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厘清结构层次,像庖丁一样有序“解牛”

休息的时候,一群孩子到院子里玩。马厩里的马已经被转移到别处,人们搬来许多木头,围着马厩用尺子测量比画,有条不紊地忙着。

“不是马厩的棚顶坏了吗?怎么还得从地上修起呢?”乐哈哈有点不明白。

“马厩的结构搭不好,怎么能把棚顶撑起来?”那位男同学冷冰冰地说。

乐哈哈被噎得说不出话,但他说得好像很在理。

结构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

后来借用到写作中,用以表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

“听您这么一说,结构好像很重要。”

在写作文时,小朋友们似乎还没有考虑过结构,但在做阅读理解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

请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说说本文中各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章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是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又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

“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它是什么结构。”婆婆从身边的口袋里摸出一篇文章,分给小朋友们。

西湖的绿

西湖的春天是翠绿。那绿中满是鸟语花香、诗情画意。

西湖的夏天是浓绿。那山那水那荷,真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那气势,让你觉得整个城市的天空甚至建筑都是绿荫环抱、凉爽怡人的。

西湖的秋天是黄绿,成熟而妩媚。当你还在远离西湖的某条马路上时,你就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如殷勤而美丽的西湖女子那迷人的微笑,让你遐想,让你留恋。你会怀疑那绿树深处透出的黄灿灿的骨朵,是一个个富有生命的西湖里的小小精灵。

西湖的冬天是苍绿,如一位热爱生命、依然意气风发的健康老者。你看那凛冽的寒风里,樟树、茶树、翠竹以及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傲雪笑霜,绿意依然,就算是梧桐,也始终会有一些叶子不愿凋零,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动容。

西湖是杭州人的母亲湖,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的绿色,必将在这个太平盛世中绽放出更加奔放的生命活力。让西湖的绿,蔓延到全国,蔓延到全世界吧。让我们的地球,成为一个永远年轻的绿色星球。

这可难不倒乐哈哈。

如果我们要把这篇文章变成“总分”结构或者“总分总”结构,该怎么做呢?

变总分结构,可以把最后一段话放在第一段。先总写西湖的绿色释放出的生命力,再分别写它的四个季节。

如果要变成总分总结构,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总写的句子。

比如,在西湖畔,湖水绿如翡翠,微风轻拂,波光粼粼。绿树环绕,花香弥漫,山峦起伏,景色宜人。

并列式是指文章中没有概括全文的句子,而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并列式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所写事物的几个方面是可以调整的,并没有先后之分。

承接式文章,段与段之间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的,前后不能颠倒。就像写一件事的发展过程,或者是按时间顺序,或者是按事物变化顺序。

海滨的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那霞光染成红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像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承接关系。文章中有很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夜色加浓’,其段落不能颠倒”。婆婆解释道。

对照式,就是提出一个观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乐哈哈眨眨眼睛,狡黠地问:“此处,是不是应该有个例子呢?”

婆婆低头沉吟了一下。

假如要表达“机遇来临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它”这个观点,就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正面

列举抓住机遇的一些人。

• 孔明遇上刘备三顾草庐,才有了隆中之对、联孙抗曹、三足鼎立之伟绩。

• 姜尚水之滨直钩垂钓,遇上求贤若渴的文王,终成就万世之伟业。

反面

列举因优柔寡断错失机遇,造成可悲的结局的人。

• 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致使刘邦脱逃,后患无穷。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节节败退,最后自刎乌江。

• 清政府闭关锁国,终日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痛失强国机遇,直至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方才醒悟,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

最后,重申观点: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伟业的人,都是珍视机遇的人。并鼓励所有的人,当机遇来敲门时,一定要抓住它,它会帮助我们在苦苦跋涉中来一次人生飞跃。

乐嘻嘻突然想到之前读过的那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诸小儿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便“竞走取之”,唯独王戎“不动”。诸小儿的“动”与王戎的“静”,不就是对照吗?

她把想法一说,婆婆果然表扬她能举一反三,很有悟性。小朋友们都为乐嘻嘻鼓掌,唯独那个小男生鼻子轻轻“哼”了一声。

要点提炼 /bIASrrrsen/iSWcc6cMIBL4ZlUc6EM1ffPZMRMXhGE6RvVm3zkBdhs6OQIqN+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