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章
入侵苏联

苏联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空间、后勤和机械因素,而不是战略和战术。虽然一些作战决策非常重要,但它们的影响并没有机械缺陷与空间过大的影响那样大,而且它们的影响必须根据这些基本因素来衡量。通过查看苏联地图,很容易理解空间因素,但机械因素需要更多解释。关于它的初步分析对理解这场战事至关重要。

就像希特勒以往的入侵一样,一切都取决于机械化部队,尽管它们只占部队总兵力的一小部分。可用的19个装甲师仅占德国和仆从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其余庞大兵力中,只有14个摩托化师能够跟上装甲先锋部队的步伐。

1941年,德国陆军总共拥有21个装甲师,而1940年只有10个。表面上装甲兵力似乎增加了一倍,但这只是假象。这主要是通过削减每个装甲师的兵力来实现的。在西线战役中,每个师的核心是一个由两个团组成的坦克旅,每个团有160辆坦克。入侵苏联之前,每个师都抽出一个坦克团,并以这些坦克团组建新的师。

一些最资深的坦克专家反对这一决定。他们指出,这一决定的真正效果是增加所谓装甲部队的人员数量和非装甲辅助部队的数量,而装甲部队的规模保持不变,从而削弱了每个师的打击能力。在每个师的1.7万名官兵中,只有大约2600人是“坦克兵”。但是,希特勒固执己见。鉴于苏联幅员辽阔,他希望拥有更多能够进行纵深打击的师,他认为苏军的技术劣势可以弥补德军自身装甲师坦克实力的削减。他还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由于“马克Ⅲ”型和“马克Ⅳ”型坦克的产量不断增加,现在每个师的装甲力量中有三分之二是中型坦克——火炮更大,装甲厚度增加一倍——而在西线战役中,三分之二是轻型坦克。因此,即使规模减半,其打击力也会增强。就当时情形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不错的论点。

然而,坦克规模的缩小凸显了德国“装甲师”的根本缺陷——其大部分部队是非装甲的,缺乏越野机动性。坦克在战争中取得的最大进步——甚至比它恢复使用装甲更重要——是它能够脱离公路,不再依赖平整坚硬的现成轨道。轮式车辆只是加快了行军速度,并以更灵活的形式再现了铁路的效果,而坦克彻底改变了机动性。坦克通过在移动时铺设自己的轨道,不再需要沿着预制轨道走固定路线,从而用二维运动取代了一维运动。

这种潜力的重要性已被最初的英国机械化战争倡导者所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提出的装甲部队模式中,所有车辆,包括运载补给物资的车辆,都应为履带式越野车辆。他们的设想甚至在德国军队中也没有实现,而德国军队比其他任何军队都更善于利用这种车辆。

1941年重组的装甲师总共只有不到300辆履带式车辆,而轮式车辆则有近3000辆,其中大部分是公路车辆。在西线战役中,这种车辆的数量过多没什么问题,当时守军防御部署不当,遭受了全面的溃败,而进攻方可以利用完善的公路网络来抓住机会。但在东线,由于合适的道路稀少,从长远来看,这成了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德国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他们实际上落后于他们奉为成功关键的理论整整20年。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那样的成功,是因为对手的装备更加落后。尽管苏军在坦克数量上占有巨大优势,但他们的机动车辆总数非常有限,甚至连他们的装甲部队都没有足够的机动运输工具。这成为他们应对德军装甲部队进攻的重大障碍。

在这次进攻中,德国装甲部队共有3550辆坦克,只比入侵西欧时多了800辆。(然而,苏军在8月份声称他们摧毁了8000辆坦克。)根据斯大林1941年7月30日给罗斯福的电报,苏军坦克总数为2.4万辆,其中一半以上在苏联西部。

6月22日(星期日)清晨,洪水般的德军在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形成三股平行的洪流越过边境。在左边,勒布元帅领导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越过东普鲁士边境,进入苏占立陶宛。在中央偏左,华沙以东,博克元帅领导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大规模进攻苏军在波兰北部形成的突出部两侧。在中央偏右,有一段长达60英里的平静地带,德军的洪流被普里皮亚季沼泽地西端所阻隔。在右边,伦德施泰特元帅领导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加利西亚沿苏军防线形成的利沃夫突出部北侧向前推进。

博克的右翼和伦德施泰特的左翼之间故意留出空隙,以便集中兵力使进攻路线畅通无阻。德军的推进速度在第一阶段因此而加快。但由于普里皮亚季沼泽地未被侵占,苏军获得了一片掩蔽区,他们的后备力量可以在那里秘密集结,此后,他们可以在那里向南发动一系列侧翼反击,从而阻止伦德施泰特向基辅推进。如果博克在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北的推进成功将苏军困在明斯克周围,那么这种侧翼威胁便可得到有效化解。

德国的进攻重心在中央偏左。博克被赋予了在西线进攻中担任主角的重任,但随后该任务从他的集团军群转交到了伦德施泰特的集团军群。为了完成这一决定性的任务,他得到了大部分装甲部队,即古德里安和霍特 指挥的两个装甲集群,而其他集团军各有一个。博克还指挥着德国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三个步兵军。

每个装甲集群(后来改编为装甲集团军)由四到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组成。

虽然所有德国领导人都同意胜负将取决于这些装甲集群的使用,但关于最佳使用方式的意见分歧却愈演愈烈。这场“论战”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些高级指挥官希望以一场经典的包围战摧毁苏军,并在越过边界后尽快实施。在制订这一计划时,他们遵循了克劳塞维兹制定、毛奇确立并由史里芬发展的正统战略理论。他们之所以更加支持这一理论,是因为他们担心在苏军主力被击败之前就深入苏联腹地会存在风险。为了确保计划成功,他们坚持装甲集群必须与步兵部队合作,从两翼向内推进,形成钳形攻势,并包围敌军后方,形成包围圈。

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坦克专家则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希望装甲集群尽可能快地深入——遵循在法国战场被证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术路线。古德里安认为,他的装甲集群和霍特的装甲集群应该抓紧时间,利用他们在莫斯科方向的突破,至少抵达第聂伯河才可以向内旋转。他们越早到达这条防线,苏军的抵抗就越有可能像法军那样被打乱,第聂伯河也更有可能像1940年的英吉利海峡那样成为铁砧。在古德里安看来,两个装甲集群之间的空间,对苏军进行包围的任务应该由步兵军负责,装甲集群就可以在快速前进时将相对较小的分遣队调入内线。

“论战”以正统派获胜告终——这是希特勒的决定。尽管他非常大胆,但他还没有大胆到将自己的命运押在他之前屡创奇迹的那张牌上。他与保守主义的妥协,后果比1940年的更糟糕。虽然坦克专家的地位比1940年时更高,但他们没有机会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实现目标。希特勒的决定不仅受到他对坦克专家意见的怀疑的影响,还受到他生动的想象力的影响——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将红军主力围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的愿景。

这个愿景变成了鬼火,引诱德军越来越深入苏联。前两次尝试都没有成功。第三次虽然俘获了更多的俘虏,但使德军推进到了第聂伯河对岸。在第四次尝试中,超过50万苏军被困,但冬季天气阻止了德军进一步利用前线的这个巨大缺口。每一阶段的战役都在展开和合拢钳形攻势的过程中耗费时间,结果在试图完成战术设计时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古德里安的方法是否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当时,德国总参谋部中一些最有能力的成员(他们不属于坦克派)也支持这种方法,事后回想起来,他们的判断更加倾向于支持这种方法。虽然他们认识到,在如此深入的推进中,增援和补给存在困难,但他们认为,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空中运输和剥离装甲部队的辎重来克服——推进他们的战斗部队,并集中精力维持这些部队的攻势,同时让附属的摩托化纵队跟进。但是,谢尔曼式轻装上阵的想法与欧洲战争的惯例相悖,因而在当时无法获得普遍接受。

“论战”已决定采用正统派的战略,计划旨在形成一个庞大的包围圈,在到达第聂伯河之前,将苏军主力围困并歼灭。为了增加成功率,博克的战线计划包括由德国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步兵军进行短距离包围机动,并由装甲集群在包围圈外进行长距离机动,装甲集群将比前者更深入包围圈,然后向内推进。这种望远镜伸缩式的布局虽然还不尽如理想,但还是符合古德里安、博克和霍特的设想。

进攻轴线是沿着通往明斯克和莫斯科的大公路。这条路穿过克卢格元帅指挥的德国第4集团军的防区,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隶属于该集团军。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阻挡了公路入口,而这个要塞本身被布格河所掩护。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占领河上的桥头堡并清除要塞的障碍,以便随后的推进能够利用公路加速。

在权衡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一个疑问:装甲师是否应该等到步兵师打开缺口后再进行突破,还是应该与步兵师合作进行突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虽然步兵师被用来攻占要塞,但他们的两侧都有几个装甲师。在强行通过布格河后,这些装甲师绕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并在其后方的公路上会师。为了加快速度,所有参与突破的部队都暂时由古德里安统一指挥。当突破成功时,装甲集群独立加速前进——就像炮弹从大炮中发射出来一样。

凭借宽阔的战线和迂回战术,以及突然的进攻,博克的部队在许多地方都取得了纵深突破。第二天,他右翼的装甲部队到达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40英里外的科布林,而他的左翼占领了格罗德诺的要塞和铁路枢纽。波兰北部的苏联突出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明显改变了形状,战线被挤压成蜂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随着两翼向巴拉诺维奇汇聚,构成切断前线所有苏军部队的威胁,挤压变得更加严重。苏联数量众多的坦克部队效率低下,这有助于德军机动进展。

但是,由于苏军极其顽强的抵抗,德军的进展受到阻碍。德军通常比对手更机动灵活,但他们无法战胜对手。被包围的苏军部队有时被迫投降,但这往往是在长期抵抗之后才会发生——他们对战略上毫无希望的局面反应迟缓,这种拖延严重阻碍了进攻方的计划。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国家,这种影响尤其严重。

这种影响首先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首次进攻中显现出来。在这里,这座古老要塞的苏联驻军在密集的炮火和战机的猛烈轰炸下坚守了一个星期,在最后被击溃前还让德军进攻部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最初的遭遇在其他地方重复出现,让德国人看清了他们将面临什么,而在许多公路枢纽遭遇的顽强抵抗阻碍了他们的迂回行动,因为这种抵抗封锁了他们依赖公路的补给纵队所需的路线。

入侵途中,这个国家的特质加深了德军逐渐萌生的挫败感。一名德国将军恰当地表达了这种印象:

空间似乎无穷无尽,地平线模糊不清。景观的单调乏味以及森林、沼泽和平原的广阔无垠令我们感到沮丧。好路太少,坏路太多,而雨水很快将沙地或壤土变成了泥沼。村庄看起来凄惨而衰败,都是些茅草屋顶的木屋。大自然是残酷的,而身处其中的人类也同样残酷而麻木不仁——对天气、饥饿和干渴无动于衷,对生命和损失、瘟疫和饥荒也几乎同样无动于衷。苏联平民很坚强,苏联士兵更坚强。他们似乎有无限的服从和忍耐能力。

第一次包围尝试在斯洛尼姆附近达到高潮,这里距离原先的战线100英里,德军的内钳形攻势几乎包围了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集结的两个苏联集团军。但德军完成包围的速度不够快,大约一半被包围的部队成功逃脱,尽管他们只是分成小股且缺乏协调的部队。德国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中非机械化部队占多数,这给完成包围计划造成了障碍。

两翼的德军装甲部队主力深入100多英里,越过1939年的苏联边界线,然后向内进军明斯克——在第九天,即6月30日,明斯克被占领。那天晚上,古德里安的一支先头部队到达了博布鲁伊斯克附近历史悠久的别列津纳河——位于明斯克东南90英里处,距离第聂伯河不到40英里。但封闭包围圈的努力失败了,随着大包围圈的封闭失败,希特勒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幻想也破灭了。突如其来的降雨——法国人在去年夏天曾徒劳地祈求——拯救了陷入困境的苏联人。大雨把沙质土壤变成了泥浆。

这一障碍在苏联比在法国更严重,因为它不仅限制了战术机动,还瘫痪了战略公路的运输体系。因为整个地区唯一一条优质的柏油路是从明斯克直达莫斯科的新公路,这条路对希特勒的计划帮助有限——他的计划不是直逼莫斯科,而是一场必须使用两侧软路面的大包围行动。7月初的暴雨过后,这些“流沙”降低了入侵者的机动性,并成倍增强了德军占领区内许多孤立的苏军的抵抗能力。尽管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的双重包围战中俘虏了30多万名战俘,但在包围圈封闭之前,大约有同样多的战俘得以逃脱。他们的逃脱,对于加强下一道防线(位于第聂伯河前后)至关重要。

在这个关键阶段,苏联的自然条件也成为阻碍因素。明斯克东南部是一片广阔的森林和沼泽,而别列津纳河并不是一条清晰的河流,而是一条条蜿蜒穿过黑色泥炭沼泽的溪流。德国人发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穿过奥尔沙的主要公路,另一条是通往莫吉列夫的公路)的桥梁可以承载重物。在其他道路上,都是摇摇欲坠的木桥。尽管德国人行动迅速,但他们发现苏联人已经炸毁了最重要的桥梁。入侵者也首次遇到雷区,由于前进的路线被限制在道路上,因此造成了更多的延误。别列津纳河在阻止希特勒前进方面几乎与阻止拿破仑撤退一样有效。

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德军在第聂伯河以西地区对苏军进行包围的障碍。

大包围的失败迫使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向第聂伯河外推进,而他们原本希望避免这一情况。他们已经深入苏联境内300多英里。钳形攻势再次展开,德军实施新的包围计划,旨在从斯摩棱斯克以北的第聂伯河沿岸包围苏军。但7月的头两天,他们一直在努力封闭明斯克包围圈,并调动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步兵部队赶来协助突破斯大林防线,其中一些部队每天行军20英里,一连走了两个半星期。

这次进攻比德国最高统帅部预期的要容易,因为撤退的苏军没有时间重新组织有效的抵抗,也没有时间改善远未完成的防御工事。第聂伯河本身虽是最大的障碍,但古德里安的装甲师通过在远离主要渡口的多个地点发动快速突袭,克服了这一障碍。到7月12日,德军已在罗加乔夫和维捷布斯克之间一条宽阔的战线上突破斯大林防线,向斯摩棱斯克进发。突破的顺利实施表明,如果一开始就如古德里安所希望的那样让装甲部队向前推进,那么战果将大于风险。

突如其来的降雨加剧了地形复杂造成的困难,比起苏军组织混乱的抵抗,对德军的影响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停顿损失的时间让德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次大雨都会暂时让入侵者丧失机动性。从空中看,这是一幅奇怪的景象——静止的“装甲”车辆排成一列,在整个地面上延伸了100多英里。

坦克可能会继续前进,但坦克和其他履带式车辆只是每个所谓装甲师的一小部分。它们的补给和庞大的步兵部队都装载在重型轮式车辆上,这种车辆无法离开道路,也无法在泥泞的路面上行驶。当太阳再次出现时,沙地路面很快就干了,于是队伍继续前进。但是,这种累积的拖延严重阻碍了战略计划。

这一点表面上并不明显,因为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沿着通往斯摩棱斯克的主要公路相对快速地前进——7月16日攻入斯摩棱斯克。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之间100多英里的距离在一周内就走完了。但是,北翼的霍特装甲集群被沿途的沼泽和暴雨所耽搁。它的缓慢进展自然影响了希特勒包围计划的实施,并给了苏军更多时间在斯摩棱斯克周围集结部队。在行动的最后阶段,两翼都遭遇了更猛烈的抵抗。事实上,抵抗太过顽强了,因为钳形攻势离合拢仅剩10英里,德军估计有50万苏军陷入了包围圈。虽然很多苏军成功突围,但到8月5日,仍有30万人被俘。

这场不完全的胜利给德军留下了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前往莫斯科的路程还有200英里,但仍然被大量苏军部队阻挡,而这些部队还在不断得到增援。与此同时,由于道路状况不佳,德军难以调集增援部队,因此他们发动新一轮进攻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这意味着不可避免的延迟,但没有现在延迟的时间那么长。因为直到10月,德军才恢复向莫斯科推进。夏天最好的两个月过去了,博克的部队在杰斯纳河止步不前。原因在于希特勒的举棋不定,再加上伦德施泰特的部队在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南进展缓慢。

在南部战线上,德军最初并没有占据任何兵力优势。事实上,从纸面数据来看,他们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布琼尼 元帅指挥的苏联西南方面军,由驻扎在波兰南部和乌克兰的30个坦克和摩托化师、5个骑兵师和45个步兵师组成;其中6个坦克和摩托化师、3个骑兵师和13个步兵师驻扎在比萨拉比亚,与罗马尼亚部队对峙。其装甲兵力几乎是铁木辛哥 元帅的苏联西方面军的两倍,后者曾与德军主力交战。布琼尼总共拥有约5000辆各种型号的坦克,而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伦德施泰特的装甲突击力量——只有600辆坦克。此外,克莱斯特的大部分坦克都曾参加过希腊战役,在投入这场更大的战役之前,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整修。

伦德施泰特必须依靠奇袭、速度、空间以及对方指挥员的失误来取得优势。布琼尼是苏联内战时期著名的骑兵英雄,他手下的一位军官曾如此形容他:“一个留着大胡子但脑子很小的人。”在战前的大清洗中,一些最优秀的苏军指挥官被清洗,而那些幸存下来的政治可靠分子往往在军事上不可靠。只有在这些过于可靠的老将在战争的考验下被淘汰后,年轻一代的精英才会脱颖而出。

伦德施泰特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沿布格河的左翼。这个计划充分利用了他有限的兵力,同时他的出发线位于苏联在加利西亚地区形成的利沃夫突出部的侧翼后方。因此,这次攻击是从天然的楔形地带发起的,只需再往里推进一点,就会开始威胁喀尔巴阡山脉附近苏军的所有交通线。赖歇瑙的德国第6集团军强渡布格河后,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从突破口向卢克和布罗迪方向发起进攻。

奇袭不仅帮助伦德施泰特实现了最初的突破,而且使苏军本可采取的潜在危险反击化为泡影。伦德施泰特知道苏军有25个师部署在匈牙利的喀尔巴阡山边境,他预计这些部队可能会在他向卢克推进时实施迂回包抄并袭击他的右翼。然而,苏军撤退了。(这种战场反应,加上苏军前线缺乏准备,让伦德施泰特和其他德军指挥官怀疑希特勒关于苏军即将发动进攻的说法是否成立。)

即使有这样的良好开局,伦德施泰特的部队也无法像博克在中央偏左的部队那样快速推进。古德里安强调了让苏军陷入溃败、不给他们喘息之机的重要性。他坚信,如果不浪费时间,他就能直抵莫斯科,而这种对斯大林权力中枢的攻击可能会使苏军的抵抗陷入瘫痪。霍特赞同他的观点,博克也表示支持。但是,希特勒在7月19日的下一阶段作战指令中又恢复了他自己原来的想法。装甲部队将从博克中央集团军群中撤出,并被派往两翼——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将向南转向,帮助对抗在乌克兰与伦德施泰特对峙的苏军,而霍特的装甲集群将向北转向,支援勒布进攻列宁格勒。

布劳希奇再次采取拖延策略,而不是立即提出不同的计划。他认为,在开始任何进一步的行动之前,装甲部队必须休整,以检修他们的装备并更换零件。希特勒同意这样的休整很有必要。与此同时,德军高层继续讨论将要采取的行动,甚至在装甲部队恢复进攻后,讨论仍在继续。

经过几个星期的讨论,总参谋长哈尔德敦促布劳希奇提出迅速进军莫斯科的作战方案。希特勒于8月21日以更明确的新指令予以反驳,该指令开头如下:

我不同意陆军于8月18日提出的在东线发动战争的建议。冬季到来前的首要任务不是攻占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切断苏联高加索油田的补给线……

因此,希特勒下令,为了扫清通往这些南方战略目标的道路,博克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包括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必须向南转向,协助击败基辅周围与伦德施泰特对峙的苏军。

接到这些命令后,哈尔德试图说服布劳希奇共同提交辞呈。但布劳希奇称此举毫无意义,因为希特勒会直接拒绝他们的辞职。至于争论,希特勒用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来驳斥这些争论:“我的将军对战争的经济方面一无所知。”他唯一愿意让步的是,在基辅地区的苏军被消灭后,允许博克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并将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归还给博克。

基辅包围战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并引发了美好的期望。古德里安从苏军后方向南推进,而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向北推进。两支部队在基辅以东150英里处会合,据德方称,超过60万苏军被困在包围圈中。但是,由于道路状况不佳和阴雨天气减缓了包围行动的速度,战役直到9月下旬才结束。胜利的光辉被冬季的阴影所笼罩,冬季给入侵苏联的德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威胁。夏季的两个月时间被浪费,这对德军进抵莫斯科的前景来说是致命的。

9月30日,新的进攻开始了。当博克集团军群在维亚济马周围形成一个大包围,又有60万苏军被俘时,德军前景一片光明。这让德军一度有一条通往莫斯科的畅通无阻的道路。但是,维亚济马战役直到10月底才结束,此时德军已疲惫不堪,随着天气恶化,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泥沼,新的苏军部队又出现在莫斯科前方。

大多数德国将领都想停止进攻,占据一条合适的冬季防线。他们记得拿破仑军队的遭遇。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重读科兰古 对1812年的悲惨描述。但在德军高层,不同的观点占了上风。这一次并非完全是希特勒的错,他对日益增加的困难和寒冷的天气感到压力,甚至感到沮丧。11月9日,他严肃地说道:“认识到双方都无法消灭对方,这将导致妥协的和平。”但是,博克力主德军的进攻必须继续。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同意他的观点——哈尔德在11月12日的高层会议上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苏联的抵抗即将崩溃。

布劳希奇、哈尔德和博克自然更不愿意停止进攻,因为他们之前曾努力让希特勒接受他们占领莫斯科而不是向南方进攻的主张。因此,11月15日天气暂时好转时,进攻莫斯科的行动恢复了。但是,在泥泞和积雪中苦战了两个星期后,进攻在距莫斯科20英里处停止了。

甚至博克也开始怀疑继续进攻的价值,尽管他此前还宣称:“最后一个营将决定战局。”但是,远在后方的布劳希奇继续坚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进攻。他病了,且因希特勒对糟糕战果的愤怒而感到极度担忧。

12月2日,新一轮攻势又开始了,一些分队深入莫斯科郊区,但整个进攻被首都的森林地带所阻拦。

这成了朱可夫 策划和指挥的苏军大规模反攻的信号。反攻击退了精疲力竭的德军,包围了他们的侧翼,造成了危急局面。从将军到士兵,入侵者们头脑中充斥着拿破仑军队撤出莫斯科的可怕想法。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希特勒禁止任何撤退,只允许尽可能短距离的局部撤退。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个决定使他的部队在面对莫斯科的前沿阵地遭受了可怕的折磨——因为他们既没有御寒衣物也没有装备来应对苏联的冬季战役——但是,一旦他们开始全面撤退,很容易就会演变成恐慌性的溃败。

希特勒在8月决定停止向莫斯科进军,转而开辟一条通往苏联南部的道路,因此也就失去了攻占莫斯科的机会。他的部队在南部取得的战果无法弥补未能攻占莫斯科的损失。在基辅大合围之后,伦德施泰特占领了克里米亚和顿涅茨盆地,但没有古德里安的坦克,他向高加索油田的进军受挫了。他的部队成功到达顿河畔的罗斯托夫,但已经精疲力尽,很快就被苏军击退。随后他想撤退到米乌斯河上的一条坚固的防线,但希特勒禁止他撤退。伦德施泰特回复说他不能服从这样的命令,并要求解除他的指挥权。希特勒立即撤换了他,但此后战线立即崩溃,希特勒被迫接受撤退的必要性。那是12月的第一个星期——与德军在莫斯科的溃败同时发生。

同一个星期,布劳希奇以生病为由要求解职,下一个星期博克也请求解职。不久之后,当希特勒拒绝勒布关于从列宁格勒附近的北部战线撤退的提议时,勒布也辞职了。至此,四名德军高级指挥官全部离开了。

希特勒没有任命布劳希奇的继任者,而是借此机会让自己成了陆军总司令。到圣诞节时,他已经革除了古德里安这个早期胜利的主要推动者的职务,因为古德里安未经希特勒允许就撤走了疲惫不堪的部队。

入侵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入侵者错误估计了斯大林可以从苏联腹地调集的后备力量。在这方面,总参谋部及其情报部门和希特勒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哈尔德8月中旬的日记中,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个致命错误:“我们低估了苏军:我们估计他们有200个师,但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的有360个师。”

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开战时的出色表现。德军不仅没有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守军,还必须对付刚刚抵达战场的新增部队。苏联庞大的动员系统成功地在德军无法触及的地方运作,从1941年冬天开始,德军在苏联战线上的兵力就一直处于劣势。由于他们自身技术精湛、训练有素,他们最终在一系列的包围战中成功摧毁了大批苏军——但随后陷入了秋季的泥潭。当冬季的霜冻使地面变硬时,他们再次发现新的部队挡住了道路,而他们自己也已精疲力尽,无法继续前进。

除了对苏联实力的错误估计外,最致命的因素是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们浪费了整个8月份的时间来争论下一步该怎么做——德国最高统帅部出现了令人吃惊的精神混乱。

下一级部队将领,尤其是古德里安,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想法——尽快向莫斯科进军,让步兵部队清剿他突破后变得混乱的苏军残部。1940年,他就是以这种方式赢得了法国战役。这意味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可能会在苏联二线部队准备好掩护莫斯科之前占领这座城市。德军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而且是致命的。

事实上,苏联的幸存更多地归功于其持续的原始状态,而不是苏俄革命以来取得的所有技术发展。这不仅体现在苏联人民和士兵的坚韧不拔——他们能够忍受艰苦,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坚持作战,而这种能力足以使西方人民和西方军队陷入瘫痪。苏联道路的原始性也功不可没。大多数道路比沙土路好不了多少。下雨时,这些道路会化为无底泥浆,这比红军的英勇牺牲更能阻止德国入侵。如果苏联政权为苏联提供了与西方国家相当的道路系统,那么苏联几乎会像法国一样迅速沦陷。

但是,这一结论也有相反的一面。希特勒失去了胜利的机会,因为他的部队的机动性是基于车轮而不是履带。在苏联的泥泞道路上,坦克可以继续前进,轮式运输工具却会陷入泥泞。如果装甲部队配备了履带式运输工具,即使道路泥泞不堪,他们本可以在秋天到达苏联的重要中心。 2YepMwFZvJ47YNM+UCzq7jrLW5n2nlfdD8cQ9PKWbPV+Mf96j39O13QS4mfFW+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