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勃
没有人比我更懂什么叫天才

王勃是个天才。

这是唐高宗李治御口认定的。麟德二年(665年),高宗正在洛阳皇城内,心满意足地欣赏新建成的乾元殿。这是一座比长安城所有宫殿都要华丽、都要壮阔的大殿,东西长达百米,南北进深50多米,约有现在10层楼的高度。

乾是卦名,代表天,也代表阳;元是象形字,古字形模仿头部凸出的侧立人形,因此“元”的本义就是人头。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因此“元”又引申为“第一”的意思,又寓意万事万物的本源。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象征着世界上至阳至刚的事物、万物的原点,而端坐在乾元殿中的皇帝,自然是天意的代表、不可违逆的至尊。

李治很喜欢这个寓意,也非常乐于看见乾元殿在自己的旨意下重修建成。这算得上是他唯一能胜过父亲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世人称颂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唐太宗看到隋炀帝留下的洛阳宫殿,非常震惊,感叹道:“如此穷奢极欲,国家能不灭亡吗?”于是他像当年看到秦王宫的项羽一样,放了一把火,烧掉了自带五座崇楼的应天门。隋朝的紫微宫遂成一片焦土。

放火烧宫成就了李世民的贤君名声,所以即便多年后他后悔了,也没办法下诏重修洛阳皇城。

李治不一样。他不在乎贤君名声,他力排众议立武媚娘为皇后,就是不想被世家大族控制,既然他当上了皇帝,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于是他下诏重建乾元殿,并将洛阳正式定为东都,实行两京制。历经九年,乾元殿终于建成了,李治认为,这才是能配得上皇皇大唐的宫殿。

就在这时,皇甫常伯求见:“陛下,有一篇文章请您过目。”

李治回过神儿来,快速浏览文章。明明题为《乾元殿颂》,前面的序文却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四六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特别是强调了大唐盛世和当今皇帝、皇后的努力分不开,李治看得龙心大悦。

正式的颂词共有20首,最后一首直接说皇帝的功绩与天齐:“ 道超中古,功推下济。惟帝惟天,惟天惟帝。 ”李治不由得拍案叫绝:“是谁写的?奇才,奇才,真是我大唐的奇才!”

皇甫常伯适时进言:“陛下,作者正是刚科试及第的王勃,他还不到16岁,真是个神童啊!”

作为主考官,皇甫常伯为发现王勃这个天才,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他略微了解一下,更是为王勃的天资聪慧所震惊:6岁能写诗文,9岁著书指出《汉书》注释的错误,10岁熟读“六经”,还系统学习过《周易》和《黄帝内经》。可怕的是,达成这些成就的王勃还未成年,可想而知,等他成年后有了一定阅历,将会是何等耀眼的文坛明星!

于是在皇甫常伯的举荐下,王勃被授予“朝散郎”一职。虽然只是七品官,但王勃受到了沛王李贤的器重。李贤非常喜欢诗赋,因此将王勃招入王府,每天都和王勃谈论切磋,王勃也为受“老板”赏识而感到开心。

做王府修撰的日子悠然自在。这一日,李贤来找正在读书的王勃,兴冲冲地说道:“三弟来了,快随我走!”

王勃本以为又要在酒宴上吟诗,结果却被沛王带到一处空地,那里早已搭好一座齐腰高的台子,几名王府仆人拎着笼子侍立,英王李显笑着冲他们摆手:“二哥,快点儿开始吧,它都等不及了!”

它?王勃仔细看那个笼子,才发现里面是一只毛色黑亮的大公鸡。原来今日沛王和英王要在斗鸡场上一较高下。这可是难得的好题材,他要好好观看这场赛事,写一篇文章献给沛王。

仆人带上沛王的斗鸡,一样的上等黑羽,一样强壮有力的腿,体型看上去更加魁梧。英王笑道:“别看我的斗鸡体格小,嘴可厉害着呢,二哥可要仔细些。”

李贤摆手,示意比赛开始。他沉着地说:“切莫说诳语,场上见分晓。”

两只斗鸡在笼子里时,都像睡着了一样安分。可是当它们凑到一起,脖颈后面的毛就立刻奓起。斗鸡天生好斗,不把对手啄到趴下或掉到台下,绝不会停止。

场上斗鸡难解难分,场下王勃文思泉涌。他想到了文章应该从关于鸡的典故开始写起,然后描写斗鸡的勇猛,最后畅想胜利来临的时刻。想着想着,他再也按捺不住,匆忙跑回自己的房间,挥笔写下《檄英王鸡》。

文章写完时,斗鸡早已结束,王勃不知道比赛结果,但看到沛王满脸的笑意,结果应该还不错,于是他将文章呈上。沛王没想到王勃会以斗鸡为题材写了篇檄文,觉得很好玩,哈哈一笑就过去了。然而李显读过文章,心里很不痛快,再也不想去沛王府了。

王勃名声在外,他写的文章很快就传出王府,拐了几个弯,就到了皇帝面前。这一次,李治不再是心花怒放地读文,他将文章摔到地上,怒骂:“歪才,歪才!立刻将王勃逐出京城!”

李治并非小题大做,他知道父亲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当年长安太极宫玄武门是被血色染红的。在至尊的权力面前,没有兄弟,也没有亲情。如今,武皇后有四个儿子,李治不想看到自相残杀的悲剧再次上演。王勃的檄文戳到了他的痛处—“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于村于店,见异 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雌伏而败类者必 杀,定当割以牛刀。 ”字字句句都像是挑拨兄弟之间兵戎相见,要斗到你死我活。这样的人,一定不能让他留在李贤身边!

刚成年的天才,还没崭露头角,就被驱逐出国都。王勃没想到,他在京城的柳荫下送别过很多朋友,这次要送别的人却是自己。

他想起曾经为一位姓杜的朋友送行,那时他志得意满,还宽慰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他坚信友情不受空间和距离的阻隔,没必要在离别时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让衣服沾满了泪水。既然长安城容不下他,就此别过,山高水阔!

王勃选择和杜少府同样的目的地—蜀州,因为那里有和中原不同的山水景色,他想去见识一下蜀道的艰险、剑阁的峥嵘。完全自由、没有时间限制的“自由行”开始了。

他在蜀地边游边玩,累了就在某个城市小住一段时间,无聊了就吟诗作赋,结交诗友。秀美的山水就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他排遣烦闷的忘忧果。但是他没有“乐不思乡”,潇洒的背后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终于俗气地伤春悲秋了。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 飞。”(《羁春》) 落花纷飞,说明在异乡漫游的生活又过了一年。“倦”,是身体上的疲累,更是精神上的厌倦。春天里,花瓣飘落是摆脱了束缚一身轻,而诗人的心却被思乡的情绪羁绊住了,无法随着时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 飞。”(《山中》)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正是倦鸟飞回的好时候。诗人却只能遥望大江,心中的悲伤无法排解,渐渐觉得江水似乎也感受到他的归思,变得停滞不动了。景中含情,景语皆情语。

就这样,王勃在蜀地流连三年,写下和友人卢照邻、李崇义等人同游的山水诗,也写出感伤时运的《春思赋》等华美骈文。他不再是拘泥于宫殿、宴游题材的台阁诗人,巴山蜀水令他焕然一新,诗文意境变得高远,渐成风骨。

王勃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重新回到朝廷的机会。阔别长安三年,他决定参加科选碰碰运气。这时恰好朋友凌季友在虢州当官,就推荐王勃去当参军。虢州盛产中草药,王勃颇通医理,于是欣然前往。当时他没想到,虢州不是重新飞黄腾达的机会,而是将他推入地狱的起点。

因私自藏匿罪犯并处死了罪犯,王勃触犯了唐朝律法。这次,等待他的将是斩刑。他的父亲也受到连累,被打发到交趾做县令。汉武帝灭南越国,在今越南北部红河地区设置了郡县。交趾名义上受到唐朝的直接管辖,却是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去那里做官,单是长途跋涉的路程就能把人折腾散架。王勃是个孝子,想到父亲因为他而远赴异乡,非常愧疚;想到自己入狱,父亲可能会白发人送黑发人,又十分痛苦。

还好,命运暂且放了王勃一马。这一年,李治的头疼病更加严重,武皇后揽过大权,建议李治称“天皇”,她自称“天后”,从此朝中“二圣”并立。如此大事,自然要更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因此死里逃生。

王勃在家中休养了一年多,决定去交趾看望父亲。他从洛阳乘船出发,先到楚州、扬州,再到苏州、杭州,在农历九月初抵达洪州。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远眺的习俗。洪州都督阎伯屿非常高兴,富丽堂皇的滕王阁终于在他的主持下修缮完毕,他要在鄱阳湖畔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除了邀请青年才俊欢聚一堂,他还要当众捧红自己的女婿。阎都督早就让女婿准备好了一篇文章,到时候一定能才惊四座。

宴会准时开始,酒过三巡,阎都督清清嗓子:“诸位,值此佳节,能够共赏滕王阁,在下有个不情之请,何不各逞文才,构思佳作,让此情此景铭刻于翰墨中啊!”不等大家回应,他就示意仆人端上笔墨纸砚,还冲女婿使了个眼色。

有人看穿了阎都督的心思,就推托自己不胜酒力,无法提笔。有人欣然同意,却抓耳挠腮,也写不出几句像样的诗句。都督的女婿胸有成竹,故作自然地写下背了好几遍的稿子。阎都督点头微笑,看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这时,一位貌不惊人的年轻人站起身,从仆人那儿取过纸笔,朗声说道:“为滕王的楼阁写赋,我愿意一试。”他似乎连腹稿都没有打,挥毫动笔,文思敏捷,顷刻间就写完了开头,速度远超都督的女婿。

场面有些尴尬,阎都督面子挂不住,就道一声“失陪”,转进屏风后面,吩咐仆人适时汇报情况。

就这样,炒作局变成了命题作文大赛。仆人不时把那位年轻人写的句子通报给阎都督,年轻人写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提及这场宴会,而是从南昌郡的地理位置说起,进而称赞洪州的人杰地灵、文治武功。阎都督撇了撇嘴:“陈词滥调,不过如此。”

年轻人的第二段开始描写洪州的秋景:“ 潦水尽而寒潭 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对偶工整,寥寥14个字就将清澈明净、充满了光影变化的山间秋意传达得十分灵动,让人身临其境。阎都督不由得坐直了身子。

过了一会儿,屏风外传来阵阵喝彩声。阎都督催促仆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当仆人转述出年轻人刚写下的句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时,阎都督大惊失色:“天才!真的是天才!”他踉踉跄跄跑出去,迫不及待想见证一篇传世奇文的诞生。

全场宾客早就停笔,将那位天才围在当中,都督的女婿也心服口服地认输,站在人群中围观。

气定神闲、从容挥笔的天才正是王勃。他毫不在意自己刚刚写出了将会流传千古的句子,他完全沉浸在了创作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他不再是郁郁不得志的“失路之人”,也不是渴望命运垂怜的囚徒。所有典故都盘桓在他身边,任他驱使;所有辞藻都飞舞在他眼前,任他采撷。他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是文字的主宰。

滕王阁畔的盛会,让他和王羲之一样,产生了一种“ 尽悲来 ”的感受。人生的欢乐是有限的,宇宙的深邃是无限的。个人的悲欢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面前,是多么渺小又多么无力。

但即便“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也不应该怨天尤人,将失败的原因都推到外部大环境上。被贬的贾谊、东汉的隐士梁鸿,都生活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提前察觉事物先兆的人才是具有大智慧的君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身处逆境,应该越挫越勇,即便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也不能更改自己的凌云壮志,为何要效仿穷途而哭的阮籍呢?坚定的信念才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滕王阁序》的结尾,再次交代前去看望父亲的旅程和作赋的原因,还附上了一首七言诗。

就这样,一场盛会,一篇即兴之作,成就了王勃人生最后的华彩乐章。

这年冬天,在长安城的皇帝也读到了这篇名满天下的文章。他缠绵病榻已久,头晕目眩,无法集中精力思考。“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让他看到了秋日的晚霞在水天一色的地平线上铺展,淡紫和浮金融在一起,辽阔的景致中一只孤单的野鸭慢慢飞过。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和安心,又觉得这幅绝美的画面隐含着某种深意。李治又继续读下去:“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 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物换星移,修建楼阁的滕王已经被贬离开,南浦云和西山雨却仍然眷恋未去。

李治不由得感叹:“王勃真是罕见的天才!写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还能作出这么好的诗。王勃今何在?朕当年不应该将他逐出京城,快将他找回来!”

太监恭敬地禀报:“陛下,王子安已落水身亡,去世两个多月了。”

死了?李治怔怔地盯着《滕王阁序》,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喃喃地念着这篇遗作中的句子:“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 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王勃在弱冠之年没有得到报国的机会,空负想要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生命如流星一般短暂,这到底是谁的错呢?李治被王勃《乾元殿颂》中的“惟天惟帝”所激励,同年志得意满地去泰山封禅,如今却只能躺在床榻上,无法处理国事,连一个大唐奇才也留不住,这又是谁的错呢?

槛外长江空自流。 ”从古至今、片刻没有停歇的滚滚东逝水,不会告诉任何人答案。但它或许知道,那个天才死在了夏天,死在了回乡的北部湾海域。他的人生戛然而止,但他至死也没有更改自己的志向,即便没有看到黎明,又有什么遗憾呢?

更何况,唐诗的曙光即将来临。 klwfYhyMFxoF9fELB0feVqvJJRyFAuCGs/rfODeJEdTGyq+CJH88tdDzcMNjM8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