麻官,在“国家图书馆”校对古籍。

换作恃才傲物的谢灵运,可能早就拂袖而去。让一个满腹诗书的人天天挑错别字,工资还不高,埋汰谁呢!炒老板鱿鱼之前,可能还会写首酸诗嘲讽一下,才能出口恶气。

杨炯做不到。他就是那种踏实勤勉的好学生,即便老师年年不评他当“三好学生”,他也不会提出抗议,只会继续默默努力。就这样,杨炯挑了六年的错别字。

永淳元年(682年),杨炯终于时来运转了。他从九品官一下子升到太子东宫的内务官“詹事司直”,官阶连升了两级。他非常开心,写了《庭菊赋》表达自己的快意心情。

杨炯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宫廷文人,但是他的诗风却和当时流行的“上官体”截然不同。

上官体,是由贞观文坛的上官仪开创的。上官仪的升职路径和杨炯很相似,先是参加科举考试,一下考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于是担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升迁为秘书郎,最后升迁为太子属官。和杨炯不同的是,上官仪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不仅经常为皇帝起草诏书,还成了贞观文坛的文学领袖。

上官仪经常陪同皇帝宴饮,当场完成命题诗文,因此开创了“ 绮错婉媚”(《旧唐书 · 上官仪传》) 的上官体诗风。

绮错,是指上官仪的诗歌非常重视修辞技巧,对仗非常工整。他确实对此颇有研究,提出了“六对”“八对”的对仗方法。既有同类的对偶,如“花对草”,又有双声、叠韵等基于汉字发音的对仗技巧。(双声,指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如“绿柳”;叠韵,指两个汉字的韵母或韵尾相同,如“徘徊”“螳螂”。)

比如:“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奉和山夜临秋》) “滴沥”对“空蒙”,是叠韵对仗;“响”对“深”,是同类对仗。虽然有非常明显的雕琢语句痕迹,但是抓住了秋夜山景的细节—秋深露重,压迫枝条发出细微响动;烟雾迷蒙,身在高处却看不清远方。对技巧的追求,并没有妨碍写景的意境。

因为精细的写景咏物和“婉媚”的意境,上官体成为许多士人争相学习的风格,主导了贞观诗坛。

纯熟的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可是那些上官体的模仿者逐渐忘记了这条基本的创作准则,开始为一句新奇的对偶绞尽脑汁,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堆砌辞藻上。唯一跳脱出这种怪圈的诗人群体,正是“初唐四杰”。

杨炯身在东宫,却没有随波逐流。他虽然从未去过边塞,却写下了不逊于卢照邻的边塞诗《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短短40个字,描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人生抉择。既有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中自不 平” ),又有环境描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即便突破了宫廷诗歌的常用题材,杨炯也没有舍弃声律对偶的技巧。“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这一联就对仗极其工整,选用的词汇“ 牙璋”(兵符)、“凤阙”(皇宫) 也十分典雅。

像这样体现了刚健骨气的五言诗,还有《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描写的人间惨剧。而杨炯笔下,战城南的是奋勇杀敌的大唐将士。“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 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 日,千里暗黄尘。 ”他们在苦寒之地排兵布阵、纵马驰骋,却在猎猎风声中,在马蹄扬起的黄尘中,心有阳光,无惧艰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律诗还没有定型,杨炯的《战城南》却符合平仄声律的要求,不仅每联都押韵(四联的最后一个字—“辛”“鳞”“人”“尘”,都押了n韵),每联还都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如“幡旗”对“甲胄”,“如”对“似”,“鸟翼”对“鱼鳞”)。他的五言诗也对律诗的定型起到了促进作用。

东宫的太平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杨炯遭遇了自10岁任京官以来最严重的职场危机。前面提到过,杨炯是将门之后,他的伯父和叔父都在地方当官。其中有一位伯父的儿子,可能无法按捺住骨子里驰骋沙场的劲儿,竟然追随徐敬业起兵,要讨伐临朝称制的武太后。这场兵变不到三个月就宣告失败,杨炯的伯父和堂哥都被处死,而杨炯也受到牵连,被赶出长安,贬到四川。

想到要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京城,杨炯不禁愁肠百结。而且他听闻蜀地远隔千里,风景和民俗都与中原不同,赴任的途中必定会风云莫测、行路艰辛。于是他用“亭亭山上松”勉励自己。“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曾给族弟写过这样的诗句:“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赠从弟》) 刘桢认为不管风声如何强盛、冰霜如何压迫,山上的青松本性刚直,不会在酷寒的环境下改变自己。杨炯也是这样想的。尽管去蜀地的途中,路途遥远,风云多变(“ 途路盈千 里,山川亘百重。”)(《途中》) ,他也应该像青松一样不变本心。

但是此行毕竟不是和王勃一样的游玩散心,杨炯明白自己的仕途已经提前终结了,能不能再回到长安城,全看武太后的心情。因此他“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在孤独和苦闷中踏上了征途。

说起来,初唐四杰和蜀地都有着不解的缘分。骆宾王在蜀地做过将军的幕僚官;卢照邻在益州做过官,任期满后逗留蜀地,遇到了一生挚爱;王勃被驱逐出京城,到蜀地漫游散心。巴山蜀水让他们有机会相识,共同饮酒作诗,也让他们的诗风尽显刚健风骨。

或许,直到杨炯来到四川,他才真正发现了王勃诗文的价值,也明白了他们四个人的文学使命。当年瞧不起王勃的杨炯变了。他给王勃编纂了文集,还写了一篇序文,称赞王勃为“ 壮思之雄宗 ”,诗文如有神助( “乾坤日月张其文,山 河鬼神走其思” ),是诗风变革的先行者( “已逾江南之风, 渐成河朔之制” )。

或许,直到初唐四杰只剩下杨炯一个人还活在世界上时,他才懂得知音的可贵、知己的难得。骆、卢、王虽然在盛世凋落,但他们曾经把酒言欢、心意相合。在蜀地的杨炯,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畅饮谈天的朋友。

蜀地的四年,杨炯是沉默的、鲜有佳作的。沉默是他为自己穿上的安全衣,借此他平安回到洛阳,被分配到习艺馆,教宫里的人读书写字。才学之士沦为培训仆役的教书先生,那些徒有其表的草包却成为朝堂红人。杨炯看不惯这种黑白颠倒的乱象,他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等到了去地方做县令的机会。

白石县,位于今浙江衢州,土地贫瘠,百姓穷困。杨炯来到这里,将县的名字改为“盈川”,誓要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这里谷仓盈满、百姓富裕。他在这里勤勉办公,爱民如子,可惜事业未竟,就卒于任上。

唐代名将裴行俭善于鉴别人才。他曾经预言“初唐四杰”除了性格沉静的杨炯,其他三人都不得善终。他的话果然应验:

骆宾王为叛军写檄文,最终下落不明。

卢照邻和时局相悖,当唐高宗重视官员的实际才干时,他是个没有从政实绩的儒生;当武皇后重用法家学子时,他崇尚道家学说;高宗封禅泰山后,招揽有才学的人,他却已经卧床不起,最终投水自尽。

王勃对自己的命途多舛有预感:“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 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夏日诸公 见寻访诗序》) 命不好,似乎是天生注定的。

只有杨炯活到寿终正寝,但终其一生,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县官而已。

在华丽的盛世舞台上,他们四人明明才学过人,却被放置在蒙尘的道具间,没能等来台前闪耀的时刻。

那又怎么样呢?“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再显赫一时的红人,也有归于尘土的一天。到了那时,没有价值的浮华文字,会和它的创造者一同湮没于时间之海,而“王、杨、卢、骆”的名字却如滚滚东流的江河一样万古长存。

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也是最无情的裁判。它让“初唐四杰”生不逢时,但它将唐诗华丽乐章的序曲交到了他们四人的手上。不管乐曲的高潮是何等精彩,没有人能略过序曲,不是吗? v84AbGritQrY/k8QMrRlliYzBHh+Tmum3KCpTYMCTWwyA5V2mTO6R1Eb+38ZwR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