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找暗藏线索,学侦探抽丝剥茧细心破案

休息时间,小朋友们围着婆婆问文章城的历史,问水街的各种奇闻逸事,聊得好不开心。乐嘻嘻搂着婆婆的脖子,叫她“外婆”——她真的是把婆婆当成她的外婆了。

也许是乐嘻嘻的动作太亲密了,一不小心扯断了婆婆脖子上的珍珠项链。珍珠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向房间四处滚去。小朋友们立刻像跳跃的松鼠,追逐着四下躲避的珍珠。不一会儿,珍珠就被聚集到婆婆的手中了。

婆婆看着手心的一把珍珠,缓缓地说:“没有那根线,珍珠永远是一盘散珠;如果有一根合适的线,那珍珠就会被串成一条项链。项链也好,文章也罢,那根线真是太重要了!”

“文章还有线索,我怎么没看到?”乐哈哈疑惑着问。

“学习整本书阅读时,爷爷就告诉我们要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线索,也一定是藏在字里行间的。就像项链,如果戴上它,你哪能看到绳子呢?”乐嘻嘻提醒哥哥。

关于文章线索,我们要明确两个内容:

第一,线索是什么。

第二,线索有何用。

“第一个问题有时会换种说法: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婆婆准备开讲,小朋友们已经把笔记本拿在手中。看来,他们已经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啦!

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文章材料的脉络或记叙描写的脉络。

文章中常见的线索类型有六种:

1 以人为线索

2 以事为线索

3 以主要景物为线索

4 以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为线索

5 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

6 以主要人物的情感及变化为线索

婆婆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乐哈哈都有些跟不上了,嚷嚷着:“慢一点嘛!我的手速可跑不过您的口速啊!”

婆婆笑呵呵地摸着他的头,开始解释。

1

以人为线索其实是极为常见的,常见到我们都不觉得它是线索,它就是将某一个人物的行为变化、人生历程的见闻等组织起来。一般来说,文章中的主人公“我”或第三人称“他”,就是线索人物。

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叫《我们家的男子汉》,它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孩子的趣事。文章写“他”要自己拿钱去学会买东西;遇到事情时,总是努力忍住不哭;当“他”不得不去托儿所,不得不去安徽和父母生活的时候,也会快速地去适应。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向读者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篇文章,就是以“他”为线索。

“大家都看过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吧?”婆婆突然问孩子们。

大家都点点头,乐哈哈已经讲开了:“一个皇帝爱新装,两个骗子做新装,大臣装模作样看新装,皇帝全身赤裸穿新装。所有的谎言,最后被一个小孩子拆穿了。”

“你的总结好有意思,这篇文章就是以‘皇帝爱新装’为线索。”婆婆说。

2

以主人公的事件为主要写作内容,就是以事为线索。

3

以主要景物为线索的文章,多是写景文章。比如游记,有较为清晰的行踪变化,也有景物的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文章。或者是描写一个景物在不同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那么,以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为线索的文章,是不是多为写物的文章呢?

4

是的。以物品为线索,就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会出现同一个物品。这个物品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功能,可以帮助主人公解决问题、找到答案或者揭示隐藏的秘密。

我们在寻找文章线索时,可以先参照文章的描写对象。描写对象一确定,线索也就随之明朗了。

5

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词语。

如《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主要记叙斯科特和他的队员登上南极极点后,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死命挣扎的过程。其中,有如下时间点: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凌晨1点,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6

以主要人物的情感及变化为线索,一般是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老舍曾写过一篇文章《母鸡》,从一开始“我一向讨厌母鸡”,到后来的“尊重母鸡”,重点写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婆婆,我发现一个问题:按写作内容来讲,《母鸡》是写动物的,应该属于以‘物’为线索吧!但为什么又成了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呢?”乐哈哈不明白。

“其实,并不是所有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甚至是三线并行的。但即使是双线并行,主要线索也只有一条。而且一条线索是明线,一条线索是暗线。”婆婆说。

“比如《母鸡》一文中,‘母鸡’即为明线,而作者的感情变化就是暗线啦!”婆婆解释。

可问题又来了,乐嘻嘻也举起了小手。

以人为线索

注重描写人物的行动和经历,是人物外在的表现。

以人物的情感及变化为线索

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是人物内心的表现。

1 第一,从标题入手。

很多时候,文章的标题就包含了文章的线索,比如《奶奶的老花镜》一文,“老花镜”就是文章线索。

2 第二,注意常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如果文章中反复出现一些词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词语和句子也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3 第三,注意文章的段落。

要像侦探一样细细观察段落中有没有表示时间、地点变换的词语或句子,如果有,一般就是以时间或景物为线索的文章。

4 第四,仔细体会文章中作者或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一旦有“情绪变化”的苗头,则认为文章是“双线”并行,情感作为暗线潜藏在文章之内。

就像婆婆项链上的绳子一样,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让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完整,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一条项链能引起这么多关于线索的讨论,看来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安排的。现在大家可以读一读这篇文章,找找它的线索哦!”婆婆把文章给小朋友们展现出来。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文章围绕主人公老王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给武汉的儿子打电话叮嘱他要多穿衣服;第二件事是哈尔滨的老母亲叮嘱他多穿衣服。以主人公亲身经历的事情为主要写作内容,那这篇文章应该是以事为线索。”小布头抢得发言权。

看他洋洋得意的表情,乐嘻嘻可不想和他一争高下。现在萦绕在她脑海的是一个大问题:婆婆老说“点明文章中心”,老师也经常这么说,但到底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呢?

要点提炼 /bIASrrrsen/iSWcc6cMIBL4ZlUc6EM1ffPZMRMXhGE6RvVm3zkBdhs6OQIqN+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