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给予清室优待条件,允许溥仪暂居紫禁城内廷,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可照常留用;外朝则归民国政府所有。然而,清宫几代累积的珍宝古物,却在溥仪“小朝廷”的变卖腾挪、宫人的监守自盗下,大批流出宫禁。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更是使得建福宫花园的主体建筑及几千件珍稀文物“灰飞烟灭”。
青年溥仪半身像
溥仪在养心殿西配殿前玩怀表
剃发着西装的溥仪与妻子婉容
在暂居紫禁城的日子里,溥仪“小朝廷”通过赏赐、发售、抵押等途径,使大量珍宝古物流出宫禁。对此,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们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总数大约总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画,两百多种挂轴和册页,二百种上下的宋版书。”与此同时,在溥仪日益废弛的管理下,太监等宫人也开始监守自盗,以各种手段盗窃珍宝。
溥仪(左)、溥杰(中,溥仪胞弟)与润麒(婉容之弟)
溥仪(右)与溥杰在御花园
此时,一座收藏着清朝皇室数代珍宝的花园——建福宫花园,被溥仪注意到了。建福宫花园位于紫禁城西北部,于清乾隆七年(1742)建成,曾备受乾隆皇帝青睐。“乾隆去世之后,嘉庆把他的所有珍宝玩物全都封存起来,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溥仪写道,“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一百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原来全是非常精巧珍贵的古玩玉器之类的东西。”为了搞清楚内府的收藏细目,溥仪派人去清点库房。谁知清点刚开始,1923年6月26日夜里,建福宫花园就突然起火了。关于火灾的起因,溥仪相信是有宫人担心在建福宫花园行窃的事情败露,而用纵火的方式销毁证据,“清点和未清点的全烧个精光”。英国人潘鬘则在《建福宫》一书中提出,1889年建福宫花园西侧安装了发电机,这场火灾也可能是电气安全问题导致的。
大火前的建福宫花园延春阁
火烧后的延春阁残墙
如果彼时的溥仪“小朝廷”具备完善的消防体系,或许建福宫花园的火情还能得到控制。然而,不仅现场的太监毫无救火能力,而且如何调配紫禁城外的消防力量入宫也很成问题。根据清朝宗法规定,没有皇帝诏令则外人一律不得进宫,虽然此时皇帝已然退位,但在紫禁城内廷一切照旧。当“内务府大臣”绍英终于找到溥仪时,建福宫花园的大火已经延烧了一个多小时,并且溥仪同意开放给外部消防人员的东门,使得救火线路十分迂回。再加上宫中没有自来水,水井又少,最终,建福宫花园内几百间建筑,以及乾隆、嘉庆时期存藏在敬胜斋、静怡轩、延春阁等处的历代珍宝和溥仪婚礼礼品均被焚毁殆尽。
1923年6月建福宫花园火后残迹
溥仪在回忆录中写道:“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部分糊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这是根据什么账写的,只有天晓得。”“那堆灰烬里……烧熔的金、银、铜、锡还不少……据说当时只是熔化的金块金片就捡出了一万七千多两。”
建福宫花园,这座集庄严大气与玲珑秀美于一体的宫殿园林,自此从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灾后的灰烬、残存的石台基和紫禁城的苦难伤疤。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是否要对建福宫花园进行复建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1999年国务院批准复建项目,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关于建福宫花园捐资复建工程的协议正式签署,以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为捐款单位、故宫博物院为施工方、国家文物局为监管方,开展建福宫花园原址复建工程。复建工作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修复原则,坚持采用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2006年5月17日,消失的建福宫花园回到故宫,“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还在当年的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联合举行的建筑“中国奖”中获得最佳历史保护项目奖。
修复后的建福宫花园延春阁
修复后的建福宫花园吉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