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是狂热的科幻迷。我们喜欢逃避现实的感觉,也欣赏优秀的科幻作品提供探索未来可能性的发展方式。最优秀的科幻作品提供人类如何在不同条件下生存的思想实验,由此启发我们解决眼下的问题。尽管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作品已经略显过时,并且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世界构建者”的故事读来非常有趣。我们一致认为,21世纪初的重启版《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是有史以来最棒的电视剧集之一(但它的结局就别提了)。而我们之所以会购买亚马逊网站的金牌会员,唯一的理由是电视剧《苍穹浩瀚》(The Expanse)。
所以,请容许我们沉溺片刻,试着为你描绘火星城市可能的模样。
想象一下,现在是21世纪80年代,你是前往红色星球的第三批或第四批先遣队成员。或许你是一名教师,要去教育第一代出生在火星的孩子;或许你是一位演艺人员或艺术家,要为已经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社区注入一点文化生机。
还有,请想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变得举步维艰。自21世纪20年代以来,形势日益恶化,我们的领导人没有勇气解决问题,人口爆炸、不平等、贫困和水资源短缺让大都市变得极不宜居。对很多人来说,地球已经变得炎热、肮脏、拥挤。
但在这个未来世界,另一种选择出现了:火星上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社区,人们排着队等候前往的机会。要去的人不仅仅是工程师、宇航员和科学家。联合国正在征募来自各行各业的先遣队成员。第一批去的是探险家和科学家,在你报名参选之前,一批批机器人已经陆续抵达红色星球,为人类奠定地基,修建基础设施。
第一批机械先遣队在21世纪初就已抵达。这些机器只是简单地巡查环境,分析火星风化层样本,这些覆盖在岩床上的浮土主要由沙尘和砾石组成。它们传回来的风景照如梦似幻,激发了地球人的想象力。
这些机器人有火星轨道上的卫星支援。火星车和卫星通力合作,帮我们确定了最理想的人类聚居点。最初,适合建设人类基地的地点似乎有好几个。
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备选地点。第一处是北极附近一座平平无奇的环形山,它坐落在北方荒原(Vastitas Borealis)上,这片广袤的平原覆盖了火星北半球的大部分土地,地面上点缀着一些看起来差不多的撞击坑(火星大气层稀薄,意味着随机的太空碎片撞击地表的概率远高于地球)。我们说的这座环形山大致位于北纬70.5°,东经103°,直径约35千米,深约2千米。它别的方面都乏善可陈,只有一个关键特征:一大片结冰的水。2005年,欧洲航天的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飞船首次发现了这片水域,在水源附近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好处不言而喻。水是所有永久性社区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它既能维持人类生命,也能充当燃料源(水分子可以分解成氧和氢,用于制造燃料电池)。生产食物也需要水。在火星上,一座装满水的环形山和在地球上一样美妙。
第二个可能的地点位于更偏南的中纬度地区。从这里可以挖一条隧道,通往北纬40°、西经70°坦培·门萨(Tempe Mensa)区域的崖壁。2021年,阿比卜(Abiboo)建筑工作室将这里作为火星城市可能的建设地。
坦培·门萨斜坡可以遮挡射向火星表面的大量有害辐射。辐射将成为火星居民担忧的一大隐患。
不过,无论在哪里,建设一座社区的费用都过于高昂,任何一个国家或身价上亿的企业家都无法独立承担。但是,在另一颗行星上看到人类社区的渴望如此强烈,令人无法抗拒。因此,到21世纪30年代,火星梦催生出一场前所未有的合作,由此揭开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起初,外交官、工业巨头和科学家们为合适的选址展开讨论,经过大量论争,最终选定以坦培·门萨岩壁为基地。虽然大家都一致认为,该区域水量不如南北极丰沛,但经过详细的勘测,在中纬度的大部分地区发现了充足的地下冰(有点像地球上的冻土层)。这些地下冰在紧急情况下也能发挥作用,大家普遍认为,对未来的火星人来说,坦培·门萨斜坡算得上宜居的黄金地带。这里比极地暖和些,附近的冻土层有合理的水资源储备,大片稳定的岩壁可供挖掘隧道,为人类聚居地提供遮蔽,挡住有害辐射。
地点确定以后,下一拨机器人开始抵达。挖掘机从风化层里铲起满是碎冰的石块,一座小型自动核反应堆开始提供能源。接下来,一批自动太阳能电池板降落在坡顶,像蝴蝶般振翼展开。运费昂贵的搅拌设备和铸造设备将本地的岩石和矿物炼成水泥和钢。成建制的轨道太空镜和气球搭载的太阳能聚光器将阳光聚焦到太阳能电池板上,用以补充核能。
之后抵达的是3D打印机和各种特殊加工组件,例如来自地球的计算机芯片。这些装备被用来加强太空学家所谓的ISRU——“就地资源利用”(in 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
,由此催生出第一代大型自动机械。它们开始在岩壁上挖掘隧道,先是建造出简陋的空间,随后逐步完善成更为复杂的未来人类聚居地。紫外线滤光玻璃、工艺精湛的镜子,以及大量就地制造的光纤让自然光照进洞穴——但并无有害辐射。
我们可以想象,火星任务难免会遭遇挫折。大约在这个过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总有几台机器会出毛病,我们不得不派遣一支人类维修队去解决问题。第一批先遣队成员大多会在十年内死于辐射暴露引发的癌症。接下来,早期聚居区的一场火灾会夺走五位工程师的生命。总有这样那样的费用超过预算,新社区该起什么名字又会带来严重的外交危机。全球政治、经济精英经过紧张的谈判,提出了几个备选方案:詹姆斯敦、新迪拜、贝索斯村或者马斯克界
,都是有力竞争者。最后,大家干脆称它为“基地镇”(Base Town),这个名字就此固定下来。
现在你来了,在美国、欧洲、印度和中国的第一批火星车发回红色景观照的六十年后,你降落在基地镇,开启新生活。
社区本身已经扩张到大约一万人的规模,并将在下一代达到十万人。基地镇依然离不开地球定期运送的原材料和成品货物(更别说咖啡或巧克力之类的奢侈品)。但从商业案例的角度来看,整个实验开始变得像模像样。为建设基地镇发展出来的技术让小行星带自动采矿作业得以实现,为探索外太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火星社区带来了经济动力。
更重要的是,为在火星上生存而发展出的技术已经开始改变地球上的生活。为了将火星大气中的氮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分子而培育的蓝藻菌被出口回地球。如今,在我们的家乡,这些蓝藻菌正在吸收工业时代残留在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帮助人类恢复退化的耕地。基地镇在巨型生物反应堆里合成蛋白质的方式也被传回地球——气候变化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合成的蛋白质能维持人类的健康。
不过,当你乘坐摆渡舱从轨道着陆坪前往基地镇在岩壁上开凿的入口时,你看不到这些细菌生物反应堆。它们在地表不会留下太多痕迹。这些反应堆不过是埋在地下的巨型罐子,靠外界输入太阳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运转。阳光通过光缆导入地下,所以基地镇的大部分居民只是隐约知道镇上有这么一部分设施。
吸引你注意力的是由加固的窗户和天窗组成的蜂巢状岩壁——每个人都会被它吸引。这些窗户经过精心设计,可抵挡陨石的撞击;彩色玻璃可过滤有害辐射,同时尽可能透入更多阳光。当你走出摆渡舱,踏入基地镇的主夹层,迎接你的是一片绿意盎然、光照充沛、开阔得令人惊讶的空间。基地镇坚持的设计原则之一是确保进入这里的每一粒太阳光子都有多种用途。植物最好种在各种有日照的地方。每株植物都会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水源,将有机分子转化为食物。这些植物看起来也赏心悦目:去地表远足既困难又危险,火星上的大部分人都待在室内。植物和人的比例是一千比一。
这些植物经过培育,可以应对低重力和气压更低的环境,而且都种在水培液里,但你对基地镇的第一印象还是:这里的每个居民肯定都是园艺大师。
从地球到这里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几个月来,你的饮食一成不变,全是冻干和超加工食品。所以,你迫不及待想品尝火星风味。发现了一片长满草木的美食街区后,你用自己的新身份卡点了三文鱼刺身、烤海苔和田园沙拉,然后浏览着酒水单,挑了一杯奶昔。
菜单上的东西都标明产自本地,传送带送来的菜品给你留下了愉悦的印象。
刺身实际上是3D打印的细胞培养物,只是看起来像是从三文鱼身上切下来的,咬下去,口感令人愉悦,你开始好奇:也许这种技术能帮地球上的三文鱼逃脱因被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的命运?
海苔吃起来和地球上的一模一样,田园沙拉也是,只是这份沙拉比你习惯的新鲜得多,因为今天早些时候,它才刚从水培床上被摘下来。至于奶昔,那里面的乳蛋白经过了特别设计的发酵过程,但你不知道它的味道和正宗的牛奶有没有区别,因为你此前从未尝过“正宗”的乳制品。六十年间,地球上肉牛和奶牛的数量锐减,如今很难吃到真正的牛肉和乳制品,于是很多人选择不吃。无论如何,这份火星奶昔既清爽又浓郁。
吃完火星上的第一餐,你小心地将餐具放进消毒舱,一丝不苟地将盘中的每一片有机物刮进一台精密的堆肥设备。关于这一点,联合国的太空先锋培训课说得很清楚。火星上不存在浪费。资源稀缺,每样东西都必须精心管理。这也许又是我们多年前就应该在地球上学到的一课。
你环顾自己的新家——新的开始——心里想着,这可能也没那么糟。或许母星上的人能从我们建设的体系中学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