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代皇子“上学”记

清代吸取前朝经验,十分重视皇子教育,从学制、师资到教材处处留意,逐渐建立起完备的上书房皇子教育制度。

清·《乾隆帝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

皇子书房在哪里

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代皇子集体课读的地方开始被称作“上书房”,也写作“尚书房”,其满语直译为“内廷阿哥读书之所”。上书房的位置起初并不固定,南熏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等宫院都曾作为皇子的教室。清代中期,上书房被明确设置在乾清门内东侧庑房,坐南朝北,面向乾清宫。对此,嘉庆时期的礼亲王昭梿《啸亭续录》认为其位置的选择是因为“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道光年间,这里的统一写法为“上书房”。

乾清门内东侧“上书房”

五更摸黑进书房

清代赵冀曾在《檐曝杂记》中记录下他作为内阁中书被派作军机章京时,在紫禁城中的见闻。那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寻常一天,五更之时,即早上3点至5点,天还没亮,部院百官都还没有抵达乾清门区域,来军机处上班的赵冀却看到黑暗中隐然有一点白纱灯的光亮进入了隆宗门,原来这是皇子进书房读书了。曾在会试屡次落第的赵冀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感慨自己这样要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尚且不能早起,而“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皇子却能做到天天如此勤奋。

清·《道光帝行乐图》轴

此图描绘道光皇帝旻宁与子女休闲行乐的场景。旻宁坐在“澄心正性”亭中关注着玩耍的孩子们;在“芳润轩”中读书的是皇四子(即未来的咸丰皇帝),以及皇六子(即日后的恭亲王);放风筝的是幼年的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画面右侧的两位女性分别是旻宁的第四女与第六女。

师傅的汉文传授

最迟至乾隆时期,“皇子六岁入学”就被清代皇室定为家法,并推广至近支子孙。每名皇子都配有从翰林院挑选的师傅教授汉文经典。受到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雍正元年之后,皇子入学需对师傅作揖,师傅站立受礼,此为拜师礼。平日授读时师傅也无须对皇子跪拜。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皇帝主要划定教育方向,颁旨要求皇子学习的书籍只占少数,具体教材交由师傅遴选。

清·《颙琰庆祝长春图像》卷

此图效仿《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表现出父子亲睦的温馨氛围。但画面中只有三个人物,是嘉庆皇帝颙琰子嗣较少的真实写照。

“谙达”的满族教习

除了汉文师傅,皇子们还有教习满、蒙语言与骑射的“满洲谙达”。受到八旗制度下主仆尊卑观念的影响,满洲谙达需向皇子长跪请安,并自称奴才。清代皇帝十分重视满族语言及文化传统的延续,如康熙皇帝玄烨为了给太子胤礽提供最为纯正的满语与满洲礼法教学,特地选用了不识汉字的吏部尚书、满洲正白旗人达哈塔;嘉庆二十三年(1818),23岁的皇子绵恺在生日当天照例进宫向嘉庆皇帝颙琰请安,颙琰用满语询问了几句,绵恺竟答不上来,颙琰对此非常生气,下令对格图肯、福堂泰等满洲谙达施以罚俸一年的惩罚。

清·《旻宁戎装像》轴

满族先祖以畜牧、游猎为生,清代皇帝将骑射典制奉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皇帝们不仅大都精通骑射、尚武勇猛,也对皇子寄予同样的期待。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林清带领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彼时年仅16岁的旻宁一马当先,举枪射向起义军,并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这也为他日后继承大统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弘历的学习评语

雍正八年(1730),19岁的皇子弘历精选自己的诗文习作集结成《乐善堂文钞》十四卷。除了自己作序一篇以外,他还先后邀请弟弟弘昼,表兄弟兼同窗福彭,师傅鄂尔泰、张廷玉、蒋廷锡、福敏、顾成天、朱轼、蔡世远、邵基、胡煦,叔叔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允禧作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对弘历学习情况的“评语”。其中,朱轼说“皇四子、五子年甫十三岁已熟读诗书,四子背诵不遗一字,已乃精研《诗经》《尚书》《易经》《春秋》《戴礼》宋儒性理诸书,然后旁及《通鉴》《纲目》《史记》《汉书》八家之文”;蔡世远评价“皇子仁孝、聪明、逊志时敏,自四子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诸书以及古文渊鉴,名臣奏议之有关于学术治道者,莫不讲贯习复蕴之”,足见其博闻强识。

乾隆皇帝弘历撰《乐善堂全集》(武英殿刻本)

清·弘历临颜真卿《多宝塔碑》页

这是弘历少年时期学习书法时的习作。 7wLU3PPx20h69SDm22DzEFoxHWzBs3WzveBmN9B2e3IrFBwN6tRYckyrsxibyR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