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实的传闻

北大中文系在学界有较大影响,一举一动容易引发关注。在我任职那些年,有些谣传给中文系泼了污水。编写此书,时过境迁了,有几个传闻不妨澄清一下,立此存照罢。

第一个传闻,曾把北大中文系弄得很被动。有一位从事古文字研究、享受院士待遇的“资深教授”(当时中文系只有三位)裘锡圭先生,突然决定要离开北大中文系,一时成为轰动的新闻。至今,仍然有传说,裘先生“出走”的原因“与校内人际关系矛盾有关”。还说当时校方询问过温儒敏的意见,温说“他要走就让他走”,没有挽留。事实上,是裘锡圭先生七十一岁了,想叶落归根,回上海,而复旦大学又许诺将以裘先生为领军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待遇远高于北大。当时的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出面做了许多挽留工作,我和系党委书记李小凡也几次上门拜访劝阻,何来“没有挽留”之说?最终他老先生还是走了。这件事若发生在今天,不会成为什么新闻,因为师资的“跳槽”越来越平常了。但当时可不得了,我和李小凡老师也都背了“黑锅”,好像容不得人,真是有苦难言。

第二个传闻,谣传中文系“处理”钱理群教授,让他提前退休。事实上,那是2001年夏,在一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某高层领导点名批评了钱理群,指钱在一本书中批判现今是“吃人”社会,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压在心中的坟”。其实此传闻有误,那书中的文章不是老钱写的,老钱没有说过这些话,是他的学生把老钱的一次闲谈记录作为该书的序言,其中不免有误记之处。于是便有好事者告状,传来传去,引起了高层的注意。而当时刚接任的北大党委书记也不认识钱理群,有些紧张,连夜召集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我和系党委书记李小凡也参加了。我在会上说,总要先弄清楚事情真相,看性质如何。而且我认为,即使有错,因言获罪也有些不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人的处理务必慎重,除非有红头文件,否则不要轻易处理。书记表示赞同,便指示我去和钱理群谈一谈。我说老钱是我的同学,我去谈不妥。只好请一位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去找钱理群谈话。据说他们开诚布公,谈得很好,也弄清楚了事实。事后写了篇简报上报,说是已“提高认识”云云,便不再追究。钱理群毫发未损,也没有因此被“开除”或“提前退休”。按照北大人事制度,博士生导师六十三岁退休。2002年钱理群六十三岁,是按规定时间退休,属于正常安排。而外界炒得很凶。我到外地大学讲座,也有人递条子要我解释。当时的情势我也无法去解释,只好听之任之。

第三个传闻,所谓中文系“容不下”吴小如先生。2012年9月13日,一位我所尊敬的校友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题为《北大中文系,让我把你摇醒》,指责中文系搞“人才的逆向淘汰”,像吴小如这样的“大家”评不上教授,而“一些在学术上长期不下蛋的母鸡,却顺利地评上了教授”。该文发表时我已卸任四年,而且吴小如先生评教授之事也早在我任职之前,但我还是要在这里说说事情的原委。

吴小如先生是学界名声很大的学者,专著不多,可是面广,古典文学、文献学、戏剧学都有很高造诣,学生也喜欢他的课。他在北大的确受了一些委屈的。“文革”结束后,北大“积压”的人才多,像吴先生这样年过半百的“老讲师”不少,都等着晋升。据说吴先生虽然是“杂家”,但他的学问也还是被“看好”的,在中文系的评审会上就给他“破格”提升教授了。名单报上去,不料教育部临时减少了北大的名额,校方就把吴先生给“卡”下来了。因此吴先生愤而离开中文系,要去中华书局。校方出面挽留,把他留在了历史系,专门为他成立一个中古史研究中心。吴先生在历史系是很寂寞的。他没有当上博导,也没有文学史、戏剧史方面的及门弟子。这的确是遗憾的事情。

不过吴先生始终活跃在北大文科。遇到不良学风,他都会“多管闲事”,不留情面提出批评。有一回学校评定职称,提升教授的预备名单中有钱理群。可能老钱在组织王瑶先生的纪念文集时不慎遗漏了吴小如的文章,“得罪”了吴小如,吴先生就对老钱“耿耿于怀”,硬是从老钱的著作中找到一处硬伤,以此为例证明钱理群不合格。他还在会前复印了材料散发给评委。此事做得的确有点“过”,但也可见吴小如先生性格一侧面。于是一顶“学术警察”的帽子便落到他头上。吴先生说:“有人称我‘学术警察’,我不在乎。”无论如何,“学术警察”还是有益于学术生态的,现在像吴先生这样认真、严格的学者是越来越稀罕了。

2008年北大中文系纪念吴组缃先生百年诞辰,在勺园召开一个纪念会,来了很多学界名流。我主持会议,把吴小如先生请到主席台。吴先生发言时突然离开会议主旨,痛批中文系的学风,让人有点坐不住了。我知道先生的批评是对的,况且他对中文系也的确“有气”,就由他说个痛快吧。果然说完了,他也就谈笑风生了。

上述那篇批评中文系的文章传播很广,但基本事实不符,说中文系“逼走”吴小如,显然是夸大其词了。

这些年本人编教材,处在风口浪尖上,更是隔三岔五遭受网络的批评攻击。有些话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说的,炒作者就用“摘句法”歪曲原意,移花接木,夸大其词,以博取眼球。之前也曾通过微博或主流媒体回应过,不管用。随它去吧!

如同一位诗人所言:说出的思想已经被歪曲,不如挖掘内在的源泉,你可以啜饮它,默默无言。

2025年4月20日 oKGeNug91eFo5r2VHjpvhcg8VnoHtO330rO1KQ78pYjr+Ydb0K9AHEWim+gWba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