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服波兰之后的六个月的虚假平静,突然以一声惊雷结束。惊雷不是来自风暴的中心,而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边缘。和平的国家挪威和丹麦遭到希特勒的闪电战袭击。
4月9日,各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前一天,英法两国海军进入挪威水域,布设雷区,以阻止任何与德国进行贸易的船只进入。对这一行动的祝贺与对破坏挪威中立的辩护混杂在一起。但是,那天早上的广播让报纸上的消息过时了——因为它播送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德军在挪威海岸的一系列地点登陆,并进入了丹麦。
德国的这些大胆举动完全不顾英国的海上优势,让盟国领导人大吃一惊。当天下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议院发表声明称,德军已在挪威西海岸的卑尔根、特隆赫姆和南部海岸登陆,并补充说:“有报道称在纳尔维克也有类似的登陆行动,但我非常怀疑这些报道是否属实。”对英国当局来说,希特勒竟然敢冒险在如此靠北的地方登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何况他们知道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正在那附近掩护布雷行动和其他预定行动,就更难以置信了。他们甚至认为“纳尔维克”一定是“拉尔维克”的拼写错误,而后者是南部海岸的一个地方。
然而,在这一天结束之前,情况已经明朗,德军已经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包括纳尔维克在内的所有主要港口。他们同时进行的所有海上攻击都取得了成功。
英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随后又产生了新的幻想。两天后,海军大臣丘吉尔告诉下议院:
在我看来,希特勒先生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我的资深顾问也持同样的看法……斯堪的纳维亚的局势使我们获益匪浅……他已在挪威海岸作出了一系列承诺,如果有必要,他将不得不在整个夏天与拥有强大海军力量并能比他更容易将海军运送到战场的列强作战。我看不出他获得了任何相反的优势……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死敌被激怒了,犯下了战略错误。
这些漂亮的言辞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实际行动。英国的反击行动缓慢、犹豫不决、拙劣不堪。尽管英国海军部在战前对空中力量不屑一顾,但到了行动的关键时刻变得极其谨慎,不敢冒险让舰船进入空中力量可能决定战局的地方。部队的行动仍然比较无力。尽管部队在几个地方登陆,目的是驱逐德国侵略者,但他们在短短两个星期内就全部重新登上舰船,除了在纳尔维克的一个立足点——一个月后,随着德军在西线发动主要攻势,这个立足点被放弃了。
丘吉尔所建的梦想城堡已经轰然倒塌。这些梦想城堡,建立在对形势和现代战争变化(尤其是空中力量对海上力量的影响)的基本误解之上。
在将挪威描述为希特勒的陷阱之后,他最后说德国入侵是希特勒“受到挑衅”而采取的一步,这话更加真实,更有意义。战后关于这场战役最令人吃惊的发现是,尽管希特勒肆无忌惮,但他还是希望挪威保持中立,并没有计划入侵挪威,直到有明显迹象表明盟军正计划在挪威采取敌对行动,他才被激怒。
追溯双方幕后事件发生的顺序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尽管看到那些具有强烈攻击意识的政治家们如何相互影响,从而爆发毁灭性的力量让人感到悲惨和恐惧。双方迈出第一步是在1939年9月19日,当时丘吉尔(正如他的回忆录所记录的)向英国内阁施压,要求在挪威领海布设雷区,从而“阻止挪威将瑞典铁矿石从纳尔维克运往”德国。他认为,这一举措“对于削弱敌人的军事工业至关重要”,根据他随后给第一海务大臣的信,“包括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在内的内阁都强烈支持这一行动”。
得知这一消息令人颇感意外,表明内阁倾向于追求最终目标,而没有仔细考虑手段——或者这些手段可能导致的结果。1918年曾讨论过类似的计划,但当时,正如官方海军史所述:
……总司令[贝蒂勋爵]
表示,大舰队的军官和士兵最厌恶的就是以压倒性的力量冲进人数不多但斗志昂扬的民族的水域并胁迫他们。如果挪威人抵抗,他们很可能会这样做,那么就会流血。总司令说,这“将构成与德国人在其他地方犯下的任何罪行一样严重的罪行”。
显然,海军官兵比政治家更加谨慎,或者说,英国政府在1939年战争爆发时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更加鲁莽。
然而,外交部工作人员发挥了约束作用,让内阁注意到了反对破坏挪威中立的意见。丘吉尔悲伤地记录道:“外交部关于中立的论据很有分量,我无法说服他们。我继续……用尽一切手段,在所有场合坚持我的观点。”
它成为越来越多人讨论的话题,甚至在媒体上也大肆宣传支持它的论点。这激起了德国人的焦虑,他们开始采取反制措施。
在德国方面,缴获的记录中第一次出现重要信息是在10月初,当时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表示担心挪威人可能会向英国人开放港口,并向希特勒报告了英国占领挪威可能带来的战略劣势。他还表示,在苏联的压力下,“在挪威海岸获得基地(例如特隆赫姆)”将有利于德国潜艇作战。
但是,希特勒把这个建议搁置一旁。他的心思集中在西线进攻计划上,想迫使法国缔结和约,不想卷入任何无关紧要的行动或浪费资源。
11月底,苏联入侵芬兰,这给双方都带来了新的更强烈的刺激。丘吉尔从中看到了借援助芬兰之名袭击德国侧翼的新机会:“我欢迎这股新的有利之风,认为这是实现切断德国重要铁矿石供应这一重大战略优势的手段。”
在12月16日的一份备忘录中,他列举了所有支持这一举措的理由,并称其为“一次重大进攻行动”。他承认,这一行动很可能会驱使德国人入侵斯堪的纳维亚,正如他所说:“如果你向敌人开火,敌人就会还击。”但他接着断言:“德国进攻挪威和瑞典,我们得到的比失去的多。”(他没有考虑斯堪的纳维亚人民会因他们的国家变成战场而遭受什么样的苦难。)
然而,内阁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对侵犯挪威的中立立场心存疑虑。尽管丘吉尔极力恳求,他们还是没有批准立即执行他的计划。但是,他们授权英国参谋长委员会“计划派遣一支部队在纳尔维克登陆”——这是通往瑞典耶利瓦勒铁矿区铁路的终点站,并由此进入芬兰。虽然援助芬兰是这次远征的表面目的,但其根本和主要目的是控制瑞典铁矿区。
同月,一名重要的访客从挪威来到柏林。此人就是挪威前国防大臣吉斯林,他领导着一个强烈同情德国的纳粹式的小党派。他一到柏林就见到了海军上将雷德尔,并给他留下了英国很快就会占领挪威的危险印象。他请求获取资金和地下组织的帮助,以实施自己的计划,即组织政变推翻挪威现政府。他说,许多挪威高级军官都准备支持他——其中包括纳尔维克驻军司令桑德罗上校。一旦他掌权,就会邀请德国人来保护挪威,从而阻止英国人进入。
雷德尔说服希特勒亲自会见吉斯林,两人于12月16日和18日会面。他们的谈话记录显示,希特勒“希望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其他国家保持完全中立”,因为他不想“扩大战场”。但“如果敌人准备扩大战争,他将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威胁”。与此同时,吉斯林得到了希特勒一笔补贴的承诺,并得到保证,德国将研究向他提供军事支持的问题。
尽管如此,德国海军参谋部的战争日志显示,一个月后的1月13日,他们仍然认为“最有利的解决办法是维持挪威的中立”,尽管他们越来越担心“英国打算在挪威政府的默许下占领挪威”。
山的那一边发生了什么?1月15日,法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致函法国总理达拉第
,强调在斯堪的纳维亚开辟新战场的重要性。他还制订了一项计划,让一支盟军部队在芬兰北部的贝柴摩登陆,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夺取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和机场”。该计划进一步设想了“将行动扩展到瑞典并占领耶利瓦勒铁矿”的可能性。
丘吉尔在向中立国发表的广播讲话中呼吁他们参与对抗希特勒的战斗,这自然激起了德国人的恐惧。
盟军行动的公开信号太多了。
27日,希特勒明确命令他的军事顾问们制订全面计划,必要时入侵挪威。为此目的组建的特别参谋部于2月5日首次开会。
当天,盟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张伯伦带着丘吉尔一起前往。会议批准了派遣一支由两个英国师和一支规模略小的法国特遣队组成的部队来“援助芬兰”的计划——他们将“伪装成志愿者”,以降低与苏联公开开战的可能性。但是,双方在进攻路线上发生了争执。英国首相强调在贝柴摩登陆的困难,以及在纳尔维克登陆的优势——尤其是“控制耶利瓦勒矿区”。这是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只有一部分部队要继续向芬兰提供援助。英国的主张占了上风,于是决定安排部队于3月初启航。
2月16日发生了一起致命事件。德国补给船“阿尔特马克”号在南大西洋运送英国战俘返回时遭到英国驱逐舰追击,并在挪威一处峡湾内避难。丘吉尔直接命令英国皇家海军“哥萨克”号驱逐舰舰长维安进入挪威水域,登上“阿尔特马克”号营救战俘。两艘挪威炮艇当时在现场,但他们被吓倒了。挪威政府随后对入侵其水域的行为提出抗议,但抗议遭到了驳回。
希特勒认为抗议只是欺骗他的一种姿态,并确信挪威政府是英国心甘情愿的帮凶。两艘炮艇的无所作为以及吉斯林的报告(“哥萨克”号驱逐舰的行动是“预先安排好的”)进一步加深了希特勒的这种信念。根据德国海军将领的说法,“阿尔特马克事件”是希特勒支持干涉挪威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点燃导火索的火花。
希特勒觉得他不能等待吉斯林的计划慢慢发展,尤其是据驻挪威的德国观察员报告,吉斯林的政党进展不大,而来自英国的报告表明,他们正计划在挪威地区采取一些行动,正在集结部队和运输工具。
20日,希特勒派人召见冯·法尔肯霍斯特
步兵上将,任命他指挥并筹备一支远征军前往挪威。希特勒说:“我得知英国人打算在那里登陆,我希望抢在他们之前到达那里。英国人占领挪威将是一个战略转向行动,这将使他们进入波罗的海,而我们在那里既没有军队也没有海岸防御工事……敌人会发现自己处于能向柏林推进并切断我们两线作战的脊梁骨的位置。”
3月1日,希特勒下达全面准备入侵的指令。丹麦也将被占领,作为必要的战略跳板以保障德军交通线的安全。
但即使到了现在,进攻挪威的决定仍未确定。雷德尔与希特勒会谈的记录显示,希特勒仍然在确信“维持挪威中立对德国来说是最好的事情”和“担心英国即将在那里登陆”之间左右为难。在3月9日提交海军计划时,他详细阐述了实施“违反所有海战原则”的行动的危险,同时又说这一行动很“紧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德国方面的焦虑情绪更加高涨。13日,有报道称英国潜艇在挪威南部海岸附近集结;14日,德国截获了一份无线电报,电报内容是命令盟军运输舰船做好行动准备;15日,一些法国军官抵达卑尔根。德国人觉得他们肯定无法抢先一步,因为他们自己的远征军还没有做好准备。
盟军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2月21日,达拉第敦促以“阿尔特马克事件”为借口,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立即夺取”挪威港口。达拉第认为:“行动越迅速,我们的宣传就越能利用挪威最近在‘阿尔特马克事件’中与德国勾结的记忆,在世界舆论眼中这样做的理由就越充分。”这种说法与希特勒的口吻非常相似。法国政府的提议在伦敦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远征军尚未做好准备,而张伯伦仍然希望挪威和瑞典两国政府同意盟军进驻。
然而,在3月8日的战时内阁会议上,丘吉尔提出了一项计划,即大举进驻纳尔维克,并立即派遣一支部队登陆——其原则是“展示实力,以避免不得不使用武力”。在12日的另一次会议上,内阁决定恢复在特隆赫姆、斯塔万格、卑尔根和纳尔维克登陆的计划。
在纳尔维克登陆的部队将迅速向内陆推进,越过瑞典边境,直抵耶利瓦勒铁矿区。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计划将于3月20日付诸实施。
但是,随后芬兰的军事崩溃和3月13日芬兰向苏联投降打乱了计划,盟军失去了进入挪威的主要借口。作为对此打击的第一反应,分配给英军挪威远征部队的两个师被派往法国,不过还有一个师的兵力待命。另一个后果是达拉第的垮台,保尔·雷诺取代他成为法国总理,后者在要求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政策和更快行动的呼声中上台。3月28日,雷诺前往伦敦参加盟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决心立即执行丘吉尔长期以来一直敦促的挪威计划。
但现在已经没有必要施加这种压力了——因为,正如丘吉尔所说,张伯伦“在这个阶段非常倾向于采取某种形式的积极行动”。就像1939年春天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会全力以赴。在盟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伊始,他不仅强烈主张在挪威采取行动,还敦促采用丘吉尔最喜欢的另一个计划——向莱茵河和德国其他河流连续不断地空投水雷。雷诺对后一个行动表示怀疑,并表示他必须获得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同意。但是,他热切地接受了挪威行动。
会议决定,挪威水域的布雷行动应于4月5日进行,并由在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登陆的部队支援。第一支部队将于8日启程前往纳尔维克。但是,随后又出现了新的拖延。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不同意在莱茵河布雷,以免德国报复,“而报复的对象将是法国”。他们并不担心另一项行动会给挪威带来报复——甘末林甚至强调,其目标之一是“通过挑衅使敌人在挪威登陆,将敌人引入陷阱”。然而,张伯伦试图坚持两项行动都应该进行,并与丘吉尔商定,让丘吉尔于4日前往巴黎,再作一次努力,说服法国人采纳他的莱茵河计划——但没有成功。
这意味着挪威的“威尔弗雷德计划”将暂时推迟。奇怪的是,丘吉尔居然同意了,因为在前一天的战时内阁会议上,陆军部和外交部提交的报告显示,大批德国舰船载着士兵集结在最靠近挪威的几座港口。有一种说法相当荒谬——令人惊讶的是,人们相信——这些部队正准备对英国入侵挪威进行反击。
挪威战役推迟了三天,直到8日才开始。这进一步的拖延对胜利前景产生了致命影响。这使得德军先于盟军进入挪威。
4月1日,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下令于9日凌晨5时15分开始入侵挪威和丹麦。他的决定是在收到一份令人不安的报告后做出的,该报告称挪威高射炮和海岸炮已经获准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开火——这意味着挪威军队已做好战斗准备,如果希特勒再等下去,他的出其不意和成功的机会将化为泡影。
4月9日夜间,德军部队的先遣队,大部分乘坐军舰,抵达挪威的主要港口,从奥斯陆一直到纳尔维克,并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些港口。德军指挥官向当地政府宣布,他们前来是为保护挪威,抵御即将到来的盟军入侵——盟军发言人立即否认了这一说法,后来又不断批驳德方的说法。
正如当时的战时内阁成员汉基勋爵
所说:
……从开始计划到德国入侵,英国和德国的计划与准备工作基本一致。英国实际上开始计划的时间还稍早一些……两个计划几乎同时实施,英国在所谓的侵略行为(如果这个词真的适用于任何一方的话)上领先了24小时。
但是,德国的最后冲刺更快、更有力。德国以微弱优势赢得了比赛。
纽伦堡审判最令人质疑的一点是,把策划和实施对挪威的侵略列为对德国的主要指控。很难理解英法两国政府怎么有脸批准列入这项指控,或者官方检察官怎么能就这一点要求定罪。这样的做法,是历史上最赤裸裸的虚伪行径之一。
现在回顾一下战役的进程,令人惊讶的是,行动伊始占领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部队规模很小。它包括2艘战列巡洋舰、1艘袖珍战列舰、7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28艘U型潜艇、一些辅助舰艇和大约10000名官兵——这是用于入侵的3个师的先头部队。最初登陆的官兵人数没有任何一个地点超过2000人。德军还部署了一个伞兵营——负责夺取奥斯陆和斯塔万格的机场。这是伞兵第一次用于战争,事实证明他们非常有价值。但是,德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空军,战役中实际动用的兵力约为800架作战飞机和250架运输机。它们在第一阶段吓倒了挪威人民,后来又瘫痪了盟军的反击行动。
运载入侵部队的德国海军实力要弱得多,英国海军为何未能将其拦截并击沉?海域广阔、挪威海岸的性质和阴霾的天气都是重要的不利因素。但是,还有其他因素以及更多可避免的障碍。甘末林记录道,4月2日,他敦促英国总参谋长艾恩赛德上将加快派遣远征军的速度,后者回答道:“对我们来说,海军部是万能的。它喜欢有条不紊地组织一切,它确信可以阻止德国在挪威西海岸登陆。”
7日下午1时25分,英国飞机确实发现“强大的德国海军正迅速向北移动”,越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出口,朝挪威海岸前进。丘吉尔说:“尽管‘哥本哈根传来的报告称希特勒打算夺取纳尔维克港’,但海军部人员难以相信这支部队会前往纳尔维克。”英国本土舰队于晚上7时30分从斯卡帕湾起航,但海军部和海军将领似乎都一心想着追击德国战列巡洋舰。在努力让这些战列巡洋舰投入战斗的过程中,他们忽视了敌人向陆地进发的可能性,从而失去了拦截小型运兵战舰的机会。
既然一支远征军已经登船准备启航,为什么登陆行动那么慢,不能在德军控制挪威港口之前将他们赶走?主要原因在前一段中有所提及。当英国海军部听说德国战列巡洋舰被发现时,他们命令驻苏格兰罗赛斯的巡洋舰中队“让船上的士兵上岸,甚至没有携带装备,也要立即与海上舰队会合”。苏格兰克莱德河上满载部队的舰船也收到了类似的命令。
为什么挪威人没有更好地抵抗如此小规模的入侵部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部队甚至还没有动员起来。尽管他们驻柏林的公使发出了警告,总参谋长也催促他们动员,但直到4月8日深夜,也就是入侵前几个小时,挪威才下达动员令。这太晚了,行动迅速的入侵者扰乱了动员进程。
此外,正如丘吉尔所说,当时挪威政府“主要关注的是英国的活动”。不幸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德国人登陆前至关重要的24小时内,英国的布雷行动竟然吸引并分散了挪威人的注意力。
由于他们缺乏战斗经验和军事组织过时,挪威人从开场打击中恢复的机会变得渺茫。他们根本无法应对现代闪电战,即使是规模很小的闪电战。入侵者沿着深谷飞速占领该国,这清楚地表明了该国抵抗力量的薄弱。如果抵抗更顽强,山谷边的融雪——阻碍了侧翼包抄——将成为德国成功的严重障碍。
在开始的一系列突袭中,最令人震惊的突袭发生在纳尔维克,因为这个遥远的北方港口距离德国海军基地约1200英里。两艘挪威海岸防御舰勇敢地迎战了进攻的德国驱逐舰,但很快就被击沉了。海岸防御工事没有进行抵抗——更多地是无能而不是背叛。第二天,一支英国驱逐舰舰队驶入峡湾,与德军交战,互有损伤。13日,一支更强大的舰队在“厌战”号战列舰的支援下攻入,击败了德军。但到此时,德国军队已经在纳尔维克及其周边地区驻扎下来。
再往南,德军舰艇在穿过控制该峡湾的炮台的密集火力后,轻松攻占了特隆赫姆——这一危险让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盟军专家忧心忡忡。通过占领特隆赫姆,德军控制了通往挪威中部的战略要地,尽管他们在那里的少数部队能否从南部得到增援仍未解决。
在卑尔根,德军遭到挪威军舰和炮台的打击,但是一旦上岸就没再遇到什么麻烦。
然而,在接近奥斯陆时,德军主力入侵部队遭受了打击。载有众多军事人员的“布吕歇尔”号巡洋舰被奥斯卡堡要塞发射的鱼雷击沉,强行通过的企图随后被放弃,直到下午这座要塞在遭受猛烈空袭后才投降。因此,攻占挪威首都的任务落到了降落在福内布机场的伞兵身上。下午,这支象征性的部队举行了进入城市的阅兵式,他们的虚张声势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一拖延至少使国王和政府得以向北逃窜,以期集结抵抗力量。
占领哥本哈根的时间与预定抵达奥斯陆的时间一致。丹麦首都从海上很容易进入,凌晨5时前不久,三艘小型运输船驶入港口,上方有飞机掩护。德国人在登陆时没有遇到抵抗,一个营出其不意地进攻了军营。与此同时,丹麦在日德兰半岛的陆地边界遭到德军入侵,但在短暂的交火后就停止了抵抗。占领丹麦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德国人控制了一条从他们自己的港口到挪威南部的海上走廊,也为他们提供了前进机场,以便他们能够从那里支援驻扎在挪威的部队。虽然丹麦人本可以战斗更长时间,但他们的国家非常脆弱,几乎无法抵御现代武器装备的强大攻击。
如果行动更加迅速果断,或许可以收复当天早上被德军占领的两处挪威要地。因为当他们登陆时,海军上将福布斯
爵士指挥的英国本土舰队在卑尔根附近海域,他想派出一支舰队攻击那里的德国舰船。英国海军部同意了,并建议对特隆赫姆发动类似的攻击。然而,不久之后,海军部决定推迟对特隆赫姆的攻击,直到追踪到德国战列巡洋舰。与此同时,一支由四艘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驶往卑尔根,但当飞机报告说那里有两艘德国巡洋舰,而不是此前报告的一艘时,海军部出于谨慎而取消了这次攻击。
一旦德国人在挪威建立据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切断他们的补给和增援。只有封锁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很快情况就变得清楚了,海军部由于害怕德国空袭,不愿意向斯卡格拉克海峡派遣除潜艇以外的任何力量。这种谨慎表明,海军部意识到了空中力量对海上力量的影响,这是战前海军部从未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严重影响了丘吉尔试图将战争扩大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判断力——因为除非能有效阻断德军的增援路线,否则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在挪威南部增加兵力,德军必将获得越来越大的优势。
如果从奥斯陆向北延伸的两条长长的隘路被牢牢守住,并且特隆赫姆的德军小股部队被迅速击溃,那么似乎仍有可能保住挪威中部。英国人现在正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德国突袭一个星期后,英军分别在特隆赫姆北部的纳姆索斯和南部的翁达尔斯内斯登陆,作为对特隆赫姆发动直接攻击的初步行动。
但是,作出这一决定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故。霍特布拉克少将,一名具有现代观念的能干的军人,被任命为军事指挥官。在听取任务简报后,他在午夜时分离开海军部,步行前往俱乐部。几个小时后,人们发现他昏迷在约克公爵俱乐部的台阶上,显然是癫痫突然发作。第二天,被任命的继任者乘飞机前往斯卡帕,但飞机在那里的机场盘旋时突然坠毁。
与此同时,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和海军部的意见突然发生了变化。17日,他们批准了该计划,但第二天又转而反对。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行动的风险。尽管丘吉尔更愿意集中兵力于纳尔维克,但他对他们改变主意的方式感到非常不满。
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现在建议,应增加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的登陆兵力,并形成对特隆赫姆的钳形攻势。从纸面上看,机会很大,因为该地区的德军不到2000人,而盟军登陆的部队有1.3万人。但要走的路很长,积雪阻碍了行动,事实证明盟军远不及德军能克服困难。从纳姆索斯向南推进的部队受到后方威胁,因为德军的几个小分队在特隆赫姆峡湾顶部附近登陆,并得到该地区一艘德国驱逐舰的支援。从翁达尔斯内斯发起的推进没有能够向北到达特隆赫姆,很快就变成了对从奥斯陆向古德布兰德山谷推进并击退挪威军队的德军的防御行动。由于盟军部队遭受空袭重创,而他们自己又缺乏空中支援,现场指挥官建议撤离。两支部队于5月1日和2日重新登船,因此德军完全控制了挪威南部和中部。
盟军现在集中全力对纳尔维克展开攻击——更多是为了“保全面子”,而非出于对抵达瑞典铁矿区的持续期望。英军最初于4月14日在此地区登陆,但麦克西
少将的极度谨慎阻碍了对纳尔维克的快速攻击——尽管海军元帅博伊尔
(科克和奥雷里伯爵)强烈要求这样做。即使登陆人数已增至2万人,他们的进展仍然很缓慢。另一方面,奥地利阿尔卑斯山部队2000人得到了同样多的德国驱逐舰水兵的增援,在迪特尔
中将的巧妙指挥下,充分利用了崎岖地形的防御优势。直到5月27日,他们才被赶出纳尔维克镇。此时,德国在西线的进攻已经深入法国,法国濒临崩溃。因此,6月7日,纳尔维克的盟军撤离。挪威国王和政府同时离开挪威。
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问题上,盟国政府表现出过度的侵略精神以及缺乏时间观念,结果给挪威人民带来了灾难。相比之下,希特勒却表现出了迟迟不愿发动攻击的态度。但当他最终下定决心对西方列强先发制人时,他没有再浪费时间——他的部队行动迅速而大胆,在关键阶段充分弥补了他们人数少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