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9月1日,星期五,德国军队入侵波兰。3日,星期日,英国政府向德国宣战,以履行其先前向波兰作出的保证。六个小时后,法国政府犹豫不决地跟随英国的脚步。
70岁的首相张伯伦先生在向英国议会发表这一决定命运的声明时最后说道:“我相信我可以活着看到希特勒主义被摧毁、解放的欧洲重新建立的那一天。”不到一个月,波兰就被占领了。九个月内,西欧大部分地区被蔓延的战争洪流淹没。虽然希特勒最终被推翻,解放后的欧洲却并没有重建起来。
在对表示宣战欢迎时,代表工党发言的阿瑟·格林伍德先生表示,他感到如释重负,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无法忍受的悬念折磨已经结束。我们现在知道了最坏的情况”。从欢呼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表达的是下议院的普遍感受。他最后说道:“愿战争迅速而短暂,愿随后的和平永远骄傲地矗立在邪恶之名的废墟之上。”
通过对双方力量和资源的合理计算,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场战争可以“迅速而短暂”,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希望法国和英国能够独自战胜德国——无论战争持续多久。更愚蠢的是认为“我们现在知道了最坏的情况”。
人们对波兰的实力抱有幻想。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外交大臣,本应消息灵通——认为波兰比苏联更有军事价值,因而更愿意与波兰结盟。这就是他在3月24日向美国大使传达的信息。几天后,英国突然决定向波兰提供担保。7月,英军监察长艾恩赛德
上将访问了波兰陆军,回国后提交了丘吉尔先生所称的“最有利”的报告。
人们对法国陆军抱有更大的幻想。丘吉尔本人曾将其描述为“欧洲训练最完善、最忠诚的机动部队”。
战争爆发前几天,当他见到法国野战军总司令乔治上将,看到法军和德军的实力对比时,他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说:“你们才是主人。”
这可能增加了他敦促法国尽快宣战以支持波兰的热情——法国大使的电报说:“最激动的人是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他洪亮的声音使电话都震动了。”同样在3月,丘吉尔宣布自己“完全同意首相”对波兰的担保。他和几乎所有英国政治领袖一样,都强调过其作为维护和平的手段的价值。劳合·乔治先生是唯一一个指出这一提议不切实际和危险的人——《泰晤士报》将他的警告描述为“劳合·乔治先生的一次无可救药的悲观情绪的爆发,他现在似乎生活在一个他自己的奇怪而遥远的世界中”。
为了对比起见,应该提到的是,这些对前景的幻想并没有在较为冷静的军方圈子中传播。
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主流被盲目乐观的情绪所淹没,失去了对眼前现实的感觉,并遮蔽了长远的眼光。
波兰能坚持更长时间吗?法国和英国能做更多的事情来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吗?从现在已知的武装力量来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乍一看似乎都是“能”。波兰的兵力足以遏制前线的德军,至少可以长期拖延他们的前进。从数字上看,同样明显的是,法军应该能够击败留在西线与他们对抗的德军。
波兰陆军由30个现役师和10个预备师组成。它还拥有至少12个大型骑兵旅——尽管其中只有一个是摩托化旅。其潜在的兵力甚至比这些师的总数还要大——因为波兰有近250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供动员。
法国动员的力量相当于110个师,至少有65个现役师,其中包括5个骑兵师、2个机械化师和1个正在组建的装甲师——其余的是步兵。在总数中,即使在为法国南部和北非抵御来自意大利的潜在威胁提供防御力量后,法国统帅部仍能够将85个师集中在其面对德国的北部战线上。此外,他们还可以动员500万训练有素的士兵。
英国曾承诺在战争开始时向法国派遣4个正规师——除了为中东和远东提供防御力量——实际上派出了相当于5个师的兵力。然而,由于海上运输问题,以及为避免空袭而必须采取的迂回路线,最初的特遣部队直到9月底才抵达。
除了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正规军外,英国刚刚组建并装备了一支由26个师组成的本土野战军,战争爆发时,政府已计划将总数扩大到55个师。但这支新部队的第一批特遣部队直到1940年才准备好投入战场。与此同时,英国的主要贡献只能是凭借海军力量实施海上封锁——这是一种天生见效较慢的传统施压形式。
英国拥有一支超过600架飞机的轰炸机部队——是法国的两倍,但远不及德国的一半——鉴于当时服役的飞机机型和航程有限,它无法直接攻击德国造成严重影响。
德国动员了98个师,其中52个是现役师(包括6个奥地利师)。然而,在另外的46个师中,只有10个师适合动员,而且这些师中的大部分人是服役仅一个月的新兵。其他36个师主要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组成,这些40多岁的老兵对现代武器和战术知之甚少。他们非常缺乏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些师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训练以使其能作战——甚至比德国统帅部估计的时间还要长,这让统帅部深感震惊。
1939年,德军还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这是一场其首脑们没有预料到的战争,他们听信了希特勒的保证。他们不情愿地同意了希特勒迅速扩充军队的要求,因为他们更喜欢逐步建立训练有素的骨干队伍,但希特勒一再告诉他们,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这种训练,因为他不打算在1944年之前冒险打一场大战。与军队规模相比,武器装备也仍然非常短缺。
然而,事后人们普遍认为,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全面胜利是由于其武器装备和人数的压倒性优势。
这种错误的看法很难消失。丘吉尔甚至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写道,1940年德国至少拥有1000辆“重型坦克”。事实上,他们当时根本没有重型坦克。战争开始时,他们只有少数几辆中型坦克,重量仅为20吨。他们在波兰使用的大多数坦克重量很轻,装甲也很薄。
计算一下军事力量对比表,可以看出波兰和法国加起来有130个师,而德国总共有98个师,其中36个师几乎没有受过训练,也缺乏组织。在“训练有素的士兵”数量上,德国更没有优势。可以抵消这种不利数据对比的是,实力较强的联军被位于中央的德军分成了两部分。德国人能够攻击两个伙伴中较弱的一方,而法国人如果想解救盟友,就必须攻击德国人已有准备的防御工事。
即便如此,从数量上看,波兰军队拥有足够多的兵力来抵挡向他们发起的进攻——进攻部队由48个现役师组成。随后,又有6个预备役师被动员起来,但在他们投入战斗之前,波兰战争就结束了。
从表面上看,法军似乎拥有足够的优势来粉碎西线的德军,并突破莱茵河。德国将军们感到惊讶和宽慰的是,法军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倾向于从1918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又像英国人一样高估了法国陆军。
但是,如果更仔细地研究一下,尤其是更清楚地了解固有的不利条件和1939年首次付诸实践的新战争技术,就会发现,波兰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法国是否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波兰,情况不大相同。从现代视角来看,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人们就已觉得局势不可逆转。
丘吉尔在战争回忆录中描述了波兰的崩溃。他说:
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真正理解装甲车辆能够抵御炮火,并能一天前进100英里
这一新事实的后果。
这句话非常正确,因为它适用于两国的大部分高级军官和政治家。但首先是在英国,一小群进步的军事思想家公开地、不断地设想和解释这些新的可能性。
在他的战争回忆录第二卷中,丘吉尔谈到了1940年法国的崩溃,尽管有所保留,他还是承认:
多年来,我从未接触过官方信息,因此无法理解自上次战争以来,大批快速移动的重型装甲部队入侵所造成的革命性的破坏力。我知道一点点,但它并没有改变我内心应该改变的信念。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声明,来自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支持坦克作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人。丘吉尔的坦率承认是可敬的。但他一直担任财政大臣到1929年,而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装甲部队于1927年在索尔兹伯里平原组建,以试验高速坦克战倡导者多年来所宣扬的新理论。他完全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参观了工作中的实验部队,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还继续与他们保持接触。
法国对新战争理念的不理解和官方抵制甚至比英国更严重。波兰又比法国更严重。这种不理解是1939年两军失败的根源,也是法国在1940年再次惨败的根源。
波兰人占据统治地位的军事思想已经过时,他们的军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过时了。他们没有装甲师或摩托化师,他们的老式编制中非常缺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此外,波兰领导人仍然寄希望于大量骑兵的价值,并可悲地相信骑兵冲锋是可能的。
在这方面,可以说他们的想法已经过时了80年,因为早在美国内战时期就已经证明骑兵冲锋徒劳无功,但骑兵官兵继续对这一教训视而不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军队都保留了大量骑兵,希望取得从未实现的突破,这是那场僵持不下的战争的最大闹剧。
另一方面,法国人拥有许多现代军队的构成要素,但他们没有将其整合成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因为法国高层的军事思想已经落后了20年。与战败后流传的说法相反,到战争爆发时,法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比德国制造的还多——其中许多坦克比德国坦克更大、装甲更厚,但速度要慢一些。
但法国最高统帅部仍然以1918年的眼光看待坦克——将其视为步兵的仆从,或作为补充骑兵的侦察部队。在这种老式思维方式的驱使下,他们推迟将坦克编为装甲师——不像德国人——并且仍然倾向于将坦克分散使用。
法国军队,尤其是波兰军队,在新型地面部队方面实力薄弱,而他们又缺乏空中力量来掩护和支援其军队,这让他们雪上加霜。波兰人的这种状况是由于缺乏制造资源,但法国人没有这样的借口。在这两种情况下,空中力量的需求都被置于建立大型军队之后——因为将军们在军事预算的分配中占主导地位,而他们自然倾向于支持他们熟悉的那种部队。他们远没有意识到,地面部队的效力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足够的空中掩护。
两支军队的衰败都可以归因于高层致命的自满情绪。就法国而言,这种自满情绪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其盟友一直推崇他们的军事知识。波兰人则因1920年击败苏联而产生了这种情绪。两国的军事领导人长期以来对自己的军队和军事技术表现出骄傲自满。公平地说,一些年轻的法国军人,如戴高乐上校,对当时在英国宣扬的坦克战新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法国高级将领很少关注这些源自英国的“理论”——这与研究这些理论的德国新派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
即便如此,德国陆军还远未成为一支真正高效和现代化的部队。它不仅整体上还没有做好参战准备,而且大部分现役师的模式也已经过时,而高级指挥官的观念仍然陈旧。但战争爆发时,它已经组建了少量新型部队——六个装甲师和四个“轻型”(机械化)师,以及作为后援的四个摩托化步兵师。这只占总数的一小部分,但比德军的其他所有部队都重要。
与此同时,德国最高统帅部犹豫不决地承认了高速战争的新理论,并愿意试一试。这首先要归功于海因茨·古德里安
上将和其他一些人的热情倡导,以及他们的论点对希特勒的吸引力——希特勒喜欢一切能迅速解决问题的想法。总之,德军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并不是因为它的力量具有压倒性优势或形式上完全现代化,而是因为它比对手先进,这个程度虽然不大,但非常重要。
1939年的欧洲局势使克列孟梭
在上一次大国冲突中被广泛引用的那句话具有了新的意义:“战争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只留给军人。”因为现在即使完全信任军人的判断,也不能把战争只留给军人。维持战争的权力,已经从军事领域转移到了经济领域。随着战场上机器力量对人力的支配日益增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工业和经济资源在大战略范畴将前线的军队推到了次要地位。除非工厂和油田的补给能够不间断地维持,否则军队就只不过是些毫无战斗力的死物。在满怀敬畏的民众眼中,行军的纵队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现代战争科学家眼中,他们只是传送带上的木偶。而在这方面呈现出了可以拯救文明的潜在因素。
如果只考虑现有的军队和军备,情况会更加糟糕。《慕尼黑协定》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平衡,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使法国和英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无论他们如何加快军备计划,都无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抵消捷克斯洛伐克35个装备精良的师被撤出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军队被推出的影响。
截至3月,法国和英国增加的军备被德国突袭无助的捷克斯洛伐克获得的军备所抵消,德国接管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火工厂和军事装备。仅重炮一项,德国的数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更糟糕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的帮助使佛朗哥彻底推翻了西班牙共和政府,从而给法国边境以及英法两国的海上交通带来了新的威胁。
从战略上讲,除了得到苏联的支持,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保证双方力量在预期时间内恢复平衡。从战略上讲,此时是德国与西方列强摊牌的最佳时机。但战略平衡取决于经济基础,在战争压力下,经济基础能否长期支撑德国军队的重量令人怀疑。
战争所必需的基本产品有20种左右。煤炭用于一般生产。石油用于动力。棉花、羊毛、铁用于制造炸药。橡胶用于运输。铜用于一般武器和各种电气设备。镍用于炼钢和制造弹药。铅用于制造弹药。甘油用于制造炸药。纤维素用于制造无烟火药。汞用于制造雷管。铝用于制造飞机。铂用于化学设备。锑、锰等用于炼钢和一般冶金。石棉用于弹药和机械。云母用作绝缘体。硝酸和硫用于制造炸药。
除煤炭外,英国自身缺乏大部分所需资源。但只要确保海洋的利用,大部分产品都可以在大英帝国获得。就镍而言,全世界约90%的供应来自加拿大,其余大部分来自法国殖民地新喀里多尼亚。主要短缺的是锑、汞和硫黄,而石油资源也不足以满足战争需求。
法兰西帝国无法补充这些短缺物资,此外还缺少棉花、羊毛、铜、铅、锰、橡胶和几种需求量较小的物资。苏联大部分产品供应充足,但它缺少锑、镍和橡胶,而铜和硫黄的供应量也不足。
所有列强中,处境最为优越的是美国,它生产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大约一半的棉花和近一半的铜,而其自身仅依赖外部资源供应锑、镍、橡胶、锡和部分锰。
柏林—罗马—东京三角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意大利几乎每种产品都需要进口,甚至煤炭也是如此。日本几乎同样依赖外国资源。德国国内不产棉花、橡胶、锡、铂、铝土矿、汞和云母,而铁矿石、铜、锑、锰、镍、硫黄、羊毛和石油的供应也相当不足。通过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铁矿石的短缺,而通过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能够以优惠条件获得更多的铁矿石供应,以及汞的供应,尽管它能否持续取决于对海洋的利用。此外,德国还成功地用一种新的木材替代品满足了对羊毛的部分需求。同样,尽管成本比天然产品高得多,但德国橡胶需求的五分之一来自“丁钠橡胶”,汽油需求的三分之一来自合成燃料。
轴心国在战争能力方面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此,当时军队越来越依赖机动作战,空军已成为军事力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煤炭衍生品外,德国从自己的油井中获得了大约50万吨石油,从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获得的石油量微不足道。为了满足和平时期的需求,德国必须进口近500万吨石油,主要来源是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美国、苏联和罗马尼亚。在战时不可能从前四个国家获得石油,而后两个国家只有通过征服才能获得。此外,据估计,德国战时的石油需求量每年将超过1200万吨。有鉴于此,很难指望增加人工燃料生产就能满足需求。只有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夺取罗马尼亚的油井(产量为700万吨石油)才能弥补短缺。
如果意大利参战,其需求的满足将会更加困难,因为在战争中,意大利每年可能需要400万吨石油,而即使意大利的船只愿意穿越亚得里亚海,也只能从阿尔巴尼亚获得约2%的补充。
设身处地为可能的对手着想,可以很好地避免自己动摇。尽管军事前景黯淡,但德国和意大利的资源不足以维持一场长期战争,这还是有理由让人感到欣慰的——如果在战争爆发时与他们对抗的国家能够经受住早期的冲击和压力,直到援军到来。在目前即将发生的冲突中,轴心国的命运将取决于战争能否迅速结束这一偶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