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章 还是要用勋贵
朱元璋在二楼听到朱棣的话,十分惭愧。
“老四这家伙,真是没有出息的东西。”
“原本以为他可以学学本事。”
“结果是把拍马屁的本事练出来了。”
朱元璋大骂道。
凌峰看着朱棣,更加感到失望。
“你记住,尽信书,不如没有书!”
“我对你的教导,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
“哪怕你的想法不对。”
“但你也会跟着进步很多。”
“明白我的意思吗?”
“学生明白!”
朱棣点头道。
“我上次说过,当今皇上无法做成改革的原因,那是因为他离不开勋贵。”
“要进行税制改革,那就要把勋贵们身上的肉砍掉。”
“那些勋贵愿意吗?”
“即便就是死,他们也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他们不可能同意税制的改革。”
凌峰说道。
朱棣听完,却有了不同的见解。
“凌先生,现在京城纷纷传言。”
“皇上要将那些勋贵的权力削弱。”
“不但要把那些勋贵手里的权力收回来,还要把权力转移到新人的身上。”
朱棣说道。
“权力转移到新人的身上?”
“是谁呢?”
凌峰说道。
“当然是那些政治新人!”
朱棣说道。
凌峰听到他的话,不禁感到可笑。
国家不是那些勋贵打下来的吗?
直接抛弃勋贵,勋贵会答应?
“你觉得这件事情可能吗?”
“皇上那样做,并不是削弱那些勋贵的权力。”
“李善长等人,看似被他给打压了。”
“实际上只是打压了几个勋贵的领袖人物而已。”
“接下来皇上要启用的人,还不是从那些勋贵中寻找。”
凌峰说道。
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常识而已。
通过大明的朝局,可以看清如今的局势。
“凌先生,不对啊!”
“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他们都不是想要摆脱那些勋贵的控制吗?”
“我听到一些小道消息。”
“这次皇上真的在笼络新人才。”
朱棣说道。
凌峰刚才说的话,跟他在宫里听到的消息相反。
而且,他跟太子经常一起。
皇上和太子的操作,他自然知道一些。
“是吗?”
“皇上笼络新人才?”
“是不是还得让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推荐?”
“勋贵推荐出来的新人,难道不是勋贵?”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但是,也只有推荐勋贵,朝廷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凌峰说道。
看见小四没有明白,他拿起一根骨头,在地上写了几个人的名字。
“皇上已经让刘伯温给他推荐了几个人才,你知道吗?”
“那几个没有任何履历的隐士,皇上对他们都不满意。”
“不过,皇上又问了杨宪和胡惟庸。”
“刘伯温之所以不推荐,那是因为他想明哲保身。”
“皇上依旧启用杨宪和胡惟庸。”
“你信不信,他们两人绝对会升迁。”
凌峰说道。
朱棣闻言,大吃一惊!
这件事情,他之前就听大哥朱标大闹一次。
朱标从乾清宫回来一直在抱怨。
说朱元璋就是想启用杨宪和胡惟庸。
朱标当时可是一百个不同意。
两人在他的心里,不管谁都无法担任丞相的大任。
东宫的所有兄弟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但并不清楚最终的结果。
此时,凌峰将结果直接说了出来。
朱棣怎么可能不吃惊呢?
凌峰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凌峰的话,更加震惊不已。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原本这件事情就是宫里的秘密。
李善长等人应该也不知道。
凌峰是怎么知道的?
朱元璋之前的确让刘伯温推荐一些人。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试探一下刘伯温的想法。
会不会推荐出来一些勋贵人员。
结果刘伯温推荐的人,让他十分意外。
因为都是无权无势的人。
他们之中或许有一些天才。
但无权无势,怎么可能镇得住那些开国勋贵?
由此可见,刘伯温是真的想要归隐。
权势对刘伯温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毕竟,无官一身轻。
但就算真想归隐,也不能如此不负责任推荐。
朱元璋最后让刘伯温从自己选择的人中推荐。
杨宪和胡惟庸的名字也在名单里。
刘伯温的做法,让朱元璋更加生气。
他一个人都没有推荐。
杨宪虽有能力。
但为人却是斤斤计较。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杨宪这种人的性格,怎么能胜任宰相?
一旦他们做了宰相,自身的敌对人群就会遭到大肆报复。
杨宪绝对不可以当宰相!
而胡惟庸看着就比较大气。
有宰相之志和宰相之能。
但内心又十分奸诈。
刘伯温也不可能推荐胡惟庸。
两人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一个合适人选。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让刘伯温作罢。
经过考虑,朱元璋决定先用杨宪和胡惟庸。
于是找来太子朱标商量。
他没有想到,朱标也不同意杨宪和胡惟庸。
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
这件事情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
不过,朱元璋心里早就有了结论。
杨宪和胡惟庸,他都要启用。
宫里的事情,凌峰怎么知道这么多?
凌峰又怎么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父皇,难道凌峰在宫里有他的势力?”
“否则怎能知道这么多事情?”
朱标皱着眉头。
“不,绝对不可能有他的势力。”
“他可能是通过朝廷的蛛丝马迹猜出来的。”
“此人心思敏锐,实属罕见。”
朱元璋沉吟道。
“父皇,那杨宪和胡惟庸,你当真要启用他们?”
“他们两人的品行如何,你可是知道的啊!”
朱标说道。
“朕知道。”
“朕就是要启用他们。”
朱元璋直接道。
“老大,你要记住。”
“任何事情都没有完全正确的选择。”
“当务之急,只有继续启用勋贵,其他勋贵才会服气。”
“所以才选择年轻一点的勋贵。”
“这样做,既可以掌控众人,也能让他们服人!”
朱元璋说道。
……
“凌先生,你的判断,皇上依旧会启用杨宪和胡惟庸?”
朱棣疑惑道。
“那是自然!”
“皇上在勋贵方面已经妥协了。”
凌峰说道。
杨宪和胡惟庸的证据摆在这里,还需要证明什么吗?
大明洪武朝,绝对不能进行税制改革了。
朱元璋就算有很大的决心,但有满朝勋贵在,从哪里下手?
“凌先生,皇上可是敢杀勋贵啊!”
“傅有德不是开国勋贵吗?”
“皇上照样把他杀了!”
朱棣说道。
“那些勋贵,皇上的确敢杀。”
“但这也不影响皇上继续启用勋贵以及勋贵的后人。”
“大明洪武朝怎么离得开勋贵呢?”
“说直白一点,是无法离开勋贵的家族。”
“一个勋贵,皇上会杀掉。”
“但那些勋贵的家族,皇上会杀完吗?”
“相反,他还是会继续启用!”
凌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