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春,3月底4月初,布拉格的庞克拉茨盖世太保监狱里,一名捷克共产党员决定动笔写一部关于人的报告。6月9日夜里,他匆匆写完了一百六十七页手稿的最后一页,第二天就被押往德国,8月25日在柏林的人民法庭被宣判死刑,9月8日在柏林的普鲁岑湖监狱被害。
1945年5月底,他的妻子从被解放了的柏林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返回布拉格;6月,她得到消息,开始收集丈夫遗留下来的手稿;10月,这本《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版,先是在本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后又被翻译成八十余种文字,成为捷克历史上流传最广泛的书。1995年,捷克发行了《报告》的第四十版,这是《报告》的第一个全文评注版(后文简称95评注版),也就是你手上这个新译本基于的版本。
这名捷克共产党员叫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02.23—1943.09.08),除了捷共第二地下中央核心成员之一的身份,他还是一名记者、编辑、文学和戏剧评论人,从中学起就开始给杂志供稿,二十五岁成为杂志主编,是捷克三十年代先锋文化的重要人物;会说俄语和德语,曾经游历四方、广交朋友。
两个月的时间、不自由的环境,让他的故事写得很短,甚至在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许多之前还抱着希望能写出来的情节。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很长,在他离开人世之后也仍在继续。这个新译本,就是想来说说这个故事,愿它能让你见到一位不一样的捷克民族英雄,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愿这个新译本能让你见到为了美好未来而奋斗的几代人,无论他们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走向了怎样的人生结局。还有最重要的,愿你能从中看到人类的希望,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勇敢正直的人。
规规矩矩地坐着,身体僵直,双手紧贴膝盖,双眼平视佩切克宫“直属监狱”的污黄墙壁,直瞪到发花——说实在的,这不是最方便思考的姿势。但又有谁能强迫思想,让它也规规矩矩地坐着不动呢?
曾经有人——何时何人大概是永远也查不清了——给佩切克宫的这个“直属监狱”起名叫“电影院”。绝妙的点子!宽大的房间,六条长凳一排接一排,上面坐着候审者们僵直的躯体,面前一堵空墙宛如银幕。他们在这里等待着新的审讯、折磨和死亡。从他们的眼睛里投射到这片空墙上的电影,比这世间所有制片厂能拍出来的还要多。电影里上映着人们一生的概况,也上映着细枝末节;有母亲、爱人、孩子,有被毁掉的家园和消失了的存在;有英勇的同志们,也有背叛;有我曾交托这些纸张的人,有再次流淌的鲜血,以及做出承诺时紧握着我的那只手。电影里充满了惊恐与决心,仇恨与爱,焦虑与希望。在这里,人人都已背离了生,每天都在亲眼看着自己慢慢死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重获新生。
我曾在这里上百次地看过自己的影片,上千次地重温了它的细节,现在我要试试看,一口气把它讲出来。如若未待我讲完,绞索便已收紧,自有千百万留在世间的人,去写完它那“幸福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