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土高原地坑院

地坑院分布示意图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人们通常在山坡崖面挖窑洞居住。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到了黄土高原东南侧的边缘地带,也就是陕晋豫三省交会处 ,地形逐渐向平原过渡,自然的侵蚀作用也相对减弱,厚重的黄土层发育成四周深沟切割、顶部平坦广阔的完整台地,即“黄土塬”。在平坦的塬区上,没有可以挖洞的山崖,人们只好另辟蹊径,向下挖洞,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民居——地坑院。

黄土塬地形

虽然黄土本身质地疏松,容易湿陷,但在长时间沉积后,地下黄土的覆盖层厚度变大,直立性好。在地面上挖开一个方形深坑,再在四周壁面上打出若干窑洞,就能建造出自带围合式院落的栖身之所。在缺乏石、木、砖等物资的黄土塬上,地坑院是性价比最高的居住方式。

此外,黄土的隔热和储热性能相对均衡,住在地坑院的窑洞里就如同盖上了一张会调节呼吸的恒温被。冬暖夏凉、经济实惠是地坑院至今依然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当大片房屋建筑都在地平面以下,“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的奇观便呈现在眼前。不同地区的地坑院建筑形式相同,建筑尺度和细节设计则因地制宜。本篇聚焦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

地平面下的村落

在当地,一座普通规格的地坑院占地约一亩至一亩半(667至1000平方米),主体空间包括一个六米深、大小约一百平方米的方形院子、九口窑洞,以及一条通向地面的门洞通道。建造一座地坑院会挖出超两千立方米的黄土,相当于挖出一个标准游泳池的体积。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村民只能使用镐、锄、耙、铲、杵、箩筐等简单工具,利用农闲间隙一锹一镐地掘土,其漫长的建造过程正如当地俗语所说:“一年天心,二年窑,三年才住进去。”(“天心”就是挖坑,“窑”就是打窑洞。)

地坑院透视图

建造地坑院的所有工序都可以归到“方院子”和“下院子”两步。“方院子”是在地面画线,框定院子的大小和形状,属于前期准备工作。“下院子”就是依次序挖出地坑院的方院、窑洞和通道,是实打实的体力活儿。

方院子的关键是确定主窑的位置。主窑是家中辈分最高的人居住的窑洞,其方位决定了地坑院的朝向和布局。按照传统做法,堪舆师会结合屋主的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及周边环境,来选定主窑的具体方位。在这套标准下,地坑院被分为东震宅、南离宅、西兑宅、北坎宅四种基本类型。但院子的实际朝向会在正方位的基准上偏移几度以避免招惹灾祸,因为当地人认为只有官式建筑或庙宇才压得住正方位。

下院子时,村民通常会分阶段施工:先靠边开挖斜坡到底,待主窑修建完成并入住后,再沿边线挖出另外两个墙面,打出更多窑洞。最后一个墙面往往会特意保留,等将来家族添丁增口时再扩建。因此,未完工的地坑院长期保持着“凹”字形结构。

院内的窑洞布局可以简单归纳为“长三短二”,也就是在短边墙面各开两口窑洞;长边墙面各开三口窑洞,留出其中一口作为出入门洞,最终形成九孔窑洞的标准格局。当然,窑洞的数量和布局会根据各家的不同情况而变化。

地坑院建造步骤示意图

主窑方位示意图:以北坎宅为例

如果主窑所在的墙面因为地基面积有限只能容纳两口窑洞,工匠就会在墙壁上方居中位置凿出一个象征性的小窑洞,在满足礼俗要求的同时,保障建筑结构稳定。如果地坑院建造完成后还需要扩大居住空间,可以在院角处补挖一口窑洞,只露出半边门框。这是一种在有限空间中灵活应变的智慧。

窑洞的尺寸及分配则体现了中原文化“尊卑有序”的人居伦理。根据豫西地区的风俗习惯,数字“五”象征稳定。因此,工匠在规划窑洞尺寸时,习惯用五尺长的木尺作为丈量杆,一座地坑院的窑洞规格也随之定型为九五、八五和七五三种。这三个数字都指窑洞的高度。

一座纯黄土构造的地坑院到这一步就基本完成了建造。其他生活细节上的设计,都是随着居住经验增长而逐步探索出来的。

1.象征式主窑

2.半脸窑

3.不同规格的窑洞

黄土高原的总体雨量不大,但黄土遇水容易湿陷,短时间内集中降水会引起雨水渗墙、院心积水等问题,甚至导致窑洞坍塌。为此,地坑院需要长期、定期的维护。村民逐渐摸索出一套层层递进的防水系统。

首先,通过塑造地表的高低坡度快速排走雨水,减少积水下渗,并引导剩余雨水从门洞的水渠流到方院里的渗坑排走。渗坑就是渗水井,其深度与方院的深度一致。渗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地下黄土层的结构属性,让雨水到达疏松的砂黄土层后被排走,砂黄土层一般在地表下十二米左右。

地表坡度排水原理

渗坑排水原理:1.门洞水渠 2.渗坑

其次,等降雨结束,地面还未干透时,要在地上撒麦秸秆,用石磨把疏松湿润的表层黄土压实。这项维护工作称为碾场。判断一个地坑院是否“健康”,只需看地面有没有长草。如果寸草不生,证明碾场的功夫到位了,下方窑洞的结构仍然稳固。

碾场

地坑院在满足安全的基本需求后,也进行了功能性改良。窑洞的采光普遍较差,如果将窗户的角度调整为稍稍上仰,就能增加采光面积,同时,让门框稍稍前扑,与窗户下端自然贴合,就能减少门的晃动。

而随着砖石的普及,四面院墙的上方出现了拦马墙和护崖檐,拦马墙的作用同其字面意思,即预防人畜跌落。护崖檐则能防止雨水渗入墙体。此外,主窑面地脚砖窑脸位置的拱券和窑腿处也砌上了装饰砖。当地人为这种变化取了个形象的比喻:穿靴戴帽。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为了凸显主窑尊贵,主窑面上方的拦马墙砖层数比其他三面高出一层;下方地脚砖层数为九层,多于其他三面,因为“九”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象征吉祥与尊贵。

调整门窗以增加采光

1.地坑院上方的砖石顶

2.主窑面的九层地脚砖

3.主窑面多出一层的拦马墙

4.纯黄土构造的窑洞

5.“穿靴戴帽”后的窑洞

穿山灶做十碗席

地坑院中升腾的烟火气,也在门面装饰的蜕变中愈发鲜活。每逢重要节日,村里需要大摆筵席时,一些人家便会在院子里搭出一条长形土灶——穿山灶——招待宾客。因为灶心相通,在灶尾添柴烧火,热力向上传递并减弱,就能自然形成多个火候不一的炉灶。炉灶数量最多可达九个。其中,距离灶尾近的炉子火力最旺,适合蒸、煮的烹饪方式。随着火力逐步减弱,不同炉灶依次能够实现炸、炖、焖、保温的功能。几口锅同时操作,就能高效地做出当地的著名菜式“十碗席”。

当炊烟散去,院子便显露出花木扶疏的悠然景象。地坑院虽是合院建筑,但打破了北京和关中四合院高墙密闭、宅院深深的格局,往来行人俯身就可以跟院子里的人聊天、打招呼。平时,哪家有了多余的蔬果分享,都能直接往院子里扔。

扎根于黄土的地坑院,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记录者,它的命运与中原大地的社会变迁同频共振。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坑院占地面积大,房顶土地无法开垦种植,出于农业发展的考量,政策不允许新建地坑院。同时,伴随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黄土之下的人们纷纷走到地平面上盖起了小砖房,大多数村落出现了地上平房与地下院落并存的局面。自2017年乡村振兴政策实行,政府开始出资协助村民维修改造部分地坑院,曾经离家的中青年纷纷归来。异乡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更坚定地坑院才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黄土印记、身份归属。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发展文旅事业,尝试用现代技术完善传统地坑院的问题。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朴素追求和“活着”的坚韧,支撑一代代黄土地上的人们向下拓荒。今天,黄土塬上有了拔地而起的高楼,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住处和去处。但来处仍是黄土,生命终于斯,又始于斯,土墙围出的天空,是家的形状。

邻里交流

地上平房与地下院落并存 X5cKWBmWJgmPl96AeppKU7TE0ouTOM1naz+Tl0/72UfNjACYcjdM3AZqSrbo2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