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的主人公张大哥是北京市民的典型。“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大哥”味儿,内涵丰富,既有北平人沉浸于日常生活的精致趣味、从容态度,也有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热心肠,还包含着安于日常生活、接受现实秩序的苟且、平庸。《离婚》的核心主题是以老李的诗意人生追求为对照,反思张大哥安于日常生活、接受现实秩序的苟且、平庸,但这一反思性主题却是以理解张大哥待人的善意为前提的。
平庸的“好心人”
张大哥,虽然完全不能理解财政所同事老李的诗意追求,但他始终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关怀老李。从请老李吃饭,到安排老李接家眷,再到帮老李布置新家,张大哥张大嫂都对老李倾注了最大的善意和热忱。尽管老李并不需要这种安排,作者站在老李的立场上看问题,也无意于在小说主题层面上表扬张大哥的热心肠,但作品也始终没有否定张大哥动机的良善性质。张大哥这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并不仅仅指向老李一人,而是他惯常的处世态度。
张大哥乐于助人,却不问是非,而把人情置于现代社会公平规则之上。亲友中有庸医因乱下药治死了病人而被巡警拿去了,张大哥就满怀信心地说:“能托人情考上医生,咱们就也能托人把他放出来。”儿子上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张大哥都处处托人照顾。“张大哥爱儿子的至诚与礼貌的周到,使托人情和请客变成一种艺术。”作品揶揄的叙述语气,展示出作者反思人情文化、追求社会公平的立场。
作品固然批评了张大哥将人情置于公理之上而妨碍了社会的合理秩序,但又书写了张大哥在道德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糊涂的良善品质。恶棍小赵以救出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为要挟,想娶张大哥的女儿张秀真。张大哥在选女婿这个问题上把人品看得高于利益。虽然无耻之徒小赵“现在是科员,不久便是科长,将来局长所长市长部长也还不敢一定说准没我的份儿!”但是张大哥夫妇都坚持“我只有那么一个姑娘,不能给个骗子手!”
作品既肯定张大哥明了大是大非,又批评了他不敢决然反抗的软弱性格。张大哥想不出任何硬办法对付小赵,只想到给小赵送房产,只知道交代老李“你可别为我们的事动——凶啊!给小赵钱!”小说借老李的眼光批评了“张大哥至死也是软的”“张大哥是地狱中最安分的笑脸鬼”。作者对张大哥软弱性的批评,是深切关怀中的“怒其不争”。
总之,在现代道德文化建设层面上,《离婚》对张大哥所代表的市民人生哲学既有肯定也有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