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占领波兰

波兰战役是装甲部队和空军联合作战的机动战理论在战争中的首次展示和证明。当该理论最初在英国形成时,其行动被人用“闪电”来描述。此后,它以“闪电战”的名称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这很恰当,但也很讽刺。

波兰非常适合展示闪电战。它的边界线非常长——总共约3500英里。毗邻德国领土的1250英里边界线,最近因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而延长到1750英里。这也导致波兰的南翼暴露在德国入侵危险之下——就像面对东普鲁士的北翼一样。波兰西部已成为德国下巴之间的巨大突出部。

波兰平原地势平坦,对机动入侵者来说相当容易——尽管不像法国那么容易,因为波兰缺乏良好的道路,道路外常是深厚的沙地,而且有些地区多湖泊和森林。但是,德军入侵时间的选择将这些缺点降到了最低程度。

波兰陆军如果集结得更远一些,在维斯瓦河和桑河宽阔的河道后面,那将是更明智的选择,但这意味着波兰必须放弃该国最有价值的一些地区。西里西亚煤田靠近边境,1918年前属于德国,而大部分主要工业区虽然更靠后,但位于河流屏障以西。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也很难想象波兰人能守住这些前沿地区。但是,试图延缓敌人向主要工业区推进的经济考量,因民族自豪感、军事过度自信以及对西方盟友能施以援手的过高估计而得到了极大强化。

这种不切实际的态度在波兰的兵力部署中暴露。大约三分之一的波兰军队集中在但泽走廊内或其附近,在那里他们面临来自东普鲁士和西线德军的双重包围的危险。这种对民族自豪感的放纵——反对德国重新进入1918年前的领土——必然以牺牲可用于保卫对波兰防御更为关键地区的兵力为代价。因为在南部,面对德军主要的进军路线,波兰部署的力量很薄弱。与此同时,波兰近三分之一的部队聚集在中轴线以北的罗兹和华沙之间,由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 元帅指挥。这次集结体现了进攻精神,但其通过反击进行干预的目的并不符合波兰陆军有限的机动能力,即使这种机动能力没有受到德国空袭铁路和公路交通路线的限制。

波兰陆军的推进总体上使他们丧失了打一系列阻击战的机会,因为他们的步兵部队无法在被侵略者的机械化纵队击溃之前回到后方阵地,并在那里驻扎。在波兰广阔的土地上,陆军的非机械化状态比在预备队全部被召集之前就被突然袭击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严重。缺乏机动性比动员不充分更致命。

同样,德军在入侵中部署的40多个正规步兵师的作用,远小于他们由6个装甲师、4个轻装师(配备两个装甲分队的摩托化步兵)和4个摩托化师组成的14个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师。正是他们的纵深快速推进决定了战局,再加上德国空军的空中打击,摧毁了波兰的铁路系统,并在入侵初期摧毁了波兰的大部分空军。德国空军以非常分散的方式作战,而不使用大编队,但它因此在尽可能广泛的地区造成了逐渐瘫痪的局面。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伪装成波兰广播的德国无线电轰炸,这大大加剧了波兰后方的混乱和士气低落。所有这些因素都产生了倍增效应,因为波兰人过于自信,认为他们的人力能够击败机器,结果却导致了彻底的幻灭。

9月1日凌晨6时不到,德军越过波兰边境,空袭在一小时前就开始了。在北部,入侵由博克集团军群实施,该集团军群由德国第3集团军(屈希勒尔 指挥)和第4集团军(克卢格 指挥)组成。前者从东普鲁士的侧翼位置向南推进,后者则向东推进,越过波兰走廊,与前者一起包围波兰军队的右翼。

南部的入侵行动由伦德施泰特集团军群负责。该集团军群的步兵几乎是博克集团军群的两倍,装甲兵也比博克集团军群多。该集团军群由德国第8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 指挥)、第10集团军(赖歇瑙 指挥)和第14集团军(利斯特 指挥)组成。布拉斯科维茨集团军位于左翼,负责向制造业中心罗兹推进,帮助孤立波兹南突出部的波军部队,同时掩护赖歇瑙集团军的侧翼。利斯特集团军位于右翼,负责向克拉科夫推进,同时利用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穿越山区隘口,迂回包抄波兰军队的喀尔巴阡侧翼。然而,决定性的一击由赖歇瑙在中部发起,为此,大部分装甲部队分配给了他。

入侵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波兰领导人轻视防御,很少投入精力建设防御工事,而是宁愿依靠反攻——他们相信,尽管缺乏机械化装备,他们的陆军也能有效地实施反攻。因此,机械化入侵者很容易找到并突破开阔的前进道路,而波兰的大多数反攻都在德军的反击和对其后方威胁的双重压力下失败了。

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参战之时,克卢格的进攻已经切断了走廊,到达了维斯瓦河下游,而屈希勒尔从东普鲁士向纳雷夫河的进攻正在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赖歇瑙的装甲部队已经突进到瓦尔塔河,并强行渡河。与此同时,利斯特的部队从两翼向克拉科夫集中,迫使希林的部队放弃该城,撤退到尼达河和杜纳耶茨河一线。

到4日,赖歇瑙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并越过边界50英里以外的皮利察河。两天后,他的左翼在占领托马舒夫后,已经进入了罗兹的后方,右翼则进入了凯尔采。因此,掩护罗兹地区的波兰罗梅尔集团军遭到了侧翼包抄,而库特泽巴的集团军仍然在波兹南附近,面临被孤立的危险。其他德军部队都在完成由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 策划、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 指挥的大规模包围行动中取得了进展。波军分裂成互不协同的小部队,其中一些正在撤退,另一些则对最近的敌军纵队发动了零星的攻击。

如果不是因为德国人一直有不让机动部队甩开后方步兵大军太远的传统倾向,德军的前进速度可能还会更快。但新获得的经验表明,这种风险被对手的混乱所抵消,因此他们采取了更大胆的行动。赖歇瑙的装甲军利用罗兹和皮利察河之间的空隙,于8日冲到了华沙郊区——第一个星期他们走了140英里。第二天,他右翼的轻装师到达了华沙和桑多梅日之间的维斯瓦河以南。然后,他们转向北方。

与此同时,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利斯特的机动部队已依次渡过杜纳耶茨河、比亚瓦河、维斯沃卡河和维斯沃克河,直抵著名的普热梅希尔要塞两侧的桑河。在北部,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屈希勒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越过纳雷夫河,正在攻击华沙后方的布格河防线。因此,当钳形攻势正在华沙以西维斯瓦河弯道处合围波兰军队时,外部更大的钳形攻势正在大力展开。

在入侵的这个阶段,德军的计划发生了重大变化。波兰军队那边一片混乱,其纵队似乎朝不同的方向移动,扬起的尘土遮蔽了空中视野,使得德国人一时也搞不清形势。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倾向于认为,北部大部分波兰军队已经逃过维斯瓦河。基于这一假设,他们下令赖歇瑙的集团军在华沙和桑多梅日之间渡过维斯瓦河,目的是拦截预期向波兰东南部撤退的波兰军队。但伦德施泰特表示反对,因为他确信大部分波兰军队仍在维斯瓦河以西。经过一番争论,他的观点占了上风,赖歇瑙的集团军被调往北方,在华沙以西的布祖腊河沿岸建立了一个阻击阵地。

结果,剩余的大部分波兰军队在撤过维斯瓦河之前就被困住了。德军除了沿抵抗最弱的防线进行战略突破获得优势之外,还获得了战术防御的优势。要取得最终胜利,他们只需坚守阵地——因为面对的是一支正在逆行、后方基地被隔断、补给短缺、侧翼和后方受到布拉斯科维茨集团军和克卢格集团军夹击的军队的仓促进攻。尽管波兰人奋勇作战,他们的勇敢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最终只有一小部分人成功在夜间突围,与华沙守军会合。

10日,雷兹-希米格维元帅下令全军撤退到波兰东南部,那里由索斯科夫斯基 中将指挥,目的是在一条相对狭窄的战线上构筑防御阵地,进行长期抵抗。但是,现在这只是一个徒劳的希望。在维斯瓦河以西的大包围圈不断收紧的同时,德军正在深入维斯瓦河以东地区。此外,他们还绕过了北部的布格河防线和南部的桑河防线。在屈希勒尔的战线上,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向南推进,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发起了大范围的侧翼进攻。在利斯特的战线上,克莱斯特的装甲军于12日抵达利沃夫市。德军在这里被阻截,但他们向北扩展,与屈希勒尔的部队会合。

尽管德国入侵部队感受到了纵深推进深入敌后带来的压力,而且燃料也即将用完,但波兰指挥系统已经严重混乱,无法从敌人的暂时松懈或许多孤立的波兰部队仍表现出的顽强中获益。当德军接近完成包围时,这些部队在各自为战中浪费了精力。

9月17日,苏军越过波兰东部边境。这场背后袭击决定了波兰的命运,因为几乎没有波兰军队留下来抵抗第二次入侵。第二天,波兰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越过罗马尼亚边境——波兰武装部队总司令发信息命令他的部队继续战斗。也许消息没有传到大多数人那里是件好事,但仍有许多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英勇地执行了命令,尽管他们的抵抗逐渐瓦解了。华沙守军虽然遭到空中和地面的猛烈轰炸,但还是坚持到了28日,最后一支相当大的波兰部队直到10月5日才投降,而游击队的抵抗一直持续到冬季。大约8万人越过中立国边境逃走了。

德军和苏军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在一条从东普鲁士向南经过比亚韦斯托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利沃夫到喀尔巴阡山脉的战线上会师,并互相问候。德苏双方这种伙伴关系因共同瓜分波兰而得以确立,但并不牢固。

与此同时,法军只是在德国西线取得了些许进展。这看起来是,也确实是减轻盟友压力的无力之举。鉴于德军兵力和防御工事的薄弱,人们自然会觉得他们本可以做得更多。但同样,更深入的分析往往会纠正由敌对双方兵力比较数字所得出的明显结论。

尽管法国北部边境长达500英里,但法军若想发动进攻,只能限制在从莱茵河到摩泽尔河的90英里狭窄地带——除非他们侵犯中立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德国人能够将他们最精锐的兵力集中在这个狭窄地带,他们在齐格菲防线的前沿布下密集的地雷,从而拖延进攻者。

更糟糕的是,除了一些初步的试探性攻击,法军直到9月17日左右才发动攻势。到那时,波兰显然已经濒临崩溃,他们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取消进攻。他们无法提前发动攻击,是因为他们的动员系统本身已经过时了。这是他们依赖征兵制的致命产物——直到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军”从日常工作中被召集起来,编队准备好作战,这支军队才能有效地投入战斗。但是,法国统帅部坚持旧的战术思想——特别是他们认为任何进攻都必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以大规模炮击来准备——这进一步拖延了时间。他们仍然认为重型火炮是对付任何防御阵地必不可少的“开罐器”。但他们大部分重型火炮必须从仓库中取出,直到动员的最后阶段,也就是第16天才能使用。这种情况制约了他们发动进攻的准备工作。

过去几年,法国政治领导人保尔·雷诺一直认为这些观念已经过时,并敦促建立一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机械化部队,随时准备采取行动,而不是依靠那些老旧的、动员缓慢的应征兵。但他的声音就像荒野中的呐喊。法国政治家和大多数法国军人一样,信任征兵制和兵员数量。

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在东线,一支极其落后的军队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和一支强大的空军迅速瓦解,后者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战术。与此同时,在西线,一支行动迟缓的军队无法形成任何有效的压力就已经为时已晚。 UmGG4/OrrnEHzOr36xpQvYiV7DTjCLRV9gmuFlGh+X3gIkpa4cWMa+FR+VS8cN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