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第一章说过,主题是你想写的东西,是你细细斟酌后,感觉对你和受众都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随便找一些例子,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小说《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社交生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等。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当主题。
但因为你要写论文,时间有限,字数也有限制。刚才列的三个主题都太宽泛,不好找着眼点,不能让你写出一篇还说得过去的论文。如果要用这三个主题,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在很多个方向写出很多篇论文或很多部书。你最开始想出来的主题可能通常都是这么宽泛,凸显不出着眼点。
但要变成主题,就要更具体一些。比如,把第一个主题变成“1990-201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对阿拉斯加北海岸的影响”。但这样的主题还是有点太宽泛,不好写出论文计划。不论你的主题是宽泛还是具体,做选题时你都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哪里?
●怎样找到着眼点?
●我应该如何接近主题,写出有意思的主旨句?
●我应该如何找到主论点,形成论文主体部分?
●就目前来说,我应该怎样理解主题,写出一篇推理缜密、有意思的论文?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了解推理要素。先看一下上面三个随便找的例子。虽然这几个主题很不一样,但都包含推理要素。可以从要素出发,深入了解。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有一定目的,知道议题和困难在哪儿,做出了一定预设。你还可以绕环分析下去。科学家、政治家、湿地工程技术人员、街头路人都对这个问题有一定认识。现在换换主题和推理要素来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主要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Elizabeth Bennet)。她对自己的处境有一定的阐释,知道应该得出什么结论,对认识的人有一定预设,以鲜明独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所有经历。再换换主题和推理要素来分析社交生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你可以分析一下社交生活的各种模式有什么重要意义,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跟学生的整体目的相联系的紧密度。
有了推理要素后,你再也不会对如何挖掘主题、问题、争论点、理论、情境等一头雾水。根据推理要素,你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打开思路。
总之,推理要素让你聚焦,找到思考和主题的着眼点。有了这个中心,你想写多少文章就能写多少文章。我们可以随便找一个要素,比如 意图 。你可以围绕意图、目的或目标问很多问题。回到杀虫剂这个例子上来。你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使用杀虫剂的意图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可以问很多关于 意图 的问题。公司生产杀虫剂的目的是什么呢?农民、企业使用杀虫剂的目的是什么呢?环保主义者减少杀虫剂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呢?关于杀虫剂,环保署定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对于上述组织来说,我们如何知道他们有什么目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过去二十年间,他们的目的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目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联系得紧密吗?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杀虫剂论文的中心。只问了 意图 这一个要素就问出了这么多问题。
研究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这样问。但这里要注意,你要挨个看看哪个问题更能凸显着眼点,而不是忙着做关于杀虫剂的研究。不要因为问题太多就手忙脚乱。你当然不需要回答所有问题,更不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任何一个问题都能让你明确杀虫剂的问题所在,从而开始做研究。在找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会根据问题本身对资料做出阐释,再用SEE-I四步法阐发答案。最终,研究和你的思考将融为一体。
这就是推理要素的价值。掌握了这些要素,你就能找准着眼点,做到既贴切又有见地。“意图”这一个要素就能引出这么多包含着眼点的问题来。选择其他要素也是一样。
刚接触这些要素时,你要先感受一下,不用纠结理解得透不透彻。用这些要素去思考三到四个主题,就每一个主题问问题,写出简短答案。这个时候,不用把答案写全。写出几个后,先停下来看看这些答案,把重点放在你解答问题的步骤上来。花点时间写一写,推理要素如何帮助你拆解了主题,你对此有什么见地。设想一下,你对推理要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从中得出主旨句,至少能把主要部分写出来。接下来,你要读一些东西来了解主题。想一想你将如何用推理要素找到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