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意为填补;巇,是指两山之间的间隙,比喻裂痕。“抵巇”,从字面上讲是弥补缝隙。
纵横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弥补国家的裂痕(国家动乱与危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小裂痕也会逐渐发展成大裂缝,直至彻底破裂。当国家出现动乱与危机时,就得及时挽救,否则会导致崩溃。要想弥补裂痕,就必须了解这些裂痕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这样才好,对症下药。如何挽救危机,是“抵巇”的中心论题。
作为上卷的终结篇,本章讨论的问题更加宏观,无论是游说还是对话、沟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除了研究“对方”,当然更要研究这个“问题”。
自然:天然,非人力所为。
合离:聚合与分离。
见:同“现”。
反往:反观过去。
文章从自然规律入手,“物有自然,事有合离”。事物的合离是自然规律,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总是因为被现实生活表象的干涉而产生错觉,以致模糊不清。有的近在眼前,却熟视无睹,以致形成大的裂缝,这是由于没有详细考察言辞。如果遥远的事情事先能预知,那是因为反观古代而验知未来的缘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关键在于是否认识事物合离规律,认识事物产生的缝隙,预知变化的征兆,是本文立论的基点。
巇:缝隙。
罅:缝隙。比巇的程度较深。
涧:山沟。
朕:缝隙。
这一段进而论述缝隙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说明弥补缝隙的方法。缝隙总是由小裂痕发展为缝隙,由小缝隙发展成大裂缝。因此要挽救事物危败,就必须在出现小裂痕时加以补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俗语都很明白地说明抵巇的重要性。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事情的缝隙可以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
陶弘景注解说:“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这是说,裂缝从内部产生,可以采用堵塞的方法;裂缝由于外部原因产生,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裂缝从下面产生,可以采取平息的方法;裂缝刚刚产生时,可以采取消灭的方法,使它不见痕迹;如果裂缝已经很大,无法弥补,就只好取而代之。这些都是抵巇的原理。
抵:击实,有打击和弥补两种意思。
因化:顺应变化。
经起秋毫之末:经,开始。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细毛,形容细微。
挥之于太山之本:挥,动。太山,即泰山。本,根基。
兆萌牙蘖之谋:兆萌,微小的征兆。牙,通“芽”。牙蘖,是树木砍伐后新生的枝芽,比喻微小的变化。
这一段论述圣人之所以圣明,就在于能透彻地了解事物发生的危险苗头,深知秋毫之末的危险征兆能发展成泰山根基那样大的祸患,因此能在苗头刚刚发生时就采取措施,这是因为明白抵巇的原理,并把它发展成处理世事的法则、方法。
分错:纷错。指混乱、分裂。
谗贼:用恶言挑拨离间,陷害忠良。《荀子·修身》曰“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窜匿:隐藏避世。二字同义。
作:兴起。
惑:欺蒙。
伐射:指攻打、残杀。
抵而得之:得,取得。指建立新的王朝取而代之。
或抵反之:反,指恢复。
或抵覆之:覆,指颠覆、推翻。
五帝:上古的五个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说指黄帝、颛顼、喾、尧、舜;一说指少皞、颛顼、喾、尧、舜。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即禹、汤、文王。
右:上。
这一段重点论述了“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两种方法。这是抵巇的“两极”,因为事物出现败坏的征兆,有的可以补救,可以采用“塞”的方法;而有的无法补救,只能采用取代的方法。当国家、社会出现萌芽巇隙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文中说道:“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即天下四分五裂,混乱不堪,国家没有明主贤君,臣下道德沦丧,小人谗害忠良,贤人不得任用,圣人隐姓埋名,贪财好利奸诈虚伪之徒四处横行,君臣上下互相欺骗蒙蔽,国家土崩瓦解互相攻伐,家庭父子分离,人与人反目成仇,这种种现象就是政治混乱的萌芽,国家将要覆灭的裂痕。
面对这种乱世,圣人想办法加以救治,如果还可救药,就加以补救,使之恢复生机;如果不可救药,就想办法推翻它,弃旧从新。即文中所说“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陶弘景注释说:“‘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国。”接下来引历史事实作为例证:“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五帝时代,社会危机不算严重,因而可以挽救和治理。而三王时代,夏朝危机深重,国君桀昏庸无道,无法救治,所以商汤推翻了夏桀,建立商朝,取代夏朝;后来到商朝的纣王,政局混乱,纣王昏愦,已无可救药,周武王起兵攻伐,取代商纣王,建立周朝。这就是有名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从历史转向现实,“诸侯相抵,不可胜数”,诸侯各自为政,抵巇手段多不胜数,因此“当此之时,能抵为右”。点明善用抵巇之术在当今现实中非常迫切。
天地之使:使,使者。此指代天行事的人。
检:检查,监督。
因:依随。
守神:守护神明。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照应开头第一段“物有自然,事有合离”。“察之以捭阖”,又与《捭阖》篇巧妙关联。能用捭阖之术考察认识天地自然离合的规律,并运用抵巇之术去对付处理的人是圣人。圣人是天地自然的使者,当世道太平时,隐身于世,等待乱世的危机;当世道有危机出现,就出谋划策,进行救治;对上配合帮助国君,对下检束百姓,根据具体情况,顺应自然规律,使用抵巇之术,成为天地自然及人事社会的守护神。
抵巇术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产生、兴盛、衰亡都有规律,抓住了规律,就可以成功地运用或堵塞或取代的抵巇术了。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弱小的刘邦终于战胜了比其强大十多倍的叱咤风云的项羽,就因为刘邦抓住了项羽疑心重、不肯放权、容不得急言直谏的忠臣、有妇人之仁等弱点,让谋臣陈平用几万斤黄金离间了项羽与范增、钟离眜、龙且、周殷等几个忠臣的关系,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以致垓下之战惨败,只好自刎乌江。
使用抵巇术的关键,在于寻找、攻击对方的弱点,即兵家所讲的“避实击虚”“攻心为上”,这就是运用抵巇术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