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记

算来今年我八十虚岁了,想想,都有点吃惊,得感恩上苍。年迈体衰,早该搁笔了,却有出版社垂爱,要为我出一本自叙传之类的书。我犹豫,不过一介书生,自知斤两,有什么值得做“传”的?也有人鼓动说,在书生中,我算是有些经历的,写下来或许可以留存某些资料,甚至还可从中看到时代变迁的某些侧影。这样,我又手痒痒了,就不顾老眼昏花,用了两个多月来编写这本小书,亦作闲谈,聊表芹献而已。

这不是什么“自叙传”,而是几十年的问学与执教,留下的些许雪泥鸿爪。其中多是以前发表过的回忆性散文,还有部分论著的自序,以及一些访谈。也有部分是新写的,包括《父亲的药房》《那时中文系的那些事儿》《我的语文教育著述与主张》,等等。书分三辑。

第一辑是忆旧文字,包括对我的家世、亲友,求学、执教、著述的回忆,以及当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等职的经历记述。

第二辑是本人著作的序言等文字。迄今我出版的学术专著(部分合著)和编著有五十多种,这里选了十六篇序言或类似文字,约略呈现我几十年“问学”的轮廓。

第三辑是几篇媒体的访谈。大概因为编语文教材,弄得“名声”很大,时常处于风口浪尖,各种报刊和其他媒体有关我的采访、报道非常多,网上的议论也层出不穷,其中自然有褒扬过奖,亦有不少“拍砖”。这里只选取四篇,也带有“叙录”的意味的。

“温儒敏学术年表简编”作为附录。这个“年表”原是《温儒敏画传》的一部分,刊载于《名作欣赏》2019年第3期“别册”,收进本书时做了补充。

此前,我已经出版过散文随笔集《书香五院》《燕园困学记》和《师友感旧录》,本书有几篇选自三书,有“炒冷饭”之嫌,这是要请读者见谅的。

回想数十年来,真正能静心做点学问,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也就十多年时间。所幸那时还不至于那么“卷”,束缚较少,也无AI的便利与困扰,凭着对学术的喜好和专注,写了几篇在当时还算“拿得出手”的文章。后来抱着以学术“淑世”的愿望,介入基础教育,主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推进教学改革,也尽力做了些实事,但也承受巨大压力,留下许多遗憾。我一直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没有什么嗜好、交游,忙碌到2024年,快八十岁了,才真正退休。时过境迁,许多当日的较真、失意或欣喜,现在看来,也都淡然了。

编写本书,回顾过往,非常感谢我的亲友、老师、同仁和学生,他们的助益我都记在心里。还要谢谢内子王文英。前年,我们迎来了金婚,写了一首诗送她。现转录于此,但愿不被当作是“撒狗粮”吧,也是她促使我有那么一份心情编完此书:

“忆昔安展识得君,海棠初绽戏东风。青梅无猜撒花雨,人前有意递饭盆。雾锁五台重倚望,云开韶关依稀梦。相濡以沫五十载,再圆花烛钻石婚。”

遥想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站在河岸边,看着滔滔不息的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时光其除,岁云秋矣,编成此书,也是对似水流年的一种怀想吧,于是便取用了《在时间的河流里》这有点朦胧的书名。

2025年5月8日于褐石园 esjwwUkpyNfS51DdnzN8cuOr7LLr7/+g6F2KXXof1be6b58B2sUoFwTIlP5yN1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