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总在两种声音中来回拉扯:渴望变得不普通、向往成为优秀的人,又不断地用“成功者只是少数”来扑灭内心的火苗。这种自我撕扯的心态构成了一个隐蔽的成长陷阱,我将其称为普通人悖论。
什么是普通人悖论?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别人创业成功,心里跃跃欲试,但转念一想,“创业的风险太大了,失败的人太多了,成功凭什么属于我”,于是继续按部就班地上班,用“安安稳稳上班比什么都强”来开解自己;羡慕明星耀眼的光环,又觉得“梁朝伟只有一个”,于是就失去了尝试的勇气,不敢想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这种既渴望突破又自我设限甚至自我否定的矛盾,正是普通人悖论的典型表现。
普通人悖论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让我们陷入一种不敢想象、不敢尝试的状态,使我们无法突破自我,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限制了个人的成长,还影响了下一代的发展。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父母要求孩子随大流,跟大家一样考大学、找稳定的工作,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结果,孩子学也学不进去,想走另一条路父母又不允许,慢慢地就失去了动力,甚至陷入抑郁。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潜力,还导致他们一生都在普通人悖论中挣扎。
普通人悖论的根源是对风险的恐惧和对失败的回避。很多人认为,成为普通人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失败的风险。但实际上,成为普通人才是人生最大的风险。因为普通人面临的是灰犀牛风险,也就是那些确定会发生但被忽视的风险。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问题、家庭负担、职业瓶颈等会逐渐显现。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应对这些风险,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相比之下,那些勇于追求成功的人,比如创业者,虽然会面临黑天鹅风险,即那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但他们的能力也在一次次危机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所以,不要被普通人悖论所束缚,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即使我们是普通人,也应该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成功。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它是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实现的。那些我们眼中的“特例”,其秘诀往往只是在别人放弃时多坚持了一会儿,在他们的光环背后,是持续的积累。如果能像他们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一个领域,成功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我很喜欢看老电影,我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老电影中的那些配角,很多都成了名角,林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林雪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配角。他曾经在电影《力王》中饰演一个怪兽,在片场穿着密不透风的厚重皮套,为6000元片酬被樊少皇“暴打”四小时。当导演临时加价3000元要求延长拍摄时,这个满头大汗、浑身湿透的胖子毫不犹豫地点头。虽然演戏很辛苦,露脸的机会也不多,但林雪一直扎根在这个行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当时没人觉得这个长相普通的龙套演员能成气候,但几十年后,他不仅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还成了一名家喻户晓的黄金配角。
其实,不只是演艺圈,观察任何一个行业,我们都会发现,每个行业里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最后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阻碍我们成功的,从来都不是“梁朝伟只有一个”,而是从未尝试散发自己的光芒。
我们怎么定义自己,决定着我们成为谁。当我们突破普通人悖论,不再用“普通”定义自己,而是勇敢活出自己的精彩时,成长就有了新的可能。就像林雪在片场挥汗如雨演了几十年路人甲,观众记住的不再是“那个挨打的胖子”,而是他所塑造的有血有肉的鲜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