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和历史证明,股票拥有卓越的长期回报。但还有一个额外的理由让我们相信,股票在未来长期内很可能继续保持优异的回报:股票自身在进化。
股票是一家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总体来说,股票代表了商业世界的集体智慧。股票代表了未来技术进步的潜力,以及由那些创新带来的未来收益。
因此,商业世界和股票是彼此相互适应的。有些企业未能生存下来,它们失败了——但随即被更新、更好、更高效的事物所取代。这就是创造性破坏,它是推动社会福祉的强大动力。
公司永远有动力追逐未来的利润。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能源、食物、水资源、疾病——总会有人(或某些人)找到方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突破过去的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解决或极大缓解新出现的问题。我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个判断呢?因为事情向来如此。
在1798年,托马斯·马尔萨斯牧师预测食物生产将很快达到顶峰——在他(相当缺乏想象力)的头脑中,世界根本无法生产出足够的食物来养活十亿以上的人口。他断然否定了食物生产“无限进步”的观念。
然而,世界人口达到七十亿之后,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肥胖。
一次又一次,那些做出长期悲观预测的人们总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假设忽略了未来的创新和追逐利润的动力。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在1894年有人预测,伦敦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工业将需要大量的马力,所以到1950年伦敦将被九英尺
厚的马粪覆盖!
[1]
他怎么可能预测到即将到来的内燃机革命,将使马车运输变成一种古老的遗迹?他不可能预测到,但他本可以更加相信那些渴望追逐利润的人们所释放的变革力量。
1968年出版的极受欢迎的《人口炸弹》( Population Bomb )一书做出肯定的判断,在20世纪70年代,饥荒将杀死数亿人。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主要归功于诺曼·勃劳格(Norman Borlaug,一个真正配得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和他的矮秆小麦——更不用说在他之前数千年里不断涌现的农业创新者。
那些坚信“石油产量见顶”(传统石油生产量达到最高值)将是我们末日的人们,也未能预见这一切。在21世纪初,许多非常理性的人士断言,传统的石油生产已经达到极限——有些人将其定在20世纪70年代,另一些则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近的时期。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一场石油的盛宴!水力压裂和水平井钻探技术的崛起,掀起了页岩气开采的热潮。生产商又将类似的技术应用于石油开采中。
成果昭然:探明原油储备是1980年的2.6倍,探明天然气储备更是高达2.8倍之多!
2024年,美国成为世界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技术的飞跃不仅让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还让我们找到了创新的方法,从之前被认为无法开采的地方获取石油和天然气。
然而,在此期间,消费整体和平均增幅却远不及此——仅增长了58%而已。
为何?因为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消耗更少的资源!在1980年,全球经济每生产1000桶石油,仅能创造超过50万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80万美元!
创新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
猜猜看,有什么并没有飙升?石油价格!诚然,我们见证了大涨。但总体而言,效率的提高和充足的供应让价格得以控制。
如今关于石油见顶的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石油需求,而非供应上。有人认为电动汽车的崛起意味着石油开采技术的投资将会成为一种沉没成本。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电动汽车突然占据主导的假设上——还有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这并不会很快发生。而且,即使需求稍有下降,价格也会相应调整。短期内的波动暂且不论,我预计石油开采在未来的数年里仍将是一个盈利且长期存在的生意。当你听闻关于石油峰值的话题——无论是供应还是需求——不妨将其视为无稽之谈。若你不信,不妨看看伦敦,它并未被九英尺深的马粪所埋没。
由利润驱动所释放的变革力量,凝聚于股票之中。债券固然不错,但它们并不代表未来的收益。债券是一种契约,购买债券,就获得了利息收益——仅此而已。但未来增长的收益终究会体现在股票上,一直以来的情况就是如此。
想想摩尔定律——这个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观点,认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尽管频繁有预言其终结的声音,摩尔定律却依然稳步前行。最初摩尔撰写这个话题时,展望了到1975年时将有65000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这真是难以置信。
[2]
而现在,我们正朝着2030年达到一万亿的目标迈进!
还有香农-哈特利定理,它指出通过通信信道(比如光纤)传输信息的最大速率也在以指数级增长。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我们习惯于认为进步是线性发展的,而实际上它是以指数级发展的——这些技术的交汇融合,意味着未来创新的速度将更快,因为由遥远地方互不相识的人们构想出的技术将以完全无法预测的方式相互融合,从而孕育出下一个拯救生命或改善生活的技术或流程。
若你以为今日的电子设备代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那么时间终将证明你错了。我不知道那将如何发生,发生在何时,但我无须知晓——我只需持有股票,便有机会从中受益。人类的天性并未改变,他们仍会自我激励,用自己的智慧去发明创造,从解决问题中获利。规律将一直如此。而从创新中获利最多的人并非技术专家。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学会如何包装、推广和销售这些创新成果的人——以及他们的股东。
[1] Jeremy Warner,“High Energy Prices Need Not Mean Doom,”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January 21,2011.
[2] “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Gordon Moore, Electronics ,April 19,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