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丹巴藏族古碉楼

丹巴碉楼分布示意图

阳光下的碉楼群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邛崃山脉西坡。大金川、小金川两条河流在丹巴县的东部汇合后,称作大渡河。湍急的河水从山间穿过,形成了险峻的峡谷地貌。由于河岸处时常发生落石崩塌,有引发泥石流的危险,因此,当地村寨往往建在半山腰的缓坡上,仿佛是大地把手掌微曲,托举起脆弱而闪亮的生命。

走在丹巴村寨里,看不到传统山地村落房屋密集层叠的景象,藏式建筑自由宽松地散落于高坡之上。碉房与碉楼结合是当地民居的标准样式。碉房是藏民的居所,有三四层高。碉楼是高耸的塔楼,高度从一二十米至五六十米不等。大部分碉楼与房子相连而建,是专属于一户人家的碉楼,称为家碉,用作储物、避险和瞭望御敌。

另有碉楼独自屹立于山巅高位或村头寨尾,扼守险要之处。通常,这些单体碉楼归村集体所有,由村民们共同建成,被称为寨碉。年代最久远的碉楼可以追溯到唐代,得益于丹巴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如同化石般被保留下来。

丹巴民居标准样式

碉楼与村落分布图:1.寨碉 2.界碉 3.村落

比起藏式碉房,碉楼因为不合常规的高大,它的起源和工艺更令人好奇。在中国传统古建筑里,一般只有宝塔或者应皇权之命而起的琼楼宫阙才会达到和大型碉楼一样的高度。丹巴先民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尺度的碉楼呢?

战时防御或许是原因之一。丹巴在秦汉时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经常发生部落冲突。碉楼建在险峻的山崖或河谷边,可以充分利用高山峡谷的地形进行防守和警戒。到了唐代,丹巴地区成为大唐与吐蕃——核心区域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两大王朝的夹缝之地,建造碉楼的技术因战事而不断发展,也因此,古代建造的寨碉被细分为烽火碉、界碉、风水碉、战碉。元代,当地土司 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和一些大户人家有技术和财力建造样式更丰富的碉楼,大量高碉正是从元朝开始修建的。及至明清,碉楼的功能和规模都达到顶峰。在清乾隆年间,朝廷两次发兵攻打大小金川时,耗费了九千万两白银,调用了火炮和云梯,前后花了近七年时间,才攻下丹巴的千碉之国。

另一种对碉楼为何高耸的看法是由《后汉书》引申出的,“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是丹巴碉楼过去的称谓。有学者认为,邛笼的“邛”字在古语中与“琼”字相通,义为大鹏鸟。邛笼,就是大鹏鸟的巢穴。大鹏金翅鸟,正是丹巴地区的原始信仰——苯教——的崇拜对象。

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在苯教的世界观里,有天上、空中和地下三界。因为日月星辰、阳光雨露都在天上,所以人们认为天是三界中至高无上的存在。碉楼之所以高耸,也被认为是信者对于天空的精神响应。筑高碉,下住人,上敬天。

岩石的横层

碉楼无论起源于信仰还是防御,都是人们愿力和意志的凝聚。这份坚定的起始是选好一块石头。邛崃山脉的岩石,尤其是沉积岩类,大多具有天然形成的横层,开采方便,只是难得方正规整的大石块。丹巴先民们便顺应自然,把零碎不一的大小石块加以巧妙组合,并用黄泥作黏合剂。

在一面石墙的构成里,体积偏大的石头会被安排在碉楼的转角和外侧位置。在垂直面上,匠人会把大石头按“品”字形堆叠,再用细碎的岩石填满大石间的缝隙。而在水平面上,也就是构成墙体厚度的剖面,匠人会挑选出形状能够互相咬合的石头,拼合成一个规整的长方形。他们必须保证并排的两块大石之间留有十厘米左右的空隙,让第三块形状匹配的石头能够嵌入,形成三角稳定,再用小石头填满剩余的缝儿。

为了压实水平面上摆放的大小石头,让墙体更加稳固,匠人会优先找一块厚重颀长的石头(这种石头被称为“过江石”)覆盖整个石墙的厚度方向。

1.“品”字形堆叠

2.用大石和碎石拼合长方形

3.用过江石压实(x.厚度y.长度z.高度)

如果找不到“过江石”,他们就会用一小块长条石作为“桥梁”,在厚度方向上,让两边的石头压在“桥梁”上,且其中一边的石头要覆盖长条石的一半多。两种方式灵活变换,墙体就不容易垮散。

在堆石的过程中,最难也最巧妙的功夫,是让每一块石头各得其所。要兼顾上述三条砌石准则,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使墙体里的每一块大石头在X/Y/Z轴上形成恰当的拼合和交叠。

1将一小块长条石作为桥梁

2.一石压三,保持水平面咬合

3.垂直面保持“品”字形(x.厚度y.长度)

每砌起1.5米左右,工匠要为墙体进行一次找平,并放入木条作为墙筋增加韧性。同时,这段1.5米的墙体外立面要做轻微拱起凸出的处理,在下雨时起到排水的作用,减少墙面渗透。

碉楼外墙下宽上窄,内侧保持垂直,这种设计称为墙体收分,不仅减轻了建筑的自重,还能通过降低碉房的重心,增强建筑的稳定性。一些碉楼的下部墙体厚度可达1.5到2米,顶部收至0.5到0.6米。梯形结构的稳定性容易理解,但就像搭积木,堆叠得越高,细节上的偏差就越明显,量变达到质变时就会倒塌。建造几十米高的碉楼,难度可想而知。

1.找平

2.墙筋

3.防水原理示意

墙体外观图

墙体剖面示意图

垂直向天的形态决定了碉楼占地面积有限,内部空间紧张。因此,楼内没有多余的地方设置木柱,而是采用了石墙和木梁共同承重的结构。不过,刚柔并济的结合反倒增强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搭建这个结构需要先在两面石墙间架三道木楼梁,随后把大量短木条(也称楼欠)按一定间隔平铺在楼梁上,楼欠和楼梁互相垂直,楼欠上再铺木板,最后用泥土覆盖木板,拍实。

承重结构:1.楼板 2.楼欠 3.楼梁

独木梯

入口木梯

此外,碉楼内部的层高一般在三米左右,每层会留出一个楼梯口,配有独木梯。碉楼入口设在二楼或以上的位置,楼外会放一把木梯子。平时,大家可以攀爬进入,一旦遇到敌袭,把木梯抽起,便能轻松拒敌门外。

顺着独木梯攀援而上,每层空间逐渐变小,直到到达碉楼顶,视野突然变得开阔。十平米见方的平台四周,围墙呈月牙形,中间低,两边高,四角立着丹巴人崇拜的白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集防御、居住和储藏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碉楼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不再,但藏民们仍会建造具有象征意义的家碉。家碉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碉楼展示社会地位及财富的作用,在丹巴,如果家里有男孩出生,父母便会为他建碉楼,每添一岁就加盖一层。待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一座气派的碉楼便落成了。本地女性在婚恋选择中,会更青睐家里有碉楼的男性。

平台四角的白石

尽管如此,家碉旁的藏式碉房才是丹巴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碉房高度通常为两到三层,规模较大的建有四层。一层用于饲养牲畜;二层设有煮食饮宴、迎客欢聚的锅庄,还有一个悬空的阳台厕所;三层是居室。由于碉房的墙壁厚实,门洞和窗户都非常窄小,因此室内显得较为昏暗。

第四层也就是顶层,被丹巴人视为整栋房屋里至高至净的地方,会设一间佛堂,相当于自家的“小寺庙”,里面精心摆放着一切关于精神信仰的物件,诸如唐卡、法器、经书、佛像、贡品和壁画等等。每天早晚,家人们会在专属佛堂里修行、做功课、祈祷礼拜。佛堂外是晾晒谷物的露台。

藏式碉房透视图

碉房内部图:1.门洞 2.烟熏肉架 3.锅庄

佛堂

现在,丹巴村寨里年轻人变少了,他们感受过吹进峡谷的开放发展之风,大多去了城市谋生,不愿再回来建家碉。地处汉藏交界、民族走廊的千碉之国没有倒于炮火轰击,而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无声垮塌。

年代不同,人们的需求随之发生变化,这一点无可厚非。建筑的生命终点不是空置,而是被遗忘。所幸,丹巴人仍记得守护他们祖辈的石碉。除了尽力保护仅存的古代碉楼外,丹巴人一定会在碉房屋顶立起四个角,在四个角上安放神圣的白石。这样的屋顶被称为“拉吾则”,意思是曾经建有碉楼的地方。

拉吾则 5R0AQtR9MyN9arBtYmO5iZMOZN39GpXVbYS3nbEvf6D/7e/KPGmXgVdp5hFLkJ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