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剧里的清宫太监给人一种忙碌而自得的印象,有的甚至倚仗着皇帝的信赖,在大臣面前也能耀武扬威。真实的清宫太监是怎样一番处境?他们是否对紫禁城里的生活甘之如饴?是否能做到对“主子”忠心耿耿?
清末太监
明朝宦官专权、干预朝政的案例比比皆是,如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腐败与灭亡。清朝建立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就吸取明朝教训,于顺治十二年(1655)颁布敕谕,“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严禁太监干政。他命人将此谕令制成13块铁牌立在宦官的“十三衙门”内,又制成木牌若干,在宫中各处悬挂。禁止太监干政成为清朝皇家的祖制家法,历代恪守。
清末太监摔跤合影
清·泥塑太监像
清初,福临在宦官吴良辅等的建议下,设置宦官“十三衙门”,其主管也是宦官。为了避免重蹈明朝覆辙,玄烨废除“十三衙门”,由内务府总理宫禁事务,并于康熙十六年(1677)在内务府下设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后称“宫廷监办事处”。乾隆年间,弘历将太监官职限定在四品及以下,避免太监干预朝政,并在《国朝宫史》中对各个岗位太监的名额、职级和职务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则。清末慈禧皇太后时期相关制度被打破,如出现正二品总管太监李莲英等。
在清宫服役并非什么美差,大多数太监生活在充满层级霸凌的高压环境中,一些太监做了错事又怕遭受惩罚,就选择逃离紫禁城。但是他们出逃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因为清宫会对逃亡太监进行追捕——除了由内务府行文、刑部等衙门缉拿,自雍正时期开始,宫中还设立了番役处,专门负责捉拿宫中逃犯。有的太监已然逃出了京城,仍被缉拿回宫;有的太监顺利逃回家乡,家人却畏于私容出逃太监犯包庇之罪,而不肯收留他们。
清道光·粉彩人物图鸟食罐
清朝继承中国传统鸽文化,皇室也爱鸽、养鸽。据《国朝宫史》记载,清朝皇宫的鸽子房便由苍震门侍监首领管辖,由三名太监专门喂养鸽子。
清末两名抱着幼犬的太监
道光年间,惇亲王绵恺性情任性乖张。他不顾清朝严禁内廷太监与王公大臣相互勾结的原则,于道光六年(1826)前后将升平署的太监苑长青私自引入府内。很快,道光皇帝旻宁得知了此事,旋即将涉事太监缉拿归案,并发配为罪奴。而对于胆大妄为的弟弟绵恺,旻宁终究没能狠下心按照宗人府的奏议革其王爵,仅革去他的一切差使并降为郡王,小惩大戒,苦口婆心地希望他改过自新。
清末长春宫小太监王瑞龄
清光绪·太监蟒戏衣
“南府”是清朝早期专门负责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的俗称,下设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钱粮处等,其中内学演员由内廷太监充任,外学演员由民间戏班组成。道光七年(1827),全部外学被裁撤,“南府”更名为“升平署”。
清朝末年,国力日益衰微,宫中对于太监的管理也越发松散,出逃的太监人数激增。据相关学者统计,乾隆时期每年缉拿回宫的出逃太监数量只有个位数,但咸丰元年(1851)内务府便拿获逃亡太监71人。及至同光两朝,太监逃亡数量更是达到高峰,如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96-1897),仅一年时间内就有134名太监出逃,次年也有119名太监逃跑。到了宣统时期,一年内批发的追捕太监命令就有上百条之多,且大多出逃太监根本没有办法缉捕回宫,皇帝已完全无力解决太监出逃的问题。
太监李莲英(右前)、崔玉贵(左前)与慈禧皇太后等人合影
清末慈禧皇太后身边虽曾出现安德海、李莲英、崔玉贵这些因受宠而间接涉足政治的总管太监,但是并未形成如明朝般的系统性专权。其中,六品蓝翎太监安德海仗着慈禧皇太后的宠信,借口前往江南置办同治皇帝大婚物品,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由于他是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离开宫禁,因此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的原则就地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