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应该追问一句:“没经历过痛苦的人,难道就没法成长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真正的阻碍,往往是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确认偏误——一旦我们对某件事有了倾向性看法,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寻找支持这个看法的证据,以证明自己已有的认知是对的,同时忽视或贬低那些反驳它的信息。这常让我们误把偶然当必然,误将表象当规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人相信“踩井盖会倒霉”,于是每次遇到井盖都会绕道走。有一天,他不小心踩到了井盖,刚好之后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这个“规律”就被彻底“验证”了。从那之后,他更是把井盖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实际上,只要他稍微有点科学精神,就会发现:绕开井盖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不小心踩到井盖的时候,也可能风平浪静、一切如常。
人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直觉感受的过程。我们的直觉感受往往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不一定符合事实,甚至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就像“踩井盖会倒霉”一样。
想象你正在听收音机,“刺啦刺啦”的刺耳杂音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同时传来,前者是“噪声”,而后者则是“信号”。同样,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噪声”和“信号”也常常并存。“踩井盖会倒霉”这类看似有规律实则无关的干扰,就是阻碍我们成长的“噪声”。而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果规律,则是“信号”,比如持续学习带来能力提升,复盘反思优化行动模式,这些才是实现成长的关键因素。
但是,有时“噪声”会伪装成“信号”的样子,误导我们的判断,阻碍我们的成长。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创业者,你的公司业务高速发展,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你经常对团队发脾气。这时候,你可能会误以为发脾气是提高团队执行力的有效方法。毕竟,你一路“骂”过来,业绩蒸蒸日上。于是,当别人问你成功的秘诀时,你可能会总结道:“一定要凶,不凶他们根本不听你的。”
但是,这种总结往往是错误的。实际上,你的成功可能是因为运气好,赶上了市场风口,或者享受了行业红利。发脾气与业务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它是你创业过程中的“噪声”,但因为你成功了,你就误把它当成了“信号”,并因此总结出一套奇怪的管理方法,比如“吃苦很重要”“严厉很重要”“装摄像头监控团队很重要”。等到你二次创业时,这些方法可能完全失效。你会发现,之前的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噪声”,而是因为其他因素。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直觉,分辨哪些是真正的“信号”,哪些只是“噪声”,然后去捕捉真正的“信号”。
但问题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分辨“信号”和“噪声”。因为这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实践。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质疑和验证。我们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个结论有数据支持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我是否忽略了相反的证据?”通过不断提问,可以大大减少误判的可能性。
在质疑的基础上,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用试验的方法去进行验证。比如,在决定业务策略时,可以控制变量,只改变其中一个,观察结果。这就是《增长黑客:如何低成本实现爆发式成长》的核心思想——通过试验和数据,找到真正有效的“信号”,而不是盲目相信那些看似合理的“噪声”。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自我批判的勇气。人天生非理性,成功时归因于自己,失败时归因于环境。比如,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口才不好,认为别人的成功只是因为“会说”,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有本事、更勤奋。我们要勇敢地突破这种局限,敢于颠覆自己之前的认知,进行自我批判,努力接受新的方法和观点,并不断学习和调整。
成长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认知边界的过程。只有准确分辨“噪声”与“信号”,我们才能真正从经验中提炼出有效的规律,实现持续成长。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取正确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