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章 反向思考
酒楼门口。
“凌先生,你那么有智慧。”
“难道你也想不出来,一个不需要流血的改革方法吗?”
朱棣看着凌峰,露出期待之色。
二楼的朱元璋和朱标,也在仔细听着。
凌峰到底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办法怎么可能没有?”
“那就是让所有人,期待改革的推行!”
凌峰微微一笑。
“所有人期待改革的推行?”
“不是总会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啊?”
“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期待?”
朱棣说道。
“有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那是有一个前提,基本盘没有变化。”
“如果让基本盘发生变化,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凌峰说道。
“基本盘发生变化,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部分获得更多利益。”
“另外一部分获得利益随之减少。”
“反正大家都有利可图。”
朱棣突然想到了其中的关键。
他明白了凌峰之前说的扩张。
扩张带来的好处,就是大明的基本盘会跟着扩大。
……
“同时进行扩张和改革,能避免流血的发生?”
朱元璋眉头微皱。
“父皇,如果真是这样,朝廷要做的事情会不会太多?”
“一个扩张,不但需要六部来合作完成。”
“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边对外进行扩张,一边对内进行改革。”
“不担心国家直接分崩离析吗?”
朱标说道。
这个方法在理论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真要实施起来,难度也是相当大!
也许没有把问题解决,反而直接把大明给解决了。
“这件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但我相信凌峰还有其他的计划!”
朱元璋说道。
……
“基本盘扩大,只是其中一项。”
“如果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那些勋贵和士绅的利益,跟朝廷紧紧绑在一起!”
凌峰说道。
“勋贵和士绅的利益,跟朝廷紧紧绑在一起?”
朱棣一愣。
“对!”
“就像一艘轮船在汹涌的海上,大家为了利益,必须将力量朝着一个地方使。”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投名状。”
“王伦在林冲在上山的时候,为什么非要逼着他去杀人呢?”
“那是因为,他要将林冲的后路给断了。”
凌峰说道。
他之所以如此比喻,就是要让朱棣明白过来。
洪武初期水浒传虽然还没流行。
但梁山好汉的故事,早就在口头间传诵。
林冲的故事,朱棣自然也是知道。
“一艘轮船上?”
“投名状?”
“凌先生,我明白了!”
朱棣说道。
今天这一课,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对历史也有了新的感悟。
他在心中,甚至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哪怕让他来治理大明,他也感觉绰绰有余。
“凌先生,大明现在改革的话,你觉得时机成熟了吗?”
“不成熟!”
凌峰摇头。
“为什么呢?”
“眼下那些权贵的利益还不稳。”
“这个时候,不正是税制改革的大好机会吗?”
朱棣担心几十年过后,那些权贵的势力会更加稳固。
那个时候再进行改革,阻力就会随之变大。
“要对大明进行税制改革,现在的确很难。”
“而且,当今皇上也怕做不成了……”
“什么?”
闻言,朱棣大吃一惊!
……
朱元璋在二楼听到凌峰的话,差点直接跳下去进行理论。
大明的税制改革,朕怎么就做不成了呢?
改革如果真的有用。
那他绝对比前朝任何一个皇帝都有毅力和决心。
……
“为什么当今皇上对税制改革做不成?”
朱棣一脸不解。
他听凌峰讲课,就是想听到一些施政的理念。
回去后才好在父皇面前显摆。
如果让他在父皇的面前,指着父皇的鼻子骂改革不成。
屁股不被朱元璋打烂才怪!
“这是当今皇上自己种下的因果。”
“今天已经给你讲了太多,有些乏了。”
“这个话题,我们下次再聊。”
凌峰摆手道。
接着,他斜躺在门口石狮子上。
朱棣见此,不再打扰。
对着他拜谢之后,转身离开。
……
看着躺在石狮子上的凌峰,朱元璋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
他种下的因果,到底是什么?
自从登基以来,他也没有做过什么动摇国本的事情啊!
“父皇,你别想那么多。”
“哪怕真有什么祸事,凌峰也有办法解决。”
“明天我们再来听听就可以了。”
朱标说道。
一时之间,两人想不出来个所以然。
只能离开太白酒楼。
……
与此同时,辽东。
一只海东青,屹立在辽阔的白山黑土之间。
看着远方部队,扭动着脖颈。
如此人迹罕至的地方,能够看见浩荡的部队,实在不可思议。
部队行走间,保持着整齐的步伐。
盔甲之声,铿锵有力。
雄壮的白马上,坐着一名男子。
白马走在队伍前方。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魏国公徐达。
北方战事,由他亲自监督。
北元一战,大捷凯旋。
北元从此被赶出辽东之地。
大军沿着辽东道路返回大明。
徐达看见人烟稀少,心里一阵疑惑。
“元末到正年,红巾军直接打到了辽东。”
“当时这个地方有很多百姓。”
“还积极修建坞堡,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
“现在天下初定。”
“按理说老百姓应该思安才对。”
“可这里怎么人烟稀少呢?”
徐达皱着眉头。
一旁的副将耿炳文看着,露出和善的眼神。
“大将军,你有所不知!”
朱元璋曾经说过耿炳文老实,没有主见。
正是因为如此,才一直做副将。
耿炳文之前在常遇春身边做事。
常遇春遇难之后,他才跟着徐达征战。
朱元璋对耿炳文的另外一个特质十分喜爱。
执行力强大,守城堪称一绝!
对辽东方面的事情,也有一定研究。
配合徐达的指挥,稳当得不能再稳当了。
“何意?”
徐达看着耿炳文问道。
“大将军,辽东这个地方,一直以来代表天下战乱的晴雨表。”
“中原战火纷飞,有部分老百姓会逃到辽东避难。”
“天下安定之后,他们就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辽东只是个暂时避难场所而已。”
耿炳文伸手指着远处的一些遗迹。
那里是一个被遗弃的村子。
并不是说村里的人全部死了。
很可能是全部回到了大明。
“照这样来看,这里人烟稀少,反倒可以证明大明的安定。”
徐达听到耿炳文的话,沉思起来。
辽东这个地方,的确需要反向思考。
这里苦寒,只能当是临时避难所。
中原不再发生战乱,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回到老家。