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捭阖》是全书总纲,提出“捭阖”之道,主张根据形势灵活采取主动进攻或静默观察的策略,以掌控对话和局势的主动权。
捭,即开启。阖,即闭合。
比如,适当时机开诚布公、语言试探主动出击、使对方发言敞开心扉,这些都是捭。暂时隐匿自己的意图、让对方缄默、静观其变,这些都是阖。
当然,“捭阖之道”不仅仅是用于沟通、交流、游说中的方法论,也可以用于解构阐释纵横学中一切事物和现象。如同中国古人用“阴阳”理论来构筑宇宙观。
以“捭阖之道”的权变智慧来实现事件发展中的“动态平衡”,实现既定目的,是纵横家游说谋略的底层逻辑。
粤若稽古:粤,句首语气词。若,陶注(南朝陶弘景评注,下同)为顺。稽,陶注为考。
圣人: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的杰出人物。
阴阳:古代指创造世间万事万物的二气,后泛指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属哲学范畴。
门户:原指房屋出入之处,泛指事物的关键。
筹策:原指古代计算工具,多用竹、木做成;泛指谋划。
朕:征兆,迹象。
自古之今: 之,《意林》引作“及”,《百子全书》本作“至”。
其道一也:道,顺应自然的规律、法则。
或柔或刚: 《百子全书》本倒作“或刚或柔”。
这一段是本篇立论的根据,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运动使世间万事万物产生开合,圣人因此而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谋划事物的始终,了解事物变化的征兆,把握人事变化的规律,开合成为把握事物生死存亡的关键。
先后:指应该在先、应该在后的次序。
权:陶注为权谋,指变通的计谋。
校其伎巧:校,考核。伎巧,技巧,技艺。
捭、阖:“捭”与“阖”相对。捭的本义是开,阖的本义是合。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本文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把捭阖的内容系统化、具体化。落实到具体运用时,捭是言说,阖是沉默;从技巧的角度看,捭是拨动,阖是闭藏;据适用的对象看,世间的事物都有阴阳两种属性,捭用于阳性,阖用于阴性。捭阖作为手段,可以灵活地交替使用。
无为以牧之: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规律的约束,而反对破坏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作所为。牧,原指放养牲畜,后泛指统治、管理。
以其实虚:以, 秦恩复校“一本作‘与’”。 实虚,真实和虚假。
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嗜欲,嗜好和欲望。志意,志向,意图。
贵得其指:指,宗旨。
阖而捭之:先用闭藏的方法,后用开启的方法。
利:依陶注,指所言之利。
同其情:使对方与我方的心意相同。
可与不可:可,指合适、正确。
原:推究,追根求源。
离合:离指意见不一致,合指意见一致。
这一段,继续假托“圣人”在实践中对“捭阖之道”的应用,无论是游说还是沟通,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无论是做事还是用人,在行动之前,都需要用捭阖之道来谨慎谋划。就运用的对象而言,人有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程度不同的区别,因此使用的方式也有开合、进退并使之贵贱的不同,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时间、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谋略,通过各种方式先来考察对方,了解对方,这是把阴阳学说具体运用到游说技巧之中。
微:微妙。
追:指依随。
料其情:料,估计,推测。
结其诚也:结,缔结,交结。
皆见其权衡轻重:权衡,权原指秤锤,衡原指秤杆,泛指衡量、比较。 皆,秦恩复校“一本作‘既’”。
度数:测量重量和长短的数值。
中:符合。
纳:收纳,接纳。
去:指废弃。
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此句原在“纵横”下断句,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今改。
反出、反忤:忤,抵触,违反。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此四字是衍文。
开合,运用在纵横之术中,成为言谈的技巧,由于语言是思想的交际工具,言谈中运用开合的方法控制对方就显得十分重要。运用到言谈技巧方面就是如何开口发言,具体办法是先用具有诱惑力的言辞去启发诱导对方,让他发言,从而进一步了解他的才能、品性、兴趣、嗜好、个性等,达到探测对方实情的目的,所以说:“捭之者,料其情也。”
合运用于言谈技巧方面就是沉默的艺术,言谈者闭口不言,让对方充分表现自己,最终因得不到反应而自觉无趣,使得他不得不听从我方的意见;或者设法使对方闭藏主见,保持沉默,从而接受我方的意见。
在使用开合之术时,根据对方的情况灵活运用,或者用开的方式排斥对方,或者用开的方式接纳对方;或者用合的方式吸取对方,或者用合的方式排除对方,正如文中所说:“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用同样的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
大化: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大”字是衍文。
说之变:指言说的变化。
豫:通“预”,预先。
神之主:主,主宰。
故关之捭阖: 秦恩复校“一本有‘以’字”。即“故关之以捭阖”。
一个人的想法、心理活动,甚至他的价值观、底层的性格色彩都会通过语言体现出来。那么在游说、对话、沟通等实际应用中,捭阖之道的关键是对语言的控制,这需要我们做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是“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味地展现自己并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而是要根据沟通对象,以及要取得的目的来决定我们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缄默。
言:指可以言说。
终始其义:义,宜。
“故言长生”句:此句陶注“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故言死: 死,秦恩复校“一本有‘亡’字”。即“故言死亡”。
法:效法。
就言说的内容而言,也有阴阳属性之分,“阳”代表光明、积极、有利的方面,用于说服对方,使之顺从游说者的意愿行动。“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阴”代表着阴暗、消极、有害的方面,用于说服对方,使之受到恐吓而灰心丧气,从而放弃原来的计谋并终止行动。“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阴阳:此处指人物分成阴阳两类,阴指性情柔弱的人,阳指性情阳刚的人。下句同。
卑:低下。
“以下求小”句:下、小属阴类,高、大属阳类。
无所不可: 《道藏》各本为“我所不言可”。中国台湾萧登福《鬼谷子研究》据他本认为“言”字是衍文。《四部备要》本无“言”字。
说:劝说,说服。
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
国:指当时诸侯的封地。
“为小”句:根据古代阴阳观念,内属阴,外属阳。
倍反:背叛。反,返归。陶注云“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
阴阳:自此至文末所言阴阳是广义的,非专指。
御:治理,处理。
苞:包含,包孕。
天地阴阳: 原为“天地之阴阳”,据嘉庆十年秦氏刊本删。
圆方:圆代称天,方代称地。
奉行以阳说阳、以阴说阴的原则,“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能够出入自如,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之所以有如此威力,就在于顺应了阴阳之道。
总结使用捭阖之术的要点,可以用料情、辨明同异、合道、灵活运用、捭贵周密、阖贵隐秘来概括。强调符合阴阳之道,除了为具体的游说术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了这样的理论武装容易为谋士和时人所接受。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纵横家大都出身贫贱,人微言轻,即使智略超群,也难以让人置信,反而被人认为是辩辞诈谋之徒、追名逐利之辈,被人嘲笑诋毁。
如《荀子·臣道》称纵横家是态臣,所谓态臣,“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汉代荀悦把游侠、游说、游行称为三游,是德之贼,游说就是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世,三游是乱之所由生,伤害道德,败法惑世;后人甚至认为是小夫蛇鼠之智(明宋濂语),认为《鬼谷子》是小人之书(清卢文弨语),等等,他们的智慧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是中国智慧史上的冤案。阴阳捭阖之道在思想文化领域,已被道家、儒家及社会政治观念广泛接受,要让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被人理解而接受运用,只有依托于深厚的基础才行。这也是以“捭阖”置于全书之首的用意所在。文章据“道”立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样也是在用捭阖之术叩开读者心灵的大门。
捭阖之术成功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实例,像《战国策·赵策》中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之所以能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就在于他首先抓住了赵太后的心理。
当时赵太后刚刚执政,遇到了秦国的紧急进攻,而赵国不是强大的秦国的对手,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援,而齐国要求赵国把赵太后的小儿子作为人质,才肯出兵相救。赵太后心疼她的小儿子,不肯让他去做人质,朝中大臣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劝赵太后答应,惹得赵太后非常恼火,宣称谁要是再来劝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就把唾沫吐到他脸上,弄得大臣们无所适从。
老臣触龙不紧不慢,拜见了怒气冲冲的赵太后,他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进言直谏,而是道歉自己不能经常拜见太后,脚又有毛病,见到太后不能尽快步走的礼节,接着询问太后的身体、饮食等状况,使太后的怒气渐渐平息,这是采用了阖的方式,绕弯子。然后把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太后,以爱子之心来取得与赵太后情意相投,赵太后的爱子之心在触龙这里找到了知音。
触龙进一步说明自己这样做是父母要为子女长久打算,肯定自己的爱子之心超过了赵太后,以显示赵太后爱小儿子长安君比不上爱长安君的姐姐燕后,所用的方法就是“阖而闭之者,异其诚”。太后不肯承认这一点,坚持认为爱长安君超过了燕后。触龙见赵太后受到挑动,故意用提问的方式让赵太后明白受封的诸侯不能沿袭几代而不衰落,而长安君无功于国家,将来难以立身。投赵太后所好,是以阳说阳;明其利害,是以阴说阳。赵太后终于省悟,听凭触龙支使遣长安君质齐,达到了阴极反阳的结果。
触龙在“料其情”的基础上,先合后开,欲开先合,又开而合之,阳说阴说交替运用,从而达到开的目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载范雎运用捭阖之术得到秦王信任的故事。
战国时,范雎因才华出众而被权臣猜忌,受尽迫害,九死一生逃亡秦国。
彼时秦昭王在位三十六年,武功赫赫,讨厌那些说客,因此范雎在客舍待了一年多也没得到秦王召见。但范雎深知秦昭王当时的真实处境,正是既有外敌的忧患,又有太后和朝廷“四贵”控制朝廷的内患时刻。
范雎通过上书被秦王接见,多次采取阖的方式,欲言又止,故意卖关子,又用开的方式刺激秦昭王,说秦国只有太后和相国,没有大王,刺着秦昭王的痛处。当秦昭王召见他时,又故意多次不说要说的话,直到最后秦昭王让他放心直说,不要有任何顾忌,他才说出如何处理外忧和内患的对策。
范睢深受昭王的信任,就是因为成功运用了先合后开,合中间开,合而开之的捭阖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