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本书的作者肯·费雪是菲利普·费雪的儿子,也是非常成功的投资家。后者因为《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而被世人熟知,其核心的投资思想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公司”。巴菲特深受菲利普·费雪的影响,芒格亦对其推崇备至。

肯·费雪指出,父亲的投资理论“简单到只需两三页纸就能说清楚”,但掌握它们却像“演奏与编曲的区别”。通俗的说法是,“投资的道理都懂,却赚不到钱”。那么,“知道”和“做到”的差距在哪里呢?可以在本书中找找答案。

反思“常识”

肯·费雪在本书中纠正了许多人们普遍接受但其实是谬论的“常识”,如书中提到的债券比股票更安全,保本和增值可以同时实现,GDP增长和股市涨跌会同步,购买高股息股票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小盘价值股更胜一筹,设置机械的止损策略,汇率和股市密切相关,跟随大众新闻买卖股票,等等。

上述“常识”在国内也普遍存在。例如,经过3年熊市,人们普遍认为股市很容易亏钱,目前国内居民存款高达160.47万亿元,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有1.3%。 即使如此,他们也不买估值很低、股息率超过5%的优质股票。如本书第1章和第5章所述,波动并不等于风险,但规避短期的波动将使长期收益率大打折扣。

又如,投资者总是错误地将GDP增长和股市涨跌关联起来,认为GDP表现好,股市就会涨。事实上,两者并不直接相关。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但股市却大幅波动;同期美国GDP增速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但美股却屡创新高。

本书在第6章详细地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事实上,GDP衡量的是经济的产出,而股票衡量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和前景。GDP增长率每年的比较基数都会更新,而线性的股票走势叠加复利效应,会显得后期的涨幅和波动过大。另外,GDP仅能反映经济的流量,而股票代表企业前沿的创新,无法反映在经济流量指标中。

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还有人说,未来经济增速下降,股市没有大机会,其观点就不值一驳了。

再比如,国内大部分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机构投资者,如公募基金专户、证券公司自营、保险等,都有止损制度。肯·费雪在第11章详细解释了,通过机械的止损策略并不能减少损失。因为止损策略隐含“下跌趋势将持续”的逻辑,但股价并无序列相关性。止损点(如-10%、-20%)的选择具有随意性,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市场整体波动非常常见,个股可能随大势下跌,止损会导致低位卖出优质资产,错失后续反弹。止损迎合了“损失厌恶”心理,即厌恶亏损更甚于追求收益,但长期成功的基金经理鲜少采用止损策略,因其无法平衡风险与收益。

止损制度体现了这些专业机构的“不专业”,当然,就算它们明白其中的不合理,也不会将其取消。因为止损体现了它们的“风险控制”,也避免了大幅亏损的“责任”。

投资就是“反常识”

本书适合喜欢思考的读者。投资需要批判性思维,轻易接受别人观点的人,不适合参与投资的游戏。

巴菲特说价值投资就是“用5角钱买1元钱的东西”。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为什么市场出价5角的东西,你会认为其价值是1元钱呢?说明你的看法和市场是不一样的。所以价值投资者需要对公司的价值有独特的、超越市场的认知,才能找到投资机会。如果对投资的看法和大众一样,怎么能赚到钱呢?

事实上,每一个投资机会都来自在集体认知出现偏差时,理性个体却对此有清醒的认知,所以投资就是一个“反常识”的过程。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是至关重要的,保持少数视角而不是被多数派影响,可以让你离成功更近。日本著名投资人清原达郎的名言是,“投资起点是怀疑常识,包括教科书”。

价值投资的机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机会来自普遍的贪婪和恐惧,在繁荣时期,投资者仅关注积极因素,并做出有利的解释,而萧条的时候,仅关注消极因素,所以股市行情经常出现戏剧性的大起大落。

回顾历史,哪一次散户涌入、行情火爆的时候不是最佳的卖出时点?存款搬家的2008年,杠杆资金涌入的2015年,公募私募基金大卖的2021年……大众普遍癫狂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与之相对地,哪一次大众恐惧的时候不是最佳的买入机会?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4年中国香港被称为金融中心遗址……经历过那么多坎坷之后,股票市场都会重新崛起。

另一类机会就是优质公司遇到了问题股价大跌。看似影响很大,实际只是暂时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公司价值回归。例如,巴菲特在“色拉油危机”中买入的美国运通;2012年因受政策影响,市盈率跌到个位数的贵州茅台;2022年因大股东减持、游戏监管、短视频冲击,股价下跌70%多的腾讯控股等,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这些股票后续上涨幅度可观,但在当时买入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在那个时候,人们的“常识”就是这些公司的问题很大、很严重。他们会问:“你怎么会买这个公司呢,你不知道它现在问题很大吗?”

人们倾向于以符合主流叙事的方式来解释事物,并且过度关注暂时的问题。随着股价下跌,人们还能倒推出下跌的理由,循环论证。殊不知,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利空,投资的机会已经出现。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的扉页中,引用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理性应对复杂问题

“反常识”并非一味反对,而是要努力提出一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费雪在本书中给出了几个方法:反过来想是否成立,查阅历史,进行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在特定背景下思考数字的规模,以及进行全球化思考。这里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进阶思考。

首先,寻找清晰可理解的问题研究,而不是思考和分析那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的命题、非线性发展的复杂系统。

许多被投资者普遍接受的概念,都是定义不清、无助于深入思考问题的。比如“价值股”和“成长股”的分类:一是分类边界不清楚;二是企业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容易固化偏见;三是机械地贴标签,容易导致非理性的决策;四是企业价值的本质仍是现金流折现。

还有大量猜测行情的术语,比如“牛市”和“熊市”、“右侧”和“左侧”、“反弹”和“反转”等,这些都只能事后判断,事前无助于投资决策。还有很多股评家经常使用的万金油话术,如“高抛低吸、谨慎参与、适时止盈”等,这些在投资实践中无异于废话。

其次,要时刻对经济和商业世界的复杂性保持清醒,复杂系统中没有简单的结论。

预测政治事件、宏观经济、原油、黄金、天气等难度很大,原因如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结果,新因素不断增加;影响因素不确定,状态不稳定;因素间相互影响,是混沌和非线性的,线性外推的方法不可取;很多情况,只有事后才能看清;信息太多,难以收集,或超出处理能力。

举个例子,几年前投资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医药股大牛市。殊不知,需求增长并不意味着利润的增长。随着药品集中采购,医药行业利润率承压,2021~2024年沪深300医药行业指数跌幅高达53%。

现在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终结必然导致经济衰退”,这个结论是对的吗?肯·费雪在本书中给出了研究方法——查阅历史,看看XYZ因素是否真的会导致坏结果。看看日本的数据,1994~2023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4%飙升至30%,但实际GDP从44.65万亿日元增长到55.65万亿日元,涨幅为24.6%。 可能的原因:一是劳动力效率提升完全对冲了数量衰减;二是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大幅提高,抵消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顺便提一下,同期日经指数也上涨了92%,再次验证GDP和股市不同步。

最后,有些行业变化很快,企业家自己都无法预测未来几年的发展,一些投资者却能够通过纸上谈兵的假设、空中楼阁的想象,信心满满地“指点江山”。过去几年,京东、滴滴、阿里纷纷进行大手笔投资,布局社区团购,又黯然退场。美团通过巨额补贴杀入网约车市场,铩羽而归。阿里曾经全力做新零售,现在甩卖相关资产,承认失败。这些错误决策都产生了数百亿元的亏损。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教训:快速变化的行业,很可能深藏着巨大的价值破坏。

建立思考的框架

投资需要框架性、体系性的思考,如果不去探究投资的基本规律,永远都会纠结于表面的肤浅的老问题。诸如,未来几天股票的涨跌,最近市场热门的板块是哪些,选择价值股还是成长股,宏观经济很差要不要清仓,等等。这些都是财经媒体经常讨论的“常识”性话题,却偏离了投资的正途,是不需要花时间思考的问题。

股票的本质是上市公司的股权。如果将所有投资者视为一个整体,那么股票的盈利,归根结底对应的是上市公司给投资者创造的回报。这种回报以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或者分红,或者回购,或者其他形式返给投资人。这是股票投资的第一性原则。

什么才是“最佳”的投资方式?答案就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入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优质公司。所以要思考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力和可预测的价值。在这个更明了的框架下,探求一种更清晰的、确定性更强的投资方式。我相信,这是股票投资的最佳方式。

其他所有涉及的股票投资问题,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比如,如何看待股价的波动,如何看待管理层,宏观经济不好怎么办,应该持股多长时间,是否应该止损,如何面对失败,等等。

很多投资者的偶像是巴菲特,他也不厌其烦地通过致投资者的信和股东大会传授价值投资的方法,诸如“在能力圈之内”“寻找有竞争力的好公司”,“等待价格远低于价值”的时候买入,“耐心等待价格回归价值”,这些投资者都耳熟能详。但如肯·费雪所说,理论和实践的鸿沟,正是投资艰难之所在。

投资对人的思辨能力要求极高,能达到价值投资要求的人极少。如果不能比市场更了解企业,或者更准确地对企业价值估值,那么就无法超越市场。这需要独到的商业眼光、强大的思辨能力,以及坚定的信念。

本书给出了重要的启示,投资中让别人替我们思考是危险的。不要盲目接受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新闻记者和网络大V们的解释,不要轻易决定接受哪个结论、反对哪个结论,那些观点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可以被数据证实和检验的真相。

朱振坤
任职于海南夏尔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kzVZOsJ0btaY7PqG15xb+SuxFEbMVFBWluSe2XCkQNdlbTdYbNsSNw+tufk3hn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