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揵,通“楗”,原指关门的木闩,内揵,在文中意为深度交结。
当对方地位远高于自己,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打入对方内心,与他深度交结。
内揵之术的关键是透彻了解对方心理及喜好,只有“得其情”,才能“制其术”。
就:靠近,接近。
御:原指驾车,泛指使用。
素结本始:素,平时,向来。本始,开端,开始。
采色:指美女。
蛈母:又名螲蟷(dié dāng),即土蜘蛛,在土中筑巢布丝,上有圆盖,可以开闭,捕虫为食,巢中养子,有盖保护。
朕:缝隙。
首先列举君臣关系存在的三种情况:一是远而亲,近而疏。君与臣或上级与下级之间相处较远,关系本应疏远,实际却很亲密;相处较近的,关系本应亲近,实际却很疏远。二是就之不用,去之反求。臣下积极主动去投靠君上,为君上效劳的,反而得不到任用;离去之后,反而想找来重用。三是“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君上对每天在眼前听候差遣的人不加重用,却对只闻其名的人思慕不已,希望能得到他,重用他。这是君臣之间似乎违背常理却实际存在的现象,其存在的原因是结交的关系程度不同,时间有长短之分,即“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
陶弘景在注中作了进一步说明:“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志同道合、顺事合理,就亲而重用;道背情乖、意逆理违,就疏远而不用。
由此可见,理顺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臣下求宠取信于君上的重要性。而内揵之术,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用进言献计的方式交结君上,使上下之交内情相得,彼此结成坚固不可分的关系。
接下来阐述了实施内揵之术的具体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的可以用道德相交结,有的可以用党友相交结,有的可以用财物相交结,有的可以用珍玩美色相交结。无论用何种方式,都要顺应对方的意愿,即所谓“用其意”,俗语中所说的顺摸老虎毛。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进退自如、随心所欲的理想境界,使君上像蛈母离不开幼子那样离不开自己,没有空子让对手可钻。
在纵横家看来,游说之士与游说的君上不存在儒家所主张的君仁臣忠的依附关系,而是用之则就,不用则去的独立生存意识。因此,能随心所欲才是内揵的最高目的和最佳效用。
故远而亲者: 嘉庆十年秦氏刊本在此句前补“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计一百五十三字。
阴德:暗中施行未显露出的恩德。
策不得:得,这里指适用。
事中来也:中,合。
“不见其类”句:类,相同。 说,《道藏》本作“为”。 见逆,被抵触,指不被采用。
“不得其情”句:情,心意。见非,遭到非议,指被否定。
得其情: 秦恩复校“‘得’字上一本有‘必’字”,即“必得其情”。
术:手段,方法。
点明内揵的具体内容“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之后,进一步阐述了第一段所列的君臣上下之间三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远而亲是因为有暗中施与的德行,近而疏则是由于志向不合;就而不用是因为谋策得不到赞许,去而反求则是由于猜中了将来;日进前而不御是因为提出的措施不适用,遥闻声而相思则是由于计谋相合只等待去实行。并进一步总结原因,见逆是由于没有找到共同点却要去说去做,见非是由于没有摸透对方的实情。像前面《捭阖》《反应》两篇所强调的,得情是运用、操纵各种手段的基础。把握好这个根本,才能“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立事:立身处世,建立事业。
揵:此处指把握。
损益:减少增加。
道数:道,指规律。数,指方法。
揣策:推测计算。
治名入产业:名,君臣的名分。 《道藏》本作“民”。 产业,生产作业。
揵而反之:反,指不合。
飞:赞扬。
大仪:大法,大原则。
以“揵而内合”横向论述内揵与其他方略配合使用,一是内、外的使用:“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二是配合“反”术使用:“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国君昏暗糊涂,臣下混乱执迷,采取揵而反之的方式,即结交君主,帮助治理混乱的局面。三是配合“飞”术使用:“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当对方内心自以为是,而没有任何表现予以挽留,就采用褒扬、激励的言辞称颂对方,以讨取欢心。
“飞”术在《飞箝》篇有更具体的论述。圣人揵而内合,除了内、外的使用外,还包括“揣策来事,见疑决之”,即揣、决二种方略。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是指当君主有好感,亲自下令召唤自己时,要积极、主动地迎接任命,迎合他的心意去办事。又如“若欲去之,因危与之”,是指自己想要离开时,趁危乱时刻把职权交还给君上,以保全自身。无论使用哪种招数或方法,都要顺应时事的变化,像转动圆圈一样旋转不定,让人摸不着底细,即“环转因化,莫知所为”;并以全身而退作为根本法则,这就是“退为大仪”的含义。
由于内揵之术的对象是君上,这就使进言献谋的难度比一般的游说大得多。
韩非子曾写过《说难》一文,详细列举了进说辞的困难和危险,也总结了进说的许多技巧。如果进说者不是有意泄露机密,而是无意识地说中了君主的心中隐秘,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君主的过失,并加以批评议论,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计谋不能实行并且失败,那么就会遭到君主的怀疑而有危险;如果猜中并说出君主独到的计谋,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君主表面做的是这件事,而想的是另一件事,指出他想的事,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在君主面前议论大臣,你会被怀疑是在挑拨离间,或者随便议论其他小人物,会被认为在玩弄权术,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议论君主所喜欢的人,会被认为是想借助他们的权势,议论君主所憎恶的人,你会被认为在试探他的虚实,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说得太少,会被认为没有知识;说得太多,又会被认为是在卖弄;如果顺着君主的思路陈述问题,会被认为是胆小怕事,不敢直叙己见;如果面面俱到,说话无限制,又会被认为是傲慢,没有教养。总之,困难多多,危险重重。
关于游说的技巧,可以归纳为“揵而内合”“揵而反之”“说而飞之”等方法。如果想进献保护君主私利的言辞,用正当理由指出来,并加以暗示;如果君主夸耀自己的力量,就不要指出这是难以办到的;君主显示自己的勇敢,就不要拿他的强劲对手来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就不要指出以前的过失使他难堪:这些都是揵而内合的方法。如果君主有崇高的愿望,但事实无法实现,指出不可行之处,赞扬他不去做的好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举出相关的事例,多加称赞,使他自己得到启发,并假装不知他是得到自己的启示:这些是揵而反之的方法。如果君主有个人欲望,即使不一定合乎国家利益,指明这是合乎国家利益的,并鼓励他去做;君主不能抑制自己卑劣的想法,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东西,暗示他朝美好的方向去实现;称赞与君主有同样品行的人,不露阿谀奉承的痕迹:这些都是说而飞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