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叔跟“咖啡馆”这个词,大概“纠缠”了10年以上,最终发现,咖啡和咖啡馆不在一个“频道”,我们需要去重新认识咖啡和咖啡馆。
在你学会了制作咖啡后,就会特别想开一家咖啡馆吗?答案是:一定会的!
咖啡馆既可以是纯粹喝咖啡的地方,也可以是一家小酒馆,还可以是家具店、展览空间、设计师工作室……
一家咖啡馆,面积不需要那么大,够坐3~5个人,能喝一杯简单的咖啡就好,可以不设置其他餐食。
如今,市面上各种业态的咖啡馆都冒出来了,不光是你看不懂,猫叔也看不太懂。但是谁家咖啡馆服务好、产品棒、懂经营,就给他们点赞!
你以为顾客进店,会先问你每种咖啡的制作方法和特色,但是并没有,顾客会先问你:“老板,有没有充电宝?”“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有吃的吗?”唯独不问你有哪些咖啡。这时候,你会怀疑顾客是不是来喝咖啡的。这是很常见的现象,顾客去咖啡馆不一定喝咖啡。临走的时候,顾客买了一袋咖啡豆,也不需要你帮他研磨。
3年前,大多数人想要购买一杯咖啡,主要看的是以下几点:口感、服务、颜值、情怀,顺序是递进关系。现在,当他们选择一杯咖啡时,主要关注的是:颜值、口感、服务、便捷度、价格。
现在,如何定义“一杯好咖啡”?我觉得要满足三个要素:咖啡口感好,咖啡馆环境好,咖啡馆服务好。专业的人,始终还是要以咖啡本身的品质为切入口。
咖啡馆里的咖啡以美式和各类奶咖为主。便利店里卖的则是以速溶、挂耳、瓶装等形式的美式和拿铁为主。在猫叔的眼里,咖啡主要分为喜欢喝的和不喜欢喝的。建议你也干脆点。不好喝,就是不好喝。
有些时候,大家会问:咖啡馆到底该卖什么?许多的“大牌”正逐渐从卖品牌、卖产品,转变为卖生活方式。有人说,跨界是一门恃强凌弱的艺术,我并不赞同。
咖啡是一种新社交产物。近年来,咖啡与建筑、音乐、电影、戏剧、文学、互联网平台等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早已不足为奇。很多品牌,都不断地在跨界复合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希望通过跨界,赢得更多新用户,同时活跃旧用户,将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吃穿住行方方面面进行引导。而那些踏踏实实经营实体店的咖啡品牌,依旧是在默默开店,从客户满足度出发,关注长远发展。
如果你进了便利店,大概会看到以下价格的咖啡:1~3元的袋装咖啡,8元的杯装冻干咖啡粉,6元的瓶装咖啡,12.8元的罐装咖啡,15.8元的杯装咖啡,8~14元的自助现磨咖啡。你会怎么选?
在国内,罐装咖啡一直属于小众消费,基本上一直依托于便利店体系和电商体系低调地发展。但一群关注精品咖啡的人群,关注品质的人群,正在尝试罐装化。相信未来随着咖啡受众人群越来越广,以及云南本地优质咖啡的快速发展,也会提升大众对罐装咖啡的接受度,使其迎来一轮新的发展。罐装咖啡,其实是更标准化、更接近用户的一种新咖啡体验。
纵观咖啡行业,上、中、下游市场都在发展,均已走到了自己的特色阶段。其中变化最大的一点是,以前是咖啡馆找人,现在是人找一杯好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