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福建土楼

闽西南土楼分布与民系划分示意图

湿暖的季风从东海进入福建省,掠过海边仅有的一点平原地带后,便被绵延起伏的丘陵层层阻隔。武夷、戴云、鹫峰三道绵长的山脉分列于福建境内,塑造了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在闽西南地区的群山间,或圆或方的土楼星罗棋布,升腾着万家烟火。

土楼村落俯拍图

土楼是防御性的民居建筑。一种说法认为,客家和福佬 两大民系的长期碰撞创造了土楼这种建筑形式。定居深山、人口渐增的客家人要往东扩张,而躲避倭寇的福佬人要往西迁徙。两大族群在山区相遇后,爆发了惨烈的土客大械斗。此后,冲突不断,加上洪水、倭寇、猛兽等不安定因素,双方都改变了原有的居住方式。这种变化的基本逻辑是将建筑的防御力最大化,把每家四堵墙熔铸成百家一面墙。

在成形的土楼出现之前,生活在闽西南地区的先民还是遵照传统,建造合院式住宅,一个大家族虽然聚集成村,但各户独立居住。外部威胁不断升级后,传统合院单薄的围墙和分散的门户暴露出明显的防守弱点,族人便将房子集中建在一个大院子里,在外围筑墙来形成防御。这种建筑形式俗称“土围子”。

随着院子外围的厢房持续加高、扩建,楼体逐渐代替了围墙,兼具居住和攻防功能。当院子正门也被改为楼体后,五凤楼就此诞生。土楼的第一次升级改造,就是在保留四合院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居为墙,以墙为居”。

在土楼的第二次升级中,四面楼体被拔高到同一高度,并从此前的方楼形制发展出圆楼。用等量材料建造,圆楼的面积是方楼的1.27倍,其环形结构不仅能提升空间利用率,更均匀分散了地震时产生的冲击力,使房屋的稳定性产生质的飞跃。尤其关键的是,圆楼抹去方楼四个角的转折,将瞭望视野拓展到了360度。

不难看出,土楼的外墙和外圈建筑承担着防御重任。其中,外墙也是建筑结构上的承重墙,因此每一寸都必须扎扎实实。这就离不开行墙与献架两道核心建造工序。行墙是夯土墙 ,要先用模具夯出一版 土方块,再将统一规格的土方块垒成高大厚实的墙体。献架是指每夯筑完一层楼高的土墙后,在墙顶挖出凹槽来承放木梁,再由木匠搭建该楼层的梁柱结构。行墙与献架交替进行,土楼便像一株巨大的植物破土而出节节高。

1.传统村寨布局演变为“土围子”

2.四合院演变为五凤楼

3.标准方楼演变为标准圆楼

虽然工艺听起来并不复杂,但实际建造的过程中有很多费时耗力的细节。例如,浇筑一版土方块需要分四到五层进行,每两层之间还要加入浸泡过石灰水 的杉木条或竹片作为墙筋,以增强土墙的拉力和韧性。此外,土方块必须一圈一圈垒起来。每圈墙体成形后,要等它自然干燥,工匠修整完表面后才能继续垒下一圈。完整砌成一层楼高(约3.6米)的墙体,需要走完八圈,花费一年时间。

一版土方块的构成

因此,顺利建造一座土楼少不了运气。以规模巨大著称的承启楼,外圈直径七十二米,可容纳八百多人。在行墙和献架的那几年竟然很少遇到大雨,族人心怀感激之余,便把承启楼称为“天助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建造土楼的法则。

为了发挥建筑最佳的防御效果,土楼外墙除了本身就足够坚实外,还设有配套的门窗机关。有的土楼会在大门门板上留出小洞,洞口连通着位于二楼的水槽。一旦大门遭受火攻,楼内的人便可以将水倒进洞里,形成水帘,浇灭火势。窗户则设计成了外小内大的梯形方孔,方便射击。部分土楼还在顶层加建了用作观察点和射击点的角楼。

墙身厚度截面

角楼

外墙抵御了外忧,但关上门后的生活也不简单。为了妥当安排数百人的饮食起居,族长和楼主作为土楼的总设计师必须合理规划楼内的空间布局。他们把依附在外墙上的建筑圈定义为外圈,内部独立的建筑称为内圈,而中央区域则保留为公共空间。

外圈

外圈建筑有三层高,分别对应三种功能。一楼是厨房和用餐的地方,包括房间和对应的室外空间;二楼是储存粮食和物品的仓库;三楼房间是休息睡觉的卧室。每户人家至少有一间厨房、一间仓库和一间卧室,而这三个房间是根据家族商议灵活分配的,并非固定在同一竖排里。这就相当于把一个家的三个功能空间拆分到三层楼里,用垂直叠加的方式代替了平层布局。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用地,更从空间上体现了土楼的平均主义。楼内的每个家庭都住在大小、格局相同的房间里,即使身份显贵者也不例外。

土楼格局分布

一些规模较大的土楼也建有第四层,如南靖的东倒西歪裕昌楼。在裕昌楼顶层,除了普通房间外,还能看到随意堆放的棺材。这种利用空余地方放置棺材在过去或许是常见的做法,毕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当地人的生老病死都在楼内完成。

在动辄一百多米长、三层高的外圈楼体里,如何分配空间、合理设计上下往来的动线,是对楼主的重大考验。设计者林鸿超就把振成楼的外圈依照八卦划分成八个区域,每一卦六间房,设楼梯和拱门,闭门即独立成院。而初溪村的集庆楼则以楼梯多出名,七十二道楼梯左穿右插,户户通达,但看上去让人眼花缭乱。

1.一般土楼三个功能空间的垂直分布

2.裕昌楼第四层

3.振成楼按八卦分配每层楼的房间

4.集庆楼七十二梯子

内圈

内圈建筑承载着社交、教育、礼俗等发展型的功能,大多用作客人的厢房、看戏的楼台、传授家教的书房、妇女刺绣的闺秀房等。在格局上,与外圈形成同心圆,层高不超过两层。承启楼当属精密布局的代表,它圆中圆,圈套圈,上上下下四百间的设计,最大化地利用了内圈空间。在内圈建筑密集的土楼中,道路和动线的规划需要兼顾通风散热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以及紧急避险的安全性。

中心

传统土楼在中心区域大多设有宗祠、家庙,承担祭拜与议事、宴饮的功能。但一些离经叛道的家族选择将土楼中心留空。环极楼凭借其浪漫的楼名和独特的空心圆设计,赢得了“环绕北极星的土楼”这一美誉。在世人眼里,中空的圆心是为了装载永恒的星宿。

另一类中心留空的土楼集中建造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历史原因,能够容纳更多人口的土楼在当时更具优势,而中间的公共空间也能给劳动人民提供活动场所。

当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距离如此贴近时,只有立规矩、守规矩,彼此才能相安无事。而在面对敌袭、火灾等突发情况时,这种秩序感会进一步升华为集体责任感与临危不乱的应对能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对土楼最恰当的形容。

续表

土楼里的居住方式意味着个体权利向集体让渡,同时也把集体的责任分摊到个体。物理空间的平均虽然不意味着消除了贫富贵贱,但在封建时期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实实在在的集体主义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支撑族人从严酷的环境中幸存下来,也将家族团结的意志传承给后人。

从现存得到保护和开发的土楼来看,自清朝后,因经商、出仕而兴盛的家族,建造了越来越多构思精妙、气派不凡的土楼。这些曾经让族人为之自豪的土楼,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却成了落后的“围城”。直到2008年,剧情再次反转。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一下子成为全世界游客眼里的宝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新价值。极少数始终守着土楼的“井底之蛙”成了第一波旅游红利的受益者,他们优化内部空间、改善基础设施,使土楼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家园精神的窗口。

今天,年长的一代还记得,在客家人的土楼里有个习俗:婴儿出生后,长辈会把胎盘包裹好,埋在厨房门下的土地里。他们希望孩子无论日后有多大的成就,走遍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方圆土楼是人生的起点。正如振成楼楼主林日耕先生的一番感言:“没有这个家,一切都是假的,靠你自己单独一人,什么都做不成。国家是个家,土楼是个家,一家三口也是个家。有家真好。”

在土楼门口玩耍的孩子 UqUtmecyokvbI405jCTh2hSckM2SmAMznuc3KhE7jd5RwR1vlUJplOP2lfGHDh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