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清皇帝“写检讨”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即天帝的儿子,这是封建时代统治者基于民众的天神迷信,为自己赋予至高无上威严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身份标榜是一把双刃剑。当发生自然灾害、政治危难、战乱滋扰等意外事故时,古人往往归因为“天子失德”。“天子”这个难辞其咎的第一责任人便要通过公开发布罪己诏的方式,向民众检讨自身过失。紫禁城里,明清两代就有十多位皇帝曾经“写检讨”。

拒不反思的朱厚照

明朝多位皇帝都曾“写检讨”,如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等都曾因极端气候或彗星天象发布过罪己诏。不过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他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内耗”的人。正德九年(1514)正月十六日,皇帝寝宫乾清宫被焚毁,失火原因是朱厚照在宫中张灯结彩“依檐设毡幕而贮火药于中”。在大臣的推动下,朱厚照于正月二十八日发布罪己诏,反省其治下的自然灾害、民众流离、贪污腐败等问题,并大赦天下。然而这一反思似乎只是走走形式,据《明武宗实录》记载,看到乾清宫着火时,朱厚照还戏称“好一棚大烟火”;《明史》则提到当年年底为建乾清宫又“加天下赋一百万”。朱厚照此后依然我行我素,纵情享乐,最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死在豹房。

明·《明武宗朱厚照像》

明正德·孔雀绿釉碗

孔雀绿釉是一种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

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洗在古代用途广泛,既有盥洗用具,也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正德素三彩器古朴雅致,成就卓著,是显赫一时的珍品。

明正德·斗彩阿拉伯文出戟瓶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陶瓷工艺,是明朝彩瓷大发展的标志之一。明初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这一时期官窑瓷器上流行以阿拉伯文、波斯文装饰,表达吉祥祈福。

意外“背锅”的朱由校

天启六年(1626)五月初六上午,北京西南角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场离奇的爆炸。根据当时民间邸报《天变邸抄》与太监刘若愚《酌中志》等描述,爆炸不仅造成十数里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还有20多株大树被连根拔起,伤者与尸体都呈现出失去衣服以致赤身裸体的奇怪景象,爆炸声甚至传到了一百四十里外的密云、一百八十里外的平谷。种种不同寻常的现象,给这一灾变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对于这次爆炸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说是地震引起的火药库爆炸,有说是火药管理不善引起的自焚爆炸,有说涉及龙卷风,有说是球形闪电导致。此外,在当时党争激烈的背景下,也存在有人出于政治目的,故意夸大灾变之诡异、从而将舆论引向“妇寺作乱、天变示警”的可能性。但是无论真相为何,无论是否夸大,对于彼时迷信的民众来说,这种超出日常经验的离奇事件只能由皇帝来“背锅”。皇帝朱由校不得不发布罪己诏,并亲诣太庙“恭行问慰礼”。

明·《明熹宗朱由校像》

明天启·青花出戟花觚

此花觚外口下有青花楷体“天启年米石隐制”七字横款,带有此款的瓷器极为罕见。

借机改革的玄烨

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直隶省中北部发生大地震,史称三河-平谷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级,是北京周边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积尸如山,莫可辨认”。面对这一“亘古未有之变”,康熙皇帝玄烨迅速采取实际措施抗震救灾,包括要求户部、工部尽快查明灾情,迅速制定救助措施;发放“仓库银米赈济”,在各地开设粥厂;派太医院给受伤灾民送医送药;“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并号召八旗各佐领下的富家官绅捐资。此外,他还召集大小臣工检讨朝政得失,下罪己诏。在这里,玄烨不仅真正发挥了罪己诏的功能,即笼络人心、达到众志成城的局面,并给予国家民众积极的愿景、化解社会矛盾,还借“写检讨”的时机,随之推出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方法,用惠民之利化解灾异之痛,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清康熙·檀香木瑞兽纽“育德勤民”宝

清·《康熙帝玄烨像》轴 659fN+mp8Phx17+Jk0xO7T1WW8iCj+F3pjzzRVgz9DcBzS6xfLuj9QrCfHx8kd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